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的藏书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展。随着网络信息化渗入我们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大批的读者,实体馆藏自然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于藏书建设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环境下藏书建设的特色,并且为如何进行藏书建设提出了建议[1]。
  关键词:网络 藏书 建设
  中图分类号:Z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6-00-01
  随着信息革命浪潮不断袭来,实体馆藏开始从传统的纸质资源逐渐向数字化资源转变,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同时也对馆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使得藏书建设不能置身事外,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网络环境下藏书建设的特点
  在网络大范围普及的今天,传统的藏书管理形式和读者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状。实体藏书场所开始从人工操作发展为自动化模式,工作对象也从纸质印刷品藏书发展到数字化文献。藏书建设具有可持续性、价值性、传播性、综合性以及共享性,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网络环境改变了资源载体结构。传统的藏书都是纸质文献,成本较低,不受设备的制約,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但网络普及后,我们的阅读习惯开始发生转变,很大一部分读者愿意选择电子阅读,这样不需要跑到图书馆,在家也能看到自己想阅读的书籍。那么,相关藏书建设也开始将重心转向对网络和电子资源的搜集与整合,藏书建设有了质的飞跃。书籍内容的传播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图书馆等场所的结构在整体上发生着改变。文字内容的媒介种类丰富,单一的纸质书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阅读量的需求,各种网上资源不断被开发,实体场所也在寻求新旧资源的最完美的结合。
  藏书建设中自动化功能显著。在计算机网络没有普及之前,我们通常查阅文献,都是用图书卡去手工查询,在书海中根据分类或字母检索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相关工作人员从分类到编号也都是人工劳动。而在数字化的影响下,计算机开始普遍被使用,它不仅是优秀的信息载体,也是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帮助的好帮手,这样既节省了人力,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提取的速度,现代化设备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ILAS、汇文、Interlib等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普及和应用,更是颠覆了信息管理、获取和应用的传统方式[2]。特别是近年来,采用面向Internet技术开发的各类图书管理系统软件产品,以区域图书馆群的资源共建共享和联合服务做为特色和优势,必将成为新时代图书馆系统的先驱和前言。这一系列变革,在藏书建设方面影响深刻,藏书的类型、内容、采集方式包括整理过程都会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二、网络环境下藏书建设的路径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绝大部分的图书馆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建成了自己的藏书资源数据库,形成了畅通的电子数据通道。规模较小的图书馆开始与大型图书馆合作,不仅使资源共享,还能够消除文化界限,推动这些小型图书馆的发展。
  近几年来,图书馆面临的挑战越来较多,出版物繁多,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各类图书馆都努力向更高层次迈进。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络资源,电子刊物等数字化载体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转变藏书思路,努力实现印刷类藏书和电子文献共存。
  传统的图书馆存在着馆内藏书资源量并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问题。而且,随着读者对图书需求量的日益增多,图书馆的纸质藏书复本有限,满足不了多个读者同时借阅。因此,在当今时代的网络大环境下,可以将纸质图书作为基础,电子图书作为核心,大力发展电子藏书,并且通过网络这一途径将藏书资源传递出去,更好地进行馆藏建设,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共享图书资源。
  三、网络环境下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与传统藏书建设相同,数字文献质量决定着图书馆的总体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图书馆职能的发挥。必须进一步优化藏书体系,形成图书馆馆藏特色,把最新科技信息、学术知识载体,以丰富、有序的状态提供给读者, 使广大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新概念,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献利用功能。
  制定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学科特色文献资源收藏原则、标准和采访细则,遵循系统性、特色性和价值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加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形成以重点学科或地方特色文献为主的藏书体系。在规划藏书结构的同时, 必须保持原有馆藏的专题书架和图书资料的系统性,力求达到宽、深、精、专。网络的深入应用使我们对藏书建设的评价标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尤其要注重网上资源及灰色文献的鉴别、收集、收藏,进行资源整合,建设特色馆藏,想办法与专业团体、民间藏书协会等有所联系,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资源共享,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根据读者特点和需要调整藏书结构。藏书建设作为发展开放的体系,不断表现其动态特点,在网络环境下更是突出。它的变化是随着图书馆的读者层次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之前评价图书馆的馆藏以及藏书建设情况,主要关注的是藏书量和规模。那么现如今,一个单纯的数字和一栋建筑不能代表什么,我们要看的是信息服务情况,是否高效、是否畅通、是否令读者满意、是否具备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特点、是否做到了信息全球化等相关要求。藏书建设具体表现在实际馆藏和虚拟馆藏能否满足读者需求、是否有较高的利用效能。
  科学合理地加强藏书建设。藏书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整体科学规划下有序进行的。紧盯时代变迁和读者需求的阶段性和变化性,有选择地配备一定数量的复本,及时提供给读者,避免一哄而上、重复购买等情况。同时,数字化建设方面也存在相应问题,片面追求购买数据库的数量,而不考虑质量以及使用情况,导致相关经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科学地使用资金,进行合理地藏书建设,使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使藏书建设更有系统性、 更具特色,发挥文献最大利用率[3]。
  结语
  我们在藏书建设中,应当采取科学手段,系统地建设相关资源,兼顾印刷型资源和数字化资源,统筹考虑经费问题,合理分配资金,加强新旧资源的融合,注重网络资源的采集与整合,完善数字图书馆以及各类数据库,提高藏书质量,加快完成带有自身特色的藏书建设。
  参考文献
  [1]武伟,张杰,赵成钢.浅谈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藏书建设[J].科技视界,
  2016,(13).
  [2]徐凯.刍议文献采访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对藏书建设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17,(3):117-118.
  [3]吴鸣晓.论读者需求在图书馆藏书建设中的导向性作用[J].兰台世界,
  2016,(7):73-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80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