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教育素质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的规范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初中语文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语言的规范性和生动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本的解读。而语文课堂的过程就是把课本上这些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教师生动的语言,用生动的声音刺激学生的听觉,以达到学生能够将所得到的知识转为能力的过程。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但是在一线教师的授课情况来看,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将围绕几个方面粗浅的谈一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也希望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2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疏导器,更是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走出课堂探索大千世界的推动器。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却成为了睡觉课,学生对语文提不起兴趣,语文成绩差,成绩提高缓慢,这里不乏有种种的原因,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否生动,具体,一阵见血,是判断一堂课上的是否成功的一大因素。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本质,而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完善,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较大且深远的影响。
  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临摹,笔者发现教师在课堂语言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经过与老师沟通,发现教学语言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 缺乏规范性
  在听课过程中,一些教师经常会带有口头语,比如用“这个…”,“那个…”来开始,比如“这道题会不会…”,“这句话好不好…”这些繁琐的短句来提问,比如用“这个就是…”,“那个是在说…”来承上启下。还有一些教师会出现语言模糊不清,指代性不明显,声音小,语调弱,说话颠三倒四,想表达的意思表达不出来等等。
  二、 缺乏针对性
  语文课本中在题材方面有散文,记叙文,说明文,文言文,古诗,现代诗歌等等。在文章中心方面有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有揭示人生哲理的等等。因此,根据不同题材不同文章中心,教师需要用不同的语言语调去诠释,说明文中应要严谨、客观,散文中则应要柔软、生动,但是大部分教师在题材的转换上做不到语言的转换,没有针对性的变化。
  三、 缺乏实效性
  1.师生之间缺少真正的沟通
  过去普遍的语文课堂都是教师为了赶进度,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师按着自己的进度进行教学,学生也“习惯”了教师的这种方式,机械麻木的去听课。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课程改革倡导要让对话教学走进课堂,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的“满堂问”,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这样下来,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教师也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思考并且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
  2.教学提问繁琐而低效
  教师提问会用一些“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这些词,这种低效且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屡屡出现,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相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更对学生学习毫无帮助。
  四、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受熏染的一个过程。但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初三面临中考的教师,他们在初三阶段很少让学生“说话”,学生也大多数都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但是恰巧课标要求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我们教师应做到的正是这种指引,引导,调动和熏陶。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形式及表达上,并根据课堂发展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师语言的改进策略细化为四点:
  五、改进导入语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能把学生的目光吸引,激发学生的探索。
  1.导入语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导入语不能太大,不能太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入语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切不可泛大泛空,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
  2.导入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导入语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的眼球的。教师应尽量找学生感兴趣的人、物、事进行导入。
  例如笔者实习的学校语文组组长给我们上的一堂公开课,导入《陋室铭》这一篇课文,运用的就是故事导入法:他首先找了两首刘禹锡在写《陋室铭》前写的两首诗,一首是《玄都观桃花》,这时他说:“刘禹锡特别看不惯那些趋炎附势之人,说玄都观的桃树千余棵,全都是‘我’去之后栽的,用千余棵桃树比作新贵,而这些新贵都是靠阿谀奉承才爬上去的,表达了刘禹锡对他们的鄙视。刘禹锡在写完了这首指代性极其明显的诗后也自然受到了再次打压,再次被放逐。好景不长,新官下任,那些靠阿谀奉承的人也都被人顶替,这时刘禹锡又作诗《再游玄都观》,说种桃的道士去了哪里?如今我刘禹锡又回来了”这样一来,同学们便有了兴趣,“那在之后刘禹锡作了什么诗呢?”“他有没有再被贬?”一时间班里就热闹了起来。
  3.导入语能产生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好的导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产生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理解课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着重大作用。
  比如在导入《背影》这篇课文时,某老师就在上课的一开始放了一首筷子兄弟的《父亲》,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融入进去,这时老师可以这样导入:“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他变老了……”这首《父亲》表达了筷子兄弟对父亲深沉的爱,那么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对于父亲的爱又是怎么样的?
