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提升路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办学的初心是培养人才。立足新时代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主动回应学生未来发展之所需,并有针对性地探索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是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归宿。文章立足于学生发展理论,以奇克林(Chickering)提出的大学生需要培养的七个维度进行指标的建构,深挖新时代大学生目前对于自我发展的需求,从而为辅导员改进工作实绩提供启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发展需求;奇克林“七个维度”
  一、理论阐述
  早在1937年美国教育委员会编写了《学生人事观》,将学生全面发展模式列入议程的文件。此后学生发展理论在西方高校不断发展,其中,奇克林1969年在其《教育与同一性》(Education and identity)一书中所提出的认同发展理论是被最常引用影响最大的理论,他认为大学需要培养的学生发展的七个维度分别是:(1)发展能力(Developing Competence)。包括发展智力水平、体能、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协作能力;(2) 情绪管理能力(Managing Emotions)。能够有效控制并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3)自我管理能力(Moving Through Autonomy Toward Interdependence)。能逐渐培养内部情感和外在能力的独立性;(4)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能力(Developing Ma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能够包容与理解差异并学会如何建立亲密关系;(5)自我认同(Establishing Identity)。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自我角色的塑造,培养稳定的个性,悦纳自我,自尊自爱;(6)建立成长目标(Developing Purpose)。树立个人理想、进行职业规划、实现个人价值;(7)自我完善与整合(Developing Integrity)。在不断自我完善中确立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建立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基于“七个维度”的指标建构和数据收集
  围绕奇克林提出的大学生需求理论,在参考了多份文献后笔者从七个维度设计了共计105题的《本科在校大学生发展需求现状调查量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实证分析采用的软件为SPSS16.0。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46份。样本全部来自于云南某大学,样本分布大一占35%,大二占30.5%,大三占18.3%,大四占16.3%。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信度衡量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程度。克隆巴赫Alpha系数(Cronbach’ a)作为评估的指标可以有效监测量表内部的一致性,α系数越高证明信度越好,通常α大于0.7代表数据的信度较好。经过分析,本问卷的α系数值为0.927,七个部分信度系数均高于0.75,说明问卷信度高,问卷测量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
  (二)问卷的效度
  效度反映的是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準确程度。本文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问卷KMO系数值为0.83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结果显著,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159%,说明问卷各方面设计合理,效度较好。
  三、新时代大学生“七维”发展需求现状分析——以云南某大学为例
  根据收到的246份有效问卷,目前大学生“七个维度”的发展需求总体得到了满足,但是具体的指标显示发展并不均衡。
  (一)专业学习劲头足,文体活动主动参与热情相对低
  问卷的第一部分调查的是学生的“智、体、美、劳”四个方面的能力发展情况。在专业学习和动手能力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我喜欢目前的专业”、“我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我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我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都选择了“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值得一提的是84.15%的学生评价“自己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专业学习”。这说明,在智育方面,大部分学生们能够认同自己的专业,并懂得与他人在合作中努力学习,同时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然而,在“掌握适用于学习方法”调查中,不到一半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51.22%的学生评价自己掌握适合学习方法的情况为“一般”或者“比较不符合”。在参与文体活动方面,47.15%和41.06%的学生评价自己会主动参与体育、文艺活动,主动参与人数不足一半,说明和专业学习相比,大学生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相对较低,“体育”和“美育”发展较为不均衡。
  (二)情绪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强,负面情绪调解能力相对弱
  在问卷的第二个部分共设有15道题目以测试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调查显示,在“自我情绪的感知”部分,超过70%的学生们能够准确或较为准确感知自己当下的情绪状况,73.17%的学生能够非常清晰或者比较清晰的知道自己情绪变化的原因。在“共情能力”的调查中,超过60%的学生能够通过他人的言行判断对方的情绪状况,能设身处地的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在情绪的调节方面,当遇到负面情绪,69.51%的大学生会寻找办法安慰自己,但是这种自我调解的效果却并非十分理想。36.18%的学生认为自我调节的效果一般,34.55%的学生认为自己符合或者非常符合“遇到不顺心的事,我的心情低落且很难摆脱”这种状态,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自我调解的效果评价比较积极。
  (三)自律性尚可,自治和自主挖掘利用资源能力较弱
