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跨界创新与市场的有机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高校的跨界教学近年来开始受到普遍重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在跨界上亦做了有益的尝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与市场需求尚有相当的距离。针对服装设计跨界教学现状,倡导与市场有机衔接,是提升跨界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推进服装设计跨界教学与市场的有机衔接,需要把控三大要点,即教育导向要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目标要注重多元化发展,组织模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路径应着眼于跨界教学科学体系维度,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中,建立健全有助于跨界教学与市场有机衔接的人才培育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制度体系。
  [关键词]跨界教学 市场需求 服装设计 要点 路径
  [中图分类号]G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20)01-0085-07
  [作者简介]刘众,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
  作为当代最具突破性的思想革命之一,跨界创新在社会各领域方兴未艾,高校教学的跨界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客观评估跨界教学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从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体制机制视角,探讨跨界教学创新的基本要点与主要路径。
  跨界教学对于践行新时期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探索跨界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发展有欠均衡,一些学校试行的成效与市场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深化服装设计跨界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当前最要紧的是推进跨界教学与市场的有机衔接,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更精准地把握跨界创新的核心要義,更有效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跨界教学的体系更完整、保障更有力、方法更有效,为推进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机理探究
  当今世界跨界创新已遍及各行各业,无论是巨无霸的跨国公司,还是独往独来的个体创业者,都在运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内容丰富的跨界故事。从与市场有机衔接的视角,深化对跨界教学要义的认识,对于创新服装设计专业跨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跨界创新的本质属性
  今天我们所说的“跨界”,意思是跨越两个或多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等。即是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主体不变,事物属性归类变化。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跨界在各个领域更加明显、更加广泛。跨界的本质是整合、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他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搭配应用,可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甚至可以融合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面世。
  跨界创新曾经最为集中地反映在艺术创作和设计思维中。吴冠中先生说过:艺术创作要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这里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即是“跨界”。如同梵高把东方的版画和西方印象画派结合,一个成熟的艺术一定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跨界从另一种艺术形式中汲取想法,揭示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创作精神上的共通点和迥异之处,是激发创意灵感的良药,也是创意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二)跨界创新在教学上的实践
  在当今全球跨界融合背景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动力与灵魂。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可推卸地担负着重大责任和重要的历史使命。推进跨界教学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跨界教学”,是指跨越对传统事物认知的界限,突破以往疆界与藩篱的教育议题与内涵,在学科交叉和综合上,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协同交融、互补共生,整合更多的信息元素,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跨界教学符合时代发展,其发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通过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跨界创新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跨界教学的目的、意义,以及主要形式的选择都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范畴。
  作为教书育人的摇篮,高校跨界教学唯一的目的是培育适合现代化建设、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跨界教学的方式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课程设置上的学科交叉、教学形式上的网络利用、师资结构上的合理安排、学生热情的充分调动、教务机制上的改革创新,等等。概括起来应为人才培育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制度体系四大方面的跨界创新。
  (三)服装设计跨界教学与市场有机衔接的重要意义
  服装设计本来先天就具有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性质,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综合性艺术,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日新月异的现代服装设计越来越多地需要具备文化的意义,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越来越需要美学、文学和工程学等知识的支撑。推进服装设计跨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培养专业性更强、素质更全面、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正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社会迫切需要的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仅能应付考试的“单向度人才”,而是富有开创精神、善于跨界合作、能够适应未来复杂挑战的“多向度人才”。跨界教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训练,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扎实,综合素质水平更高,动手能力更为突出,成为市场需要的适用性人才。
  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跨界教学所具备的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将愈来愈改变“批量生产”模式,并走向“私人订制”模式,通过空间、课程和技术的跨界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让学校适合学生,而不是相反。这种举措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当代学生的特征和诉求,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状况,对培育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是有利于促进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的协同发展,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出贡献。服装业与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服装设计跨界教学注重与市场的对接,可以有效调整和缩小服装教育与服装制造业需求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有效推进我国服装业的供给侧改革,推进服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   四是有利于深化服装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跨界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每一步创新,都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机制提出了改进、调整和革新的诉求,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跨界教学,对建立和健全适应教育生产力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深化服装设计跨界教学核心要义的再认识,能够进一步揭示跨界教学与市场有机衔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动因分析
