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因应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等院校贫困生因其成长环境的特殊,物质、教育资源的紧缺,自我能效感低下的人群特质,成为了学生心理情绪问题的高危人群,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因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各方面压力,频发心理危机。文章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视角,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生态系统,偏重从个体与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的视角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成因,从而针对性的探索出处置策略,同时也从新的角度创新高等院校危机干预工作的模式。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危机;高校贫困生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剧烈,在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高抗压、高情商、高能效,高视域的人才需求标准使得當代大学生心理沉重不堪。在巨大的社会环境压力下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心理危机事件是社会和高校近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项重大挑战。贫困生心理承受力薄弱,缺势的群体性质,环境资源的匮乏,自我效能感的低下,导致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贫困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因自我错误的认知,对周边环境系统的作用无法客观的分析,缺乏有效的因应策略,最后以洒脱极端的方式去解决,最终不但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安定,给家庭带来无尽的伤害,也给贫困生本应美好的未来带来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一、本研究的现实性意义
  教育部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要求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职责。提出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尤其对于新生、贫困生、特殊(残疾)学生要特别关心、教育、引导,防范意外伤害。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可见,国家对心理危机事件控制的紧迫程度。而面对高危人群中,贫困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探究贫困生自身的原因是不够的,与贫困生成长历程中环环相扣的各个环境系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以贫困生联接的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着手,提出有效的预防策略来应对贫困生心理危机事件。一方面充实当前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理论,另一方面为当前高校进行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提供借鉴,增强其工作的实效性,以帮助贫困生冷静地应对危机,并从中汲取经验,让贫困生产生积极的质变,获得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二、 生态系统下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形成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个体与环境互相影响的模式,个体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心理的发展自然要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又是交互作用的。因此,把握个体的心理发展,必须要将它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来进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这一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微系统 、中系统 、外系统以及宏系统,这四个环境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加,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把发展的个体逐层包裹起来,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个体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它强调了个人发展的动态性、情境性,是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向。
  (一)微系统指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最直接的环境,也是最密切的,主要包括家庭、同学、学校、及网络等。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越是贫穷的,父母养育子女的经历就越艰辛,所承担的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一般会传递到子女身上,造成心理的困扰,且多数孩子从小就比同龄人容易产生胆怯自卑的心理问题,且积累到成长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被看成是弱势群体。他们不仅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短缺,也包括权力、认可、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相对劣势。这使得贫困生在学校政治、文化、生活等层面上参与的机会较少,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诉求力较低。有些贫困生因自卑内向,其主张或声音很难表达在公众面前,即使表达也让人觉得有人微言轻。这种对学校生活的低影响度,将导致他们排斥甚至拒绝集体活动,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且滋生自卑自闭甚至嫉妒仇视他人的心理。
  (二)中系统是指学生与其所处的微系统及微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过程。大学的校园环境多是自主独立发展与成长的,学生在大学里主动的学习,交友,咨询老师,且标志着大学生独立自主生活的开启,没有父母的帮助及呵护,一切要靠自己的双手。与基础教育不同的是教师不会经常与家长主动联系沟通,学生和家长也因大学与家庭的距离不能常聚,父母不可能时刻了解子女的行为和举动,同学之间一入学被分到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的混合宿舍。以上种种因素都导致环境不适应,思乡情绪的产生,异域生活习惯的不协调等心理问题,当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不良情绪的累积会导致心理危机骤然爆发。
  (三)外系统是指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其发展有着间接影响的环境。例如:面对性格偏执、人际关系恶化的某贫困生时,发现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竟是长期以来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情绪不良引起的。而其父母关系不好,是因为家庭的捉襟见肘,生活矛盾日渐凸显,导致时刻影响到子女的情绪,贫困生将家庭的困扰和烦闷带到学校,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来,周边同学的不理解会将其消极的心理问题扩大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四)宏系统则是指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文化、亚文化的背景以及意识形态。它涵盖了前述的各个系统,对它们发生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宏观环境是最大的、最外围的环境系统,在处理心理危机上看似影响最小。但事实上这一层次的影响力有时却是巨大的,也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如文化、政治、教育、经济等大环境。例如:一个人际交往意愿极低的贫困生,不愿与同学交往的原因是多数同学崇尚人际关系,金钱至上。而家境贫寒、省吃俭用的他没有资本与同学交往,只能自我封闭。这就是不良的社会风气与拜金的学校亚文化氛围造成的。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因应策略
