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存问题及转型升级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提高學生综合素质的第三课堂,参加学生社团越发成为学生群体发展兴趣爱好,扩大知识领域,锻炼交际能力的重要渠道。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的好坏便间接影响这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社团管理这一词汇也是被屡屡提及。随着社会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变革,人才的定义并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要跳脱出来,更加全面综合。这也不断催促各高校及时发现社团管理现存问题,并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模式转型升级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转型升级
  大学生社团是在校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爱好,自发形成、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群众性组织,以兴趣性和自发性为主要推动力,学生热情为积极支撑因素。学生社团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先锋,以其独具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这种学与玩相融合的方式,已经成为学校讲堂之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新型方式。学生社团自发组织活动的同时,背靠高校使得相当一部分管理上的问题凸显出来,且已不是个例,以下就以我所在高校为例,且在学生组织深耕多年的经历,就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现存问题及转型升级作一探析。
  一、应用型高校社团管理现存问题
  (一)管理体系不完善,分责不清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机构有多种,如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学工部)、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各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社团部等,从整体上来说,校团委牵头,下设社团联合会、社团指导工作办公室、社团管理(工作)委员会进行管理的方式居多,我所在高校即是如此。各层机构均有学生干部指导老师把关,由于部分老师并不是专职指导,通常迫于课业压力,科研工作繁重,对社团管理并不能投入过多。导致各社团虽有老师坐镇,但大小是由仍旧是以社团负责人的意见为主。指导队伍人手不够,专业度低,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出现多方推卸的尴尬境况。
  (二)社团指向重复导致活动重复度高,受众群体易产生厌烦情绪
  所有社团都归于社团管理委员会管理,而相关管理人员却没有在对其进行管理时系统全局的统筹安排各社团的工作。同时,各社团之间的关联性不高,极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理应充当媒介作用的组织却没有起到相应的桥梁作用,最后的结果是社团活动只停留于小范围“自己人”的状况下,反复过于一致的活动主题、内容也让所谓的“外部人员”即我们的普通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非但没有团结同学师生,反而引起群众不满。社团形成的初衷变了味,如今的学生社团是否能够真正的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不禁画上一个问号。
  (三)活动资源不足,承办组织进退两难
  很多高校在学生组织活动的预算中,经费划拨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而校方对于社会赞助的各类限制又较多,加上社会赞助的不确定性,给主办方造成了不小的阻力。这直接制约了社团的良性发展,打击了社员的活动积极性,对社团正常活动的开展及活动质量的提高并无益处。再者,校内流动设施的紧缺也是一大问题,所有活动器材同归社团管理委员会管理,其中人员安排的不合理,在岗人员的不可控都会造成设备损坏、遗失的情况发生。
  (四)学生社团多以兴趣出发,缺乏专业性应用型社团
  学生社团的发起者大多以兴趣出发,召集组建了部分学生共同启发,共同进步,以达到实现课外学习的目的。相比之下,专业层次的社团组织少之又少,而参与其中的部分学生也有有一大部分因为后期社团内容与事前想像不符而选择退出,久而久之,此类社团便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直至关停。学校在新社团成立之初审核不严,只要符合相关文件要求的申请方均能通过,予以批准,疏忽了对社团类型和性质的辨析和把控。造成了学校存在大量同类同质的非专业社团,一到特定时刻便扎堆举办活动。如此,社团结构的不合理性也渐渐导致活动场地、设施问题凸显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恶循环。久而久之,这样的结果便是,同类型的优秀人才分散各处,无法集中,活动多却多是拿不出手的小把戏,更谈不上说要建设专业社团,举办特色活动。
  二、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转型升级探析
  (一)建立从上至下的统一体系,集中管理
  各社团发起活动伊始,首先经过社团联合会等分部门指导老师初审、讨论,确定其可行性后,将相关文件转交至校团委进行一系列的最终审核并提交经费、活动器材等申请文书,经公示后最终敲定。尽管活动前期的材料要求较高,却为活动进行中的场所、设备的安排提供了便利,这也是近几年学校不断强调的政策之一,要求任何活动从前期准备工作的文书材料齐全外,包括后期新闻稿及相关人员反馈不再停滞于口头传递,而是更真实完整的反馈在活动材料中,免去了由于上传下达中口头误差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由校团委主导的统一体系中,实行层层分管的模式
  (二)加大经费投入,促进社团良性运转
  社团随着每年新生力量的加入,以围绕时事、从现实出发的角度积极组织活动,除去校团委给予的支持,各组织酌情开设了对外联络部,通过线下双方配合给予一定物资支持。校方加大投入,一是在社团建设上,二是在物质保障方面。对活动场次的维护和设施的维修上加大力量,设立社团活动的专项基金,并入学校整体的经费预算,以保障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同时,可以对广大师生喜爱的优秀社团予以奖励,也能更好地促进社团间的良性竞争。但同时,也要遏制校内部分社团学生干部利用收取会费为借口中饱私囊,引发一系列开学“抢人”的不当行为。大部分学校已经完全取消了新生会费制度,但留下的少部分还是要做好监管工作。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对会费统一收取,统一管理,介入第三方组织根据事实情况合理取用。
  (三)提高活动层次,实行部分活动分管制
  社团活动要加强计划和组织性,提升活动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拉下活动层次的拉升。社团存在的基础就是各社员的积极参与,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加强团员间的密切交流,显得异常重要。其次,社团活动的计划要有预判和层次性,在活动正式进行前的相当一段长时间里,对全局的安排就要大概成型,而不是临阵磨枪,手忙脚乱。既要发起大多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要照顾到少部分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活动安排,做到普及与提高一手抓。反观全局,就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在经过一轮社团精简改革后仍旧留下了近50个学生社团,其中不乏指向重复、理念雷同的一些,像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由社团管理组织牵头,对这一大群体细化分类,实行社团活动分管制。也给社团管理委员会带来不少便利。
  (四)加强社团间交流,促进大环境良好发展
  学生社团独立性引发的不良竞争机制,造成一些社团以社内人数为依据的盲目发展,一切以留住人为前提,失去了社团存在的初衷,伴随活动质量的下降带坏校内学习风气。针对以上现象,从学校出发,应当更完善书面的规章制度,做好各社团之间的统筹安排工作,提高对指导老师的要求,在学生之中树立威信。从学生组织自身出发,定期定点的开展同类社团的交流活动,就近期的社会风向及校园氛围共同探讨,开展一系列小而精的特色活动。节约校园资源的同时,活动规模的扩大也带来高校组织的影响力的提升。
  综上,高校社团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能只着眼当下,缺乏了全局意识。无论是书面的材料工作,还是活动现场的亲身实践,都需要师生合力,各部门统筹安排,才能让高校社团保持健康、创新、稳定、传承的特性,让这道亮丽的风景线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周长奎.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思路与活动方案及名校经验借鉴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2] 伍德勤.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吴江(1997- ),女,安徽池州人,本科,在读于铜陵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1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