  在实践中探索发展的服装设计跨界教学,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然而万变应不离其宗,即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不能变,为服裝行业发展服务不能变。研究跨界教学与市场的有机衔接,需要客观全面评估教学现状,从问题与症结中揭示其与市场有机衔接的客观必然性。
  (一)与市场有机衔接是进一步提升跨界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在跨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均有不少探索,对教学的改革创新富有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跨界教学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一些学校存在“碎片化”现象,有的教学形式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太紧密,成为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跨界教学现状大体呈现以下特征:
  1.学科交叉尝试起步,课程结构仍较为单一。不少高校在设计专业与工程专业的复合上加大了推进的力度,增强了学生对服装工程方面的了解,对传统学科设置有所突破,有的学校在服装设计与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交叉上做了初步的探索,但是更多的学校对设计学科系统性的重视,仍然要强于对服装造型、结构、工艺等技能等方面的重视,对品牌营销、设计管理和品牌设计表达等内容亦强调不够,涉及专业外的必要的跨界仍然较少,离市场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还有不小的距离。
  2.实践教学多有安排,但时间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学生走向市场的需求。实践教学在各高校教务安排上都有一定位置,多数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一定的条件。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还不高,所涉及内容与基础理论课的衔接也存在不够紧密的问题,内容比较散乱,在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3.教学形式创新试水,封闭式教学环境、填鸭式教学方式尚未根本改观,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尚待完善。教学形式跨界有不少探索,如学习讨论,学生演讲,学生参与教师工作室活动,参与有关项目工作等,但一些学校的诸多跨界,对如何使教学环境更开放,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则显得不足,不少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
  4.校企合作方向明确,而有的地方对接较为松散,多为“学校热,企业冷”。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基本上都与服装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对接意愿和积极性尚不在一个频道上,学生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有的企业把合作当作负担,不太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活动。
  5.跨界方法初显其能,各方法之间缺乏融合协调。许多高校的跨界教学方法不尽一致,算起来种类也已不少,但各种跨界教学方式相对孤立,逻辑连接、内容上的呼应互补还没有完全形成,往往跨界方式各说各话,各干各事,培养市场需要人才的综合效应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总体上看,高校服装设计跨界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成效值得肯定,但是在一些学校,与市场衔接的紧迫感和创造性仍显不足,对培养市场亟需的人才发挥作用有限,致使毕业生走上市场多为“半成品”,甚至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严重不匹配。据此倡导与市场有机衔接,显然是推进跨界教学均衡发展和提升质量的迫切需要。
  (二)与市场有机衔接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分析服装设计跨界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看到,不少现象是探索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有些问题倒是揭示了我国教育体制需要深化改革的地方。
  当前跨界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历史发展存在落差: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的发展各自为政,互相脱钩。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服装教育起步晚,改革开放后才与服装行业几乎同时起步。在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与市场有着天然联系的服装行业,转型响应相当迅速和彻底,市场化程度高,规模化国际化发展迅速,而“体制内”的服装教育尽管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约300所高校设置服装设计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同服装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发展还是要慢一拍,遂与其逐渐拉开了距离。在一些高校,本应与行业协调发展的服装设计教育,实际上或多或少已经出现了与服装市场脱节的现象。
  二是专业定位发生偏移:重艺术追求轻实践非个别现象。服装设计本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实践性大于理论性的专业,然而,一些学校由美术专业转移设置的背景,使得原专业定位的痕迹依在,单纯重艺术追求现象得到某种程度的固化,导致实践教学过于单薄,学生缺乏大量应有的实际练习,大多数动手类的专业课程浅尝辄止,对服装造型、结构、工艺等技能缺乏基本的把握。服装设计专业应有的实践特征被逐渐淡化了。
  三是教师结构失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比过少。服装设计专业对教师的要求,除了应具备比较高的教学水平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然而我国不少高校的教师多从学校到学校,长于理论教学,动手能力较弱,实践教学力难从心。据统计,目前我国一些学校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仅占10%,远远低于欧美著名院校的水平。在圣马丁、帕森斯等学院,占教师总数70%-80%的是客座教师,均是来自行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工艺师。即使是全职的教师也具备3到5年的全职行业经验。
  四是创新动力显示不足:学校与企业两个积极性发挥有欠。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校企合作是服装设计教学的应有之义,但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异,一些学校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组织学生在企业的实习随意性较大。而有些服装企业似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怠倦,有的甚至将校企合作看作一种额外的麻烦。这与企业转型不到位,满足于代工贴牌,对设计不重视,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密切相关。学校与企业的动力不足,在于利益分配关系有欠清晰,从根本上说在于各自体制机制的掣肘。   五是管理制度出现短板:激励和制约作用有限。尽管跨界教学与市场有机衔接意义重大,但保障跨界教学顺利推进的管理制度不太健全,做得好的相应的激励跟不上;做得不好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制约。跨界教学涉及学校、社会的诸多部门和工作层面,需要必要的协调,及时妥善解决合作中诸如力量布局、资源配置、利益调整等问题,而管理制度一旦缺失,便使得这些问题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化解服装设计跨界教学存在问题的症结,推进跨界教学与市场的有机衔接,需要明确和把握创新的基本要点。
  三、要点把控
  服装设计跨界教学与市场有机衔接,强调的是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的互构性关系,即二者的共容性和不可分的统一性。推进其有机衔接,需要从服装设计专业的初心和跨界教学的要义出发,解放思想,把握三大要点。
  (一)教育导向:注重适应市场的需求
  服装设计是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形式,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综合性学科。讲究审美是其重要的特点,也是衡量服装设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是有益的和必要的,但是,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的设计理念的实现,离不开从制作到销售到消费者接受等一系列鲜明体现实用性的环节。一个合格的设计师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要有把握市场需求、熟悉服装生产销售等工艺流程、能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作品的能力。