  与贫困生成长有密切关系的生态系统有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然而,这几个系统并不是独立的或者共同影响的方式,而是在贫困生的成长发展中交互作用的。为此,贫困生的心理危机因应策略不能仅从单一的系统出发,而是需要各个系统共同合作干预。学校是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导。在这个危机干预过程中起着统筹的作用,学校系统除了院系、班级和社团、宿舍等层级之外,还要与社会、家庭、网络系统共同协作,维护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一)家校联系平台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跟踪
  人类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童年的背景。换句话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形成于家庭,表現于学校。为此,贫困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离不开家庭系统的辅助。学校应建立家校联系平台。通过电话或微信、家校Q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知识,使得父母通晓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也懂得如何辨别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危机发生。家庭应更正“孩子送到了大学,学校应全权负责”的错误观念,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加强与子女的联系,为贫困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心理后援,尤其是在其心理危机发生时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撑。
  学校在早期预警阶段,应建立详实的心理档案,不仅要注意向家长了解该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家庭氛围等,还要提醒家长,如发现异常情况(如在电话中透露异常信息,行为古怪)时,要及时向学校反映或向医疗机构求助。在危机干预阶段,学校应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利用亲情的力量来排解心理危机,避免出现伤害生命的危险。如果危机发生,学校应指导家长对当事人进行全程监护。此外,如发现家庭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关键因素时,学校应积极引导家庭进行相应的改造,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二)党班团组织的悦纳,宿舍文化的构建
  贫困生在公众表现力上的缺势,使得无法在,班级、党、团、学生组织和各类社团中脱颖而出,各级组织应根据其特殊情况,注意培养吸纳这类型学生,鼓励和给予他们同等的表现机会,并根据个人能力和特长优势,给他们提供锻炼的平台,给予适当的职务,使其在团体活动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体验合作的快乐,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感受与同学积极融合的氛围。学校如有条件,在新生入学初,根据新生档案反映出的实际情况,安排相似家庭背景的宿舍成员,以减少贫困生滋生孤立自卑心理的可能。班级干部和辅导员要主动关怀本班的贫困生生活,通过卫生检查、宿舍走访等途径观察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反馈,共同解决问题。学校要引导学生,对于同宿舍的贫困生本着平等和睦、互助友爱的心态交往,既要主动关心、排忧解难,又要把握尺度、相互尊重。学校可以以宿舍为单位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宿舍文化节、文明宿舍评选等,加强贫困生与宿舍同学的合作,增强宿舍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增强宿舍同学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在学校层面,专门为贫困生设立单项的各类奖学金,自强之星、励志之星等奖励,让贫困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鼓励贫困生逆境中健康成才。
  (三)社会健康正能量的扩散,学校社会的共同合作
  社会主要通过社会价值体系、青少年的亚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网络等)及社区风气等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为此,学校和社会相互合作,社会和家庭相互联系,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来预防贫困生心理危机的出现,为贫困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社会要弘扬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避免伤害性的及有针对性的亚文化的形成,为贫困生构建绿色的网络环境,避免影视传媒以相似的家庭背景下发生的自杀、伤害情节的过渡渲染,加强生命观教育。以积极向上的政策及风气的导向,为贫困生构建一个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作为贫困生危机干预的主导系统,学校要引导贫困生能正确对待社会不良风气,抵制消极影响。在危机干预阶段,学校要及时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贫困生进行干预。如学校干预能力有限时,社会医疗机构能够密切配合,接受学校的转介。在后期跟踪阶段,学校对处于恢复期的心理问题贫困生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并定期进行跟踪回访。而社会应形成宽容、支持的气氛,积极接纳危机后复原的个体,且社会医疗机构等也为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后期的支持。
  (四)家庭关注心理发展,社会及时援助支持
  作为社会的子细胞,家庭受到社会的影响,进而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发展。为此,贫困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也要加强社会与家庭的联系。在预防教育阶段,社会要传达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矫正大众的“看心理医生就是心理不正常”的错误观念,提倡有心理困惑时要积极寻求协助。传达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促进和谐、民主家庭氛围的形成。此外,街道社区通过开展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增进家庭内部、家庭之间的联系,形成健康积极和谐的社区文化。在早期预警阶段,社区管理机构应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家庭结构不全等特殊家庭并给予援助,防止由家庭因素引发心理危机。在干预阶段,社会要健全其心理援助体系,使贫困生即使在校外发生心理危机,也能获得相关社会机构的帮助。此外,社会机构也应给危机贫困生及其家庭提供相应的支持,指导实施有效的家庭互动互助,协助贫困生战胜危机。
  综上,贫困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工作是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贫困生的心理变化并不是由某子系统或子系统的某因素单独起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系统中各因素相互影响的,为此,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需要其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长期有效地防范心理危机的产生,在心理危机出现时有效的进行干预,最终促进贫困生自身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刘杰瑞,董成文.生态系统理论下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5(07):30-34.
  [2] 田昊.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思考[J].商,2014(08):265.
  [3] 王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4] 罗恩·阿德纳,创新的生态系统风险[R].商业评论,2006(08).
  [5] 宋凤宁,黎玉兰,罗锂.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生态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1(09):123-127.
  作者简介:吕萌,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助理研究员,教育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7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