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莫高窟第12窟华严经变图像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莫高窟晚唐时期第12窟画有8铺经变,其中北壁西侧的华严经变保存较为完好。依据残存的部分榜题,文章对经变的内容进行了考察,确定该经变主要依据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绘制,并对屏风中绘制的五十三参图像进行了辨识,确定了多数情节。
  关键词:莫高窟第12窟;华严经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0)03-0037-11
  Interpreting the Avatamsaka Sutra Illustration in
  Mogao Cave 12
  FANG Xitao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There are 8 sutra illustrations in Late Tang dynasty cave 12 at Mogao. Among them the Avatamsaka sutra illustration is very well preserved.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e sutra illustration suggests that it was painted according to the Buddhāvatamsaka-mahāvaipulya-sūtra by Siksananda. This paper also presents a study on the images of the 53 Pilgrimages of Sudhana painted in the screen-paintings found in cave 12 and identifies the scriptural sources of many of the depicted scenes.
   Keywords: Mogao cave 12; Avatamsaka Sutra illustration; Sudhana; 53 pilgrimages
   莫高窟第12窟(C.154、P.166)位于南區北段最下层,坐西向东,具前后室,主室呈方形覆斗顶。西壁开盝顶形龛,龛内塑像均为清代重修。主室东壁门上方有“窟主沙州释门都法律和尚金光明寺僧索义□”墨书题记,参考敦煌遗书《大唐沙州释门索法律义辩和尚修功德记碑》(P.4640、S.530)等,可知窟主为沙州释门都法律金光明寺索义?。范泉先生释读出该题记两侧的墨书题记,分别为“皇祖左金吾卫会州黄□府折□□□□奉”(南侧)、“□□(女)始(?)□□阎(?)氏一心供养”(北侧),经考证,认为题记两侧供养人像应为窟主索义?的祖父母。第12窟是索氏家族功德窟[1]。据P.4640《大唐沙州释门索法律义辩和尚修功德记碑》记载,咸通十年(869)索义?去世时,营建工程大部分已完成,继而由其侄僧常振主持完成收尾的部分[2]。该窟应建于晚唐咸通十年前后。
  第12窟主室现存经变画8幅,其中华严经变位于北壁西起第一铺,是莫高窟现存28铺华严经变之一。华严经变最早出现在盛唐第44窟,约在中唐时期逐渐形成固定构图模式:主说法会是由9铺说法图构成的七处九会,下方水池中现大莲花,中有房屋,表示莲花藏世界;画面周围或者下方屏风画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
  一 七处九会图
  第12窟华严经变说法会保存较完整,分上中下三层,每层三铺说法会。九会画面中均有榜题框,其中可辨认文字者四方,分别对应第一、三、六、八会。
  (一) 莲花藏海与大千世界
  位于说法会下方正中,海水中涌出一朵大莲花,两侧各有一人单手托住莲瓣一角;海水边沿呈圈带状分布圆形图案,外圈云气纹。
  这是表示莲花藏世界:“此香水海有大莲花,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花)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周匝围绕,地海众树,各有区别。”[3]莲花藏海的上方是无数彩云构成的宇宙,象征善财参拜普贤时看到的大千世界。
  (二)第一会:菩提道场
  位于说法会下方正中、莲花藏海上方。佛居中结跏趺坐,菩萨围绕;周边众多供养菩萨围绕听法;佛前均置香案,上置香炉与香宝子。背景为阁楼建筑、树木,上部两侧均有诸天乘云赴会。
  榜题:
  第一会佛在摩竭提国法/阿兰若菩提道场中与十/佛世界尘数菩萨摩诃/萨及卅十九佛刹数杂类神天/诸世主俱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毗庐遮那藏身三/昧说莲华庄严世界海/果得法门于佛座中出海惠等/佛尘数菩萨/一切法□者等世界海尘数菩萨/□听法时
  对应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世主妙严品》,文字出于经首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 [3]1b
  (三)第三会:须弥山顶
  位于说法图中部偏右(东)侧,与第一会画面相似,惟听法众数量减少。
  榜题:
  第三会佛在三十三天帝/释宫中于妙盛殿于/百十亿光明时十方各有/佛庄严尘数菩萨摩诃萨/而来云集妙惠十方菩萨为/其上首时法惠十方千亿佛刹/尘如来观身以三业如诸佛法/惠令说菩萨十住法门时
  画面对应《升须弥山顶品》,表现升须弥山去向帝释天妙胜殿的场景。经文:“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时天帝释,在妙胜殿前,遥见佛来,即以神力,庄严此殿。” [3]80c
  (四)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
  位于说法图上部居中位置,说法画面与其他相似,背景为树木、草叶等。   榜题:
  第六会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藏殿与不可说俱/菩萨摩诃萨金刚菩萨/而为上首入菩萨大智光三昧十方佛通以三昧金刚藏/菩萨令说十毗卢遮那世/尊及十方佛各放眉间老□/徊□于中数劝金刚藏/说十地上首菩萨解脱月及大众示同请时