  六、改进过渡语
  1.自然简洁
  自然简洁的过渡语主要指直接过渡语,顾名思义,直接过渡语是指由上一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的过渡语,特点是简洁直接。   案例:钱钟书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语言片段:
  师:“刚才大家都说不清大拱和小拱的关系,现在谁来说说看?”[1]
  生:“在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是钱钟书老先生执教的一个过渡语的典型案例,老先生用“刚才”,“现在”这样简洁直接的过渡语把上一环节让学生自读的片段和下一环节老先生带着同学分析的片段紧密连接。
  2.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的过渡语主要是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课本里寻找答案,教师也可以趁机渲染故事情节的紧张感。
  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涨红了脸说到:“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教师可以这样解读课文:孔乙己到底偷没偷书?他为什么说是窃书不是偷书呢?他被说偷书后,店里内外为什么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呢?这样一来同学们都有了兴趣,急忙去文中搜索答案,孔乙己是否偷书了,他如果偷了书为什么大家都要笑呢等等。
  3.巧妙间接
  文学作品是一个大的宝藏,我们教师所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挖掘宝藏。文学作品不是分离的,他是紧密的,所以巧妙地设置间接过渡语是教师教课的关键。
  例如《春》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这样解读课文:作者在描写了小草的嫩、绿、活泼之后又描写了“花里带着甜味儿”,在之后描写了雨“像牦牛像花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描写了这么多春天的景物,是这样春机盎然,那当人们得到生命的雨露滋润后,人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活动呢?请同学们接下来看…
  七、改进提问语
  1.减少课堂无效提问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会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比如“是不是”,“對不对”,“这里这个词用的好不好”等等同学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满堂问”的现象,同学们要不就是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上来,要不就是仔细思考也回答不上来,例如某老师直接问“这首诗里写了哪几个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连意象都不知道是什么,更别提知道表达怎么样的感情了,这些问题都是无效提问。
  2.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提问要有针对性的关键在于紧扣教材和了解学生,学生会的地方一带而过,学生不会的地方重点讲解。这就要求老师要钻研教材,先弄懂问什么怎么问,再适当提问,及时追问。提问要有针对性还指针对不同文体所设计的问题也不一样,散文,说明文,诗歌等不同文体都有其艺术特点,教师要抓住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
  3.要让全体同学参与思考
  提问不应该是面向某几个学生,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应该照顾全体学生的需要,不能仅以好学生为准或以坏学生为准,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得到老师的照顾。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完成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并对其鼓励,提高其积极性。照顾不到的同学教师也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探讨一个问题,之后让组员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
  八、改进评价语
  好的评价语不仅能够使学生有自信的面对下一次提问,学习起来更愉快,还能让教师在评价中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成功的评价语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1.评价语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了,大概率是希望教师认同自己,如果教师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那么该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有信心再举手发言,也有信心完成较难的题目;如果该生的观点错误,教师也要先肯定他的发言有可取之处,这样也就不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并且让他意识到自己也是有可取之处的。这样一来一去,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就会拉近,学生与教师在好的评价语的作用下可以让彼此更加互相信任。
  2.评价语可以加强知识的传递和接收
  好的评价语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彼此的关系,更能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让教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共同桥梁,让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顺利,从而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3.评价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
  教师的评价语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还会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如一个同学朗诵的好,教师积极的夸赞她朗诵方面的天赋,增加了该生的信心,并继续挖掘她在朗读方面的天赋。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2]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能力的综合发展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教学语言是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是沟通感情的主要媒介。教师的语言规范化,针对不同文本的解读不同,不满堂灌不“一言不发”,懂得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的规范化及发散性,就能提高上课效率。教师是课堂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是学生的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恰巧建立在语言上,所以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可谓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语文教学语言的学习和研究中提高能力,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
  作者简介:代进(1994年—),女,汉族,辽宁锦州人,专业学科语文,硕士生在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62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