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高校涉校矛盾冲突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艳丽

  摘要:高校面对日益突出的矛盾冲突,必须正确看待、有效化解并积极预防。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涉校矛盾冲突的类型和特征是有效化解涉校矛盾冲突的前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为基础,分析当前高校涉校矛盾冲突主要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为在实践中有效化解涉校矛盾冲突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涉校矛盾冲突;类型;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160-02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快速变革时期,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利益格局调整带来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我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社会矛盾的高发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逐步推进,高校也需直面纷繁复杂的涉校矛盾冲突。高校客观存在的矛盾冲突需要我们正确看待、认真分析,才能有效处置和化解。
  一、正确看待高校涉校矛盾冲突
  (一)正确理解高校矛盾冲突的普遍性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高校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普遍存在的高校矛盾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处处是对立,时时有冲突,也不意味着高校主要任务发生变化,不能把矛盾理解为简单的对立和麻烦。
  (二)正确认识矛盾冲突的社会功能
  科塞在论述社会矛盾冲突的功能时曾指出“通过它,社会能在面对新环境时进行调整。一个灵活的社会通过冲突行为而受益,因为这种冲突行为通过规范的改进和创造,保证它们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延续。”冲突理论认为,在任何社会和群体中,共存着和谐一致与冲突斗争,矛盾冲突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功能,社会和群体内部的冲突,一方面具有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冲突具有增强群体的适应性、促进群体内部整合的正面功能。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就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和前进的。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由此可见,由高校涉校矛盾也会产生正反二个方面的后果,只要我们正确地处理问题,妥善地解决问题,也能化坏事为好事,有效处置和化解涉校矛盾冲突可以推动高校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三)转变处理和化解矛盾冲突的理念
  在正确认识高校矛盾冲突普遍存在及其具有的正反两种社会功能的前提下,高校应树立起新时代科学处理涉校矛盾冲突的新理念,即是理性对待、有效化解、积极预防。既然不可能完全消除所有矛盾,正确认识、科学分析高校涉校矛盾冲突,是处理矛盾冲突的前提,高校应理性对待冲突,不掩盖不曲解矛盾冲突,不“谈虎色变”也不“自欺欺人”。我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所有矛盾,但是能够通过“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时”的改革,来有效缓解、化解众多非对抗性的社会矛盾和纠纷。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基层社会矛盾的双向功能,努力将高校涉校矛盾转化为倒逼高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是可以做到积极预防的,高校应认识到积极预防的重要性,防止较为严重的、具有实质性危害的冲突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冲突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二、高校涉校矛盾冲突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有学者从我国社会矛盾的产生根源、基本形态等方面出发,以马克思的利益冲突理论为基础,借鉴科塞的“作为手段的冲突和作为目的的冲突”“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等范畴,将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分为“现实矛盾”和“非现实矛盾”两种类型。本文借鉴这种划分,将高校涉校矛盾冲突分为“现实型矛盾冲突”和“非现实型矛盾冲突”两种类型。
  (一)高校现实型矛盾冲突
  高校现实型矛盾冲突从发生根源上看,是由直接的现实目的引发的。这种直接的现实目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需求,可能发生在高校各个利益群体中。在高校,这类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矛盾:由教学供需引发的矛盾、由学校管理引发的矛盾、由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冲突。
  由教学供需引发的矛盾冲突是高校现实型矛盾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高校教学供给与学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校存在的基本矛盾。高校教学供给与学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从招生到就业,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教学硬件到教学软件,供需矛盾普遍存在于高校教育活动各环节,并存在于高校教学过程的始终。这种矛盾冲突表现较为温和,破坏性较小,激化为群体性事件的比例不高。比如教学硬件设施与教学需要之间的矛盾,大部分高校都反映出在意识到这类矛盾的存在,比如教室、实验室和各类用途的用房的配备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类矛盾的正功能较强,其有效化解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高校通过加大相关投入,该矛盾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的,但是这种缓解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恰恰是这种发展中的矛盾的化解推动了高校的发展。
