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学习惰性成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学习惰性现象,它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中产生惰性的根源主要有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三个方面。对研究结果分析后建议大学生学会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增强受挫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惰性;学习计划
  学习惰性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里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不良学风。大学生消除学习惰性,他们的学习意识才会强烈,才会积极主动学习,那么学习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最终有助于他们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社会不断在发展,每个大学生都要跟紧时代的步伐,摒弃消极情绪,摆脱消极行为。
  文章以我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他们的学习惰性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存在的问题利用数据进行客观分析,为探索形成良好学风的对策提供真实数据。以我校全体学生为样本进行发放问卷,一共发放问卷157份,实际回收157份,有效问卷157份,回收率达到100%。
  一、大学生学习惰性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根据开放式问卷结果,大学生学习惰性最典型的表现有这几个方面:在日常学习上容易缺乏坚持性与持续性;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多数学生提到自己现在只想着及时行乐,学习暂且放一边,没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学习状态不容乐观,平时熬夜打算游戏、看视频、玩手机都是精力充沛,可“一碰书本就不自觉犯困”;对学习计划的执行力度不高;在付出回报的角度上考慮问题,经常觉得学习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容易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短期内见效不大的学习;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存在的通病,拖延的习惯,做事拖拖拉拉,总是觉得时间还很充裕,对待学习也是存在拖延,导致不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甚至拖到最后一刻才执手去做;缺乏对大学学习的正确认知,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课程太难、老师的教法我适应不来等这些外在因素作为逃避学习的理由。
  针对这些典型表现,将问卷的3个主成分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习态度
  主要表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状态欠佳以及内驱力弱三方面。第一,学习容易分心,学习没有持久性。第二,短时间学习就犯困、学习效率低。第三,主动学习不足。
  原因分析:(1)学生的内在因素。没有明确目标,茫然无措。经历了高中三年的“埋头苦干”,也经历过“黑色七月”的煎熬,从封闭紧张的高中生活转变到大学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这一过渡期很容易使学生造成心理和思想上的冲击,导致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加上周围同学的影响,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找不到新的奋斗目标,学习变得被动、盲目,理不清方向,造成学习态度、动机、意志等方面存在障碍,渐渐缺少学习的热情,对待学习没有激情,想着悠闲日子“来之不易”,于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生活悠闲,碌碌无为。
  (2)周围环境的外在因素,同辈学习群体的影响是一个关键因素,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特别是同一个班级、寝室的,同学之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果某一个宿舍的大部分成员都是热爱学习的,是学霸类型的,那么潜移默化之下,自身也会受到学习氛围的熏陶,对学习也更抓紧。相反,如果宿舍里大部分舍友存在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如旷课、整天打游戏、玩手机,以玩乐占据大学生活,那么,久而久之,自身也会陷入这一僵局。
  (二)学习习惯
  主要表现: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惰性心理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存在拖延心理和拖延行为。“拖延”,就是指“把应该立即做的事情缓至将来,把决定了应及时采取的行动推至来日。”通过对大学生是否总是要到考试才忙着看书的调查,结果发现选择符合选项的学生占的比重最大,为31.2%。对现在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总是忍不住想玩的调查发现,仅8.9%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符合这一选项,这部分学生学习观念薄弱,玩心太重。
  原因分析:大学生活与初高中的紧张学业相对比是非常轻松的,空闲时间也多出了好多,于是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难以适应,空闲时间就用来玩乐消遣,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大学悠闲的环境成为大学生惰性心理滋生的温床,导致他们染上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不当使用,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自觉性与自控能力。
  (三)学习意志
  主要表现:在学习中表现为心态消极,学习上开头干劲十足,但时间一长就精神萎靡,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例如玩手机、看视频。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学习缺乏恒心和耐心,在学习过程中一遇到难题就停止不前,没有探究精神,逃避问题,问题的大量积累,导致对学习灰心丧气,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使学习不能坚持下去,这些心理因素让大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十足的惰性心理。
  原因分析:(1)大学的学习时间与初高中繁忙的学业相比较是宽松了很多,但学习的课程还有课程的难度却也增加了许多,初高中的老师就像是学生的父母,每天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谆谆教诲,而在大学,很多老师仅仅只是传授知识予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不存在督促,于是一些执行力弱的学生难以适应,对学习没有持续性。(2)大学课程相较于初高中课程难度更高涉及面更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学习障碍,长此以往,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逃避学习。
  二、大学生学习惰性消除对策探讨
  大学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学习被视为社会进步的一个因素,而学习中产生惰性心理更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不加以控制,那么大学生对待生活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进而会极大的影响到学业方面,甚至对今后的成人成才造成阻碍。因此,学校、老师应该形成合力,为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惰性共同努力,努力变消极为积极,在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是大学生的日常活动,而目标则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亦是学习的最终归宿。大学生要学会建立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目标越明确,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符合,那么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就越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因此,学习目标的明确建立,大学生就要做好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需要全面、详细地去了解。大学生只有全面了解所修专业课程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和所修专业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能正确地引导学习动机,获得所修专业课程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知识。
  另一方面,增强自我认识。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自我认识,一个是“自我比较”,另一个是“社会比较”。所谓自我比较,就是将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以及将来的自我进行对比,具体来说,就是在心态、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对比。菲斯汀格认为,个体对于自己的评价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确定的,是一个社会化过程[2]。社会比较常常是在无意中进行的,社会比较是相对的。只有构建良好的校风、班风、舍风,形成良好的学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受约束并自觉地去学习,对学习的惰性心理也将慢慢淡化。
  (二)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
  学習目标制定完成,就需要通过具体途径来实现,目标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即要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制定了学习计划,心里才有了底,学习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学生坚持按着计划一步一步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学习模式的建立就是一种稳定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计划性越强,心中就会更明确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大学的时间是非常充裕的,想要不浑浑噩噩地度过业余时间,就要努力使学习达到“自动”进行的境界:不学习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进行学习行为后这种状况会自然消失。这都说明学习计划的科学建立是学习持续的中心环节,学习计划可以分为长期计划、短期计划,短期计划就是对最近时段要达到的目标的学习计划,如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而准备的学习计划,而长期计划就是对将来的目标的学习计划。计划的远近都只是时间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去坚持执行,总的来说,科学的学习计划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行动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以及保证高效的学习效率。
  (三)增强受挫能力
  一方面,适当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广阔性与无限性,很多未知领域和未知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受到打击,但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挑战,因此,大学生在应对的时候,如果能够保持正常平和的心理状态,将会非常有助于其情绪的稳定和心智的增长;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个体将会在学习上收获更大的自信心,并且对自我学习能力更加的肯定。
  另一方面,学校应适当更新或转变存在松散现象的管理模式,应完善管理制度。教师应尽到自己的课堂管理职责,以严格的纪律要求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对于课堂上玩手机、睡觉或进行与课堂无关事项的学生予以提醒和督促,对布置的学习任务有督促其完成的义务。对学生自身消极的懒惰情绪以纪律进行影响并约束,与班干形成监督合力,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学习活动上适当增添奖励制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外部诱因引发其内部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意志,最终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
  三、结语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要有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学习惰性是阻碍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惰性不被克服,个人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往大的方面考虑,社会的进步也会倍受影响。因此,大学生学习惰性的消除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美]阿尔伯特·埃利斯.战胜惰性[M].李长安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06.
  [2] 何哲维.自我比较[DB/OL].jxzhewei的博客,2009-08-18.
  基金项目:文章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范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C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3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