  问卷的第三部分调查的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指的是:个体运用最优化的方法对自身拥有或可利用的一切资源进行有效整和,达成既定目标与责任,以实现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同一的动态创造性心理与行为活动。在这个部分中,分别调查了大学生的自律、自主、自治现状。   在自律方面,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开销透支”、“把所有任务都堆到期末”以及“快交作业却无法拒绝看综艺节目”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仅有少量学生认为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但是在自主和自治方面,学生们的评价结果却不尽如此人意。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自主学习能力,只有30.49%的学生愿意在课堂讨论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对班级或组织社团提供了有效建议的学生也仅有32.52%。此外,在“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调查中只有34.55%的学生愿意报名老师提供的“研究助手招募工作”,仅有24.39%的学生在课堂外会主动寻求与老师沟通的机会。说明调查学生群体主动挖掘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从教师身上获得有效信息和资源以提高充实自身的素养亟需提升。
  (四)总体人际状况较好,师生关系有待加强
  这个部分调查的是大学生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基于大学生的社交实际,问卷调查了大学生与父母、老师、同学与舍友、异性的交往状况。在这几类中,学生对亲子关系的评价最高,其次是同学与舍友、异性,最后是师生。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懂得如何协调宿舍关系,在与舍友或朋友发生矛盾时也会积极去应对,能自然无压力的和异性相处。在师生关系调查中,学生们对老师的评价大都比较正面,但较突出的是“与老师在课后缺乏交流”、“老师不了解我的焦虑与不安”以及“ 找不到一位能倾诉内心隐秘的老师”,这个统计结果也与上一部分分析的“学生主动从教师处获得有效资源能力较弱”相一致。由调查可以发现,在老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学生也没有与老师建立起充分信任和较为亲密的关系时,学生从教师处获取资源寻求帮助的意愿和动机是比较弱的。
  (五)自我角色认知较为清晰,自我怀疑情况时有发生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最早提出“自我认同”这一概念,在书中他指出“自我认同就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较为完整且前后一致的意识,也就是个人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自我认同包含了个人在与他人和所处的环境的互动中对自我角色的认定以及自我价值的肯定。在对于“自我角色认定”的调查部分,大部分学生对于自我角色的认定已经比较稳定,仅有11.72%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17.48%的人认为“人们对我的看法与我对自己的看法差别很大。”这也说明大学生基本已经度过了埃里克森认为的“12-18岁的青少年会经历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的冲突”时期。不过,在对于自我价值的评价中,学生们打分相对保守。超过一半和接近一半的人在“我为自己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感到骄傲”和“我为自己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感到骄傲”选项中选择了“一般”,这也说明学生中一半及以上的人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
  (六)自我认知基本清晰,目标职业认知和生涯规划水平较差
  问卷的第六部分,调查的是学生“建立成长目标”的情况,包括了他们对自我个性、兴趣、特长的认知和对职业目标设定以及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自我认知”部分,大部分学生都基本清楚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也清楚自己喜欢或讨厌的职业类型。但是对于目标职业的认知调查中,不到50%的学生清楚目前的就業形势以及目标职业的从业要求和发展前景。在生涯规划的调查方面,不管是制定成长计划还是实施规划的方案,学生们自评分数都较低。只有31.3%的学生制定了大学时期的计划,39.84%的人对于毕业1-2年有自我发展有计划,仅25.21%的人对于毕业3-5年制定了计划。这也表明大学生对于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计划是较为模糊和被动的,这个也印证了问卷第三部分“自我管理能力”中对大学生“自主性较差”的评价。而在实施生涯规划的策略中,仅有21.4%的人反映自己经常参加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不到一半的人会主动根据自己的生涯发展拓展人脉和调整知识结构和职业计划。
  (七)责任意识较强,道德水平发展情况好
  在第七部分“自我完善与整合”的调查中,问卷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平进行了调查,希望从中观察当代大学生是否在不断自我完善中确立价值观并建立了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调查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新时代大学生“德育”现状是让人可喜的。在责任意识方面,超过75%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对自我和社会都是富有责任的,仅有5.69%的人不愿意“做一些工作,来改变社会上存在的弊端”。在道德水平发展的调查中,超过80%学生都认为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品行并“并会劝阻自己的朋友去做违反社会公德的事。”大部分学生都能意识到好的结果源于自身的努力,不劳而获、得过且过的思想和行为应该予以抨击。
  四、大学生“七维”发展需求现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通过对七个维度建构的指标群进行分析,文章对改进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以下启示:
  (一)整体看待学生发展需求,综合提升辅导员工作实绩
  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还包含了对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和谐人际以及未来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期待,这些发展需求彼此区别但又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状态。这就对辅导员“诊断”学生问题提出了考验。如果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不佳,辅导员需要全面分析学生整体发展状况,清晰地意识到到底是哪部分发展需求受阻,而不是仅仅针对现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同时,辅导员也应该认识到在制定对策时,可以综合进行考量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根据前面“七维”发展需求现状分析,学生主动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较低,负面情绪调解能力也相对弱,而大量科学实验表明参与文体活动可以刺激身体产生内啡肽,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提升愉悦感,有效对抗抑郁情绪。如果能激发学生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仅实现了“体育”和“美育”的发展需求,也帮助学生提升了情绪管理能力,掌握应对负面情绪的有效方式。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规定了辅导员应具备的9种能力,这些能力与帮助大学生实现发展需求是相匹配的,辅导员只有练好内功,综合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完成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3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