  由高校管理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当前高校现实型矛盾冲突中比例不断上升。当前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引发的矛盾开始凸显。这类矛盾主要表现为个体维权和集体行动类群体性事件,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容易集中出现。比如人事管理、职称评定、教工福利、基础建设等等矛盾。这类矛盾可以通过依法治校、制定预警工作机制等有效预防,这类涉校矛盾的有效处置和化解正是推动高等教育机制改革,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由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冲突是高校现实型矛盾冲突的最尖锐的矛盾冲突。高校突发性事件指学校内突然发生的不可预料的严重危害师生安全,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以及会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由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冲突是当前高校无法杜绝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解决的矛盾,对高校发展负面功能大于正面功能。比如师生员工的意外伤亡事件、校內刑事犯罪事件等引发的现实型矛盾都对高校正常教育秩序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高校通常会组织专门人员依据一定程序处置这类矛盾冲突。   (二)高校非现实型矛盾冲突
  高校非现实矛盾冲突从发生根源上看,是由情感和观念的对立引发。这类矛盾冲突没有明确直接的现实目的,而是出于释放因情感、观念的对立产生的不和谐状态的需要而引发的矛盾冲突。非现实型矛盾冲突是心理层面的情感和观念的对立,当这种情感和观念的对立没有明确的事件场景为依托时,仅表现在隐性的心理层面。高校非现实型矛盾冲突表现为对学校不满的心理、师生群体矛盾、学生价值冲突等。非现实型矛盾冲突产生于现实型矛盾冲突的无法表达和不断积累,非现实型矛盾冲突与现实型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相互促动和激化。高校现实型矛盾冲突不断产生,如果有效处置和化解,不断积累会促使非现实型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而另一方面,非现实型矛盾冲突也会因为情感的唤醒功能而反过来进一步激化现实型矛盾冲突。
  三、高校涉校矛盾冲突的特征
  高校涉校矛盾冲突是我国社会矛盾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矛盾冲突的缩影,它具有我国社会矛盾冲突的一般特征和高校这一特殊环境的个性特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时代高校涉校矛盾具有以下特征。
  (一)高校涉校矛盾冲突是非对抗性矛盾
  当前高校涉校矛盾冲突出现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但是高校涉校矛盾的基本特征还是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高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当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高校涉校矛盾转化的可能性。
  (二)涉校矛盾冲突显性化、派生化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利益冲突频发,高校发展中也有表现,涉校矛盾冲突日益显现,矛盾冲突易被激化。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范围空前提升,高校中各利益矛盾的关联多极化、复杂化,导致一个小的矛盾都有可能因为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和相关利益群体的联合而发展成比较严重的矛盾冲突,造成一系列的后果。在涉校矛盾冲突显性发展中常常出现“派生”矛盾冲突。比如目前各高校都高度关注的网络舆情问题,任何事件都可能被发布到网络上并快速扩散,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和讨论,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发生焦点问题的转移,引发新的关注焦点和矛盾冲突。
  (三)涉校矛盾冲突主体多元化
  高校涉校矛盾源越来越复杂,波及范围大,冲突主体多元化。当前高等教育也进入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涉及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且日益复杂,很多矛盾都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比如高校与所在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矛盾、新校区的建设和管理的矛盾、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矛盾、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矛盾、“校园贷”等等,矛盾冲突的主体涉及高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国内外相关利益群体等。主体多元化、关系复杂化为解决涉校矛盾冲突带来了更严峻的考验。
  (四)涉校矛盾冲突的周期性
  由于高校教学活动和相关工作的周期性,使得高校涉校矛盾冲突也呈现出特殊的周期性特征。比如在高校的招生、就业、军训、职称评定、奖金福利发放等利益矛盾冲突比较集中出现的特殊情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这是高校涉校矛盾冲突的特殊性,这种规律性有助于高校把握工作规律,制定矛盾冲突处置预案。
  在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涉校矛盾冲突的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积极预防并有效化解。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当前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出符合自身實际、行之有效的非制度化矛盾冲突化解机制。
  (责任编辑:李鹏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39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