  与其他艺术专业有所不同的是,服装设计与市场的联结更直接更重要。服装设计专业之所以诞生,就是要服务于服装行业,成为其发展的助推器、人才库和智囊团。服装设计教育与服装行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一个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而检验服装设计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是市场。市场也是服装设计专业办学水平的最终裁决者。因而服装设计的跨界教学不可须臾忽视市场,应当从单纯重视艺术转变到适应市场需求上来。
  (二)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包括人才的流动,速度愈来愈快,
  大量出现的交叉学科,使得传统的学科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综合,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趋势和非常重要的途径,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处于转型升级中的服装行业,增长动力正在从要素驱动加速转向创新驱动,对人才的需求亦是大浪淘沙,当今迫切需要的不是善于考试却眼高手低的“单向度人才”,而是越来越青睐一专多能、知识丰富、综合素质强,并且富于开拓精神、长于团队协作、能够适应未来复杂挑战的“多向度人才”。
  作为本身即是综合性很强的服装设计专业,不能单纯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实践证明,教学知识结构单一就可能导致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質出现缺陷。重新审视分科教学的长处和弊端,将跨学科式的教学作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跨界教育的要义,就是跨越对传统事物认知的界限,突破以往藩篱与疆界的教育内涵与议题,其核心在于创新。服装设计跨界教学越来越要求知识结构呈现丰富的网状化,在一定意义上,教学跨度越大,成果便越丰硕。因而坚持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势在必行。
  (三)组织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同其他百废待兴的行业一样,向苏联“一边倒”,照搬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要特点的体制,尽管经过多次改革,但痕迹仍依稀可辨。一些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也多以教为中心,重视教师“教”的一面比较多,而对学生“学”的一面则关注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学习成效怎样,常常在组织模式的视野之外。同时教材内容更新比较慢,跟踪产业发展现状和服装流行趋势不及时,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实践证明,教学组织模式上的灌输式填鸭式方法,不仅与时代发展时有脱轨,而且会造成学生的知识修养接受程度的单一化,其结果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会受到严重制约。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面对市场的需求,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功底,还要有必不可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要善于解决一些在书本上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和困难,因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热情,提升其综合素质,是教学必须承担的使命。仅靠老师我讲你听,培养的学生容易成为“书橱式”人才,是很难在创新上有所作为的。
  注重组织模式的创新,建立在对当代学生特征的全面认知上。学校既要看到他们在学习习惯等修养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思维活跃锐意进取的基本素质,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潜能,均有被开发的可能,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会胜于蓝。
  四、路径选择
  作为教学的主体,推进服装设计跨界教学与市场的有机衔接,需要着重思考的,主要不是哪种方法行,哪种方法不合适,而是需要始终明确衔接的缘由,把握衔接的要害,切中肯綮,抓纲带目,着力在人才培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制度配套诸方面加强体系建设。
  (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多维塑造,全面发展,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育体系
  学校所有硬件和软件,所有工作流程,都应更鲜明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体现人才培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在一些跨界教学较为滞后的单位,目前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跨界教学要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创业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成才的成功率应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风向标。服装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学校的培养方向应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全面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跨文化素养和市场经济素养,既擅长服装设计,又具备懂工艺、懂板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能力。应让学生具备自觉的终生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富有辩证特点、批判特点和发散特点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好奇心、耐力、洞察力、性格等要素在内的创新人格;必不可少的团队协作精神、家国情怀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能力等等。   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机会,使其成为教学系统的一份子。推行类似营商环境的“放管服”改革,放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中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可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组建学生工作室平台和合作小组,创造“准市场”“准就业”条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加强学生的个性化训练。变“批量生产”为“私人定制”,本科也可试行一对一的“导师制”,发现和重视学生的特点和长处,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力求学有专攻,多专多能,并尽其所能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富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
  对传统学习空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教室讲台在上学生坐着听课的固有空间模式,必要时也可做适当改变,形成各具特色的新的学习功能区域,并注重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和设施调整的灵活性,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氛围,方便学生无处不在的学习。
  (二)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为重点,虚实相宜,动态协调,构建贴近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由各类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应保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尤其要发挥实践教学的桥梁作用,加强与市场的衔接。一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占总课时不少于50%。注重基础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衔接与融合,发挥二者在学习中互相印证互相促进的作用;二要更扎实推进跨学科项目式教学,除保障新技术新工艺、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设计管理等内容的教学外,可整合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知识碎片,吸纳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组建融会贯通、互补共生的新兴学科,注重观念的更新和升华;三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新工艺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为加强教材的普适性、通用性和针对性,可尝试由教师和企业有经验的设计师、高级技工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
  (三)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核心,跨域融合,知行合一,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
  跨界是手段,融合是效果。教学创新既要跨,更要融。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跨界将教学的各方面力量和资源融合起来。
  一是师资的跨与融。一个教师能走多远,他的学生才能走多远。教师是跨界教学的主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是保障跨界教学成功的迫切需要。要为现有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帮助其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有计划地补短板,重点是实践能力。实行“旋转门”举措,学校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代职轮岗,企业优秀技工“请进来”到学校兼职,应保持二者原有人事关系不变,切实落实在岗的权利和责任。可定期邀请在实践中有一定建树的校友回校交流,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亲和力及楷模的影响作用;适时邀请有社会影响的成功人士进校举办讲座、做兼职教师,不断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增添奋发进取的力量。
  二是教学的跨与融。教与学的融合是教改的应有之义,要更有效地推行教学的“启发式”“互动式”,紧跟迅速发展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地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注重线上线下的交流和知识的配合。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将市场中接地气的鲜活案例引入教学,更深入地推进学科交叉,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量大质优的实用信息,践行开放式教学。
  三是师生的跨与融。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两个积极性是教改成功的重要因素。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之间质疑、提问、解答,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是知行的跨与融。知行合一,得到功成。要以工作室为主平台,课堂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相融合,学和做相统一,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市场调查。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术讨论、技艺竞赛等活动。
  五是校企的跨与融。加强校企融合对于跨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要调动校企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联合建设命运共同体。坚持互利双赢原则,学校可发挥研发所长,在调研中为企业提供发展和创新的咨询意见,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毕业生;企业可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工序操作和研发的条件,选择优秀技师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學师资。校企在紧密合作中可因时因地制宜推进“学徒制”“见习制”和“项目制”。
  六是手段的跨与融。综合运用多元教学手段,跨界创新就能出效率出效益。要重视微网络、新科技助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MOOC等,发挥教学手段跨界所产生的融合效果。
  (四)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义利并重,盘活资源,健全促进跨界教学与市场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
  教育生产关系要适应教育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制度,为跨界教学与市场的有机衔接保驾护航。目前需要着力健全的机制主要有:
  第一,统筹跨界教学的教务机制。从实际出发,制定体现与市场有机衔接总要求的跨界教学大纲,进一步保障实践教学的课时,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统筹安排跨界教学各项活动的场地、设施、人员、经费。教务各项工作均应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第二,学校与外部社会跨界的协同机制。建立专门班子,落实所需预算,推进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社区、家庭更广泛的跨界合作。根据不断发展的需要,慎密详尽地规划校企合作方案,落实购买社会的教育服务项目,调动全社会参与学校跨界教学的积极性。
  第三,多方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发挥绩效考评机制对跨界教学的促进作用。对教和学的考评要避免单纯看设计艺术水平的现象,全面兼顾理论课内容和实践课内容。可组织高校和服装品牌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第四,纳入跨界教学实践成果的职称评定机制。发挥职称评定的导向作用,改变单纯以论文做为职称评定主要指标的做法,将跨界教学实践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
  目前跨界渗透各行各业,成为一大热门话题,然而为何跨界,怎样跨界却是不可回避的课题。古人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我们不能为跨界而跨界。跨界得其道根本在于创新,在于通过跨界应用,产生新的模式新的领域新的价值。秉持跨界教学的要义和宗旨,在实现新的教学形式中,更好地为服装行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履行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使命,服装设计跨界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5-05-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6-05-19.
  [3]高韬,况丽红.红帮品牌驱动高校服装设计教育改革途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72-73.
  [4]王嘉毅,陈建海.从研究型大学到创新性大学——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6(12):28-34.
  [5]白逸仙.斯坦福大学STEAM教育的方向及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60-62.
  On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between Transboundary Innovation and the Marke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Universities
  Liu Zho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Shanghai 21062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ranshoundary teaching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he fashion designingmajor of China's college has made positively effort to explore the transhoundary teaching, but the main problems remaining are still the gap betweencollege's output and market's demand. Aiming at the status quo of transboundary teaching, advocating organic connection with the market is an inevitablerequire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boundary traching and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promote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nsboundary teaching of fashion design and the market, three key points need to be controlled, that is. educationorientation should focus on adapting to market needs, training goals should focus on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al models should focuson motivating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initiative. The realization path should focus on the dimension of the transboundary teaching science system. In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ystem, and institutionalsystem that help organically connect transboundary teaching with the market.
  Key words: Transboundary teaching; Market's Deman
  (收稿日期:2020-01-10 責任编辑:靳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05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