  画面对应经中《十定品》,表现佛在他化天。经文:“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与大菩萨众俱。”[3]178b
  (五)第八会:普光明殿
  位于说法图中部偏左(西)侧,与第三会画面基本相同。
  榜题:
  第八会普光明殿与十不可/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严/尘大菩萨摩诃萨普贤/知众疑念起二百问端请普/贤说普贤菩萨以千法门答/答普惠菩萨以释众疑明/因果六类□法门十方诸佛各/见其身于普贤菩萨前说/法门时
  画面对应经中《十定品》,表现普贤菩萨答疑场面。经文:“尔时,世尊在摩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复遍观察,渴仰欲见普贤菩萨,亦不能睹。” [3]178b
  其他画面表现形式与上述基本一致,惟上部画面的背景为树木、草叶等,中部及下部画面的背景为阁楼建筑、树木等。
  经文与画面榜题互证可知,该铺经变应是依据唐初证圣至圣历年间(695—699)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所绘制。主说法会下方的屏风内容属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榜题文字无法识读,但据上述四方榜题,我们可以用实叉难陀译本予以解读。
  二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华严图像的主要内容,自唐代起该题材已经流行,至宋元依然常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主要讲述善财童子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四善知识(第五十三参中于同一时间、地点请教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按一次称)[4]。善财童子入胎时家中涌现七宝楼阁:“此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从地涌出,光明照耀”;出生时则“复于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种种诸物自然盈满”,于是“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3]332b。童子过去世供养诸佛,深种善根,因此通过参访请教,并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第12窟中五十三参以四扇屏风画绘制,屏风中分别有8、8、10、7幅画面,共33幅,故事画面旁均有竖条形榜题框,榜题文字均不存(图2)。通过比对图像与经文内容,发现画面基本自上而下展开(图3),整理、考证如下。
  (一)西起第一扇
  西一{1}:山峦重叠,有一比丘双手合十,缓步徐行;左下方山脚一童子(善财),着交领大袖长衣,左手伸于前方,面向比丘;右侧一比丘(剃发)趺坐,着绀蓝色外衣,双手合十(图4)。
  描绘善财童子于胜乐国、海门国参访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即第一、二参)。佛经中云:“尔时,善财童子……向胜乐国,登妙峰山,于其山上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观察求觅,渴仰欲见德云比丘。经于七日,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见已往诣,顶礼其足,右绕三匝,于前而住。”[3]334a画面表现善财参访德云比丘而闻光明普见法门。画面中二者相隔较远,寓意与德云的境界还有重山之隔。经文又云:“时善财童子礼德云比丘足,右绕观察,辞退而去……渐次南行,至海门国,向海云比丘所顶礼其足,右绕毕已,于前合掌。” [3]335a画面表现参访海云比丘而闻光明普眼法门。
  西一{2}:虚空中天人飞舞,缠绕飘带;下方一人站立,似立于海浪之中;最下方善财双手合十,侧身伫立。
  可能描绘第六参于摩利伽罗国参海幢比丘。经文云:“渐次南行,至阎浮提畔摩利聚落,周遍求觅海幢比丘……尔时善财童子一心观察海幢比丘,深生渴仰,如是住立,思惟观察。”[3]340a海幢比丘全身由上到下化现無数佛、菩萨、声闻、缘觉、梵天、帝释等十法界众,奇观重重。善财童子观察海幢比丘的不可思议境界,谛观了六月又六天,比丘方出定,为善财说清净光明三昧法门。海幢寓意海涌千层浪,随风起伏,画面表现较相似。
   西一{3}:二人相对。左侧人上身赤裸,斜披巾帛,下着短裙,盘腿而坐,身边三处燃起火焰;右侧善财童子双手合十参拜,身后两处火焰。
  伊沙那聚落参胜热婆罗门是以上刀山和跳火堆的方式修苦行。经载:“渐次游行,至伊沙那聚落,见彼胜热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犹如大山,中有刀山高无极,登彼山上投身入火。”[3]334c婆罗门要求善财上刀山、跳火堆,善财心生疑虑,经梵天、自在天王等规劝,方确认其为善知识,于是顶礼悔过后,心无障碍,置生死于度外,遂入刀山火海,犹脱胎换骨,得无尽轮解脱门。
  西一{4}:右侧佛结跏趺坐,双手结法印,身两侧各有菩萨胁侍;佛身后有双树,头顶有华盖。善财童子于佛前合十跪拜。
  第85窟有同样参拜佛的图像,其中一幅榜题为:“复次善财童子我修解脱时令诸/众生不生非法贪不起邪分别/不作诸罪业/若以作者令皆止息。”在第三十二参普德净光主夜神中能找到相应的经文:“复次善男子,我修解脱时,令诸众生,不生非法贪,不起邪分别,不作诸罪业。若已作者,皆令止息。”[3]372c
  西一{5}:左侧双层重檐宝顶佛塔,塔顶有相轮。塔身龛内各有一趺坐佛,上方禅定佛,下方佛说法。善财童子于塔前合十跪拜。
  暂未找到相应经文。
  西一{6}: 画面中,善财席地而跪,双手合十虔诚礼拜。在其前上方云层中伸出一只白色手臂,触摸善财头顶(图5)。
  《入法界品》第五十二参:“是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作如是言……于是,善财思惟观察,一心愿见文殊师利,及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善知识。”[3]439b文殊师利菩萨鼓励善财童子,复以智慧善巧令善財童子具足无边大智光明,深入普贤诸行愿论。这是五十三参的最后部分,绘制在西起第一屏,值得注意。
  西一{7}:左侧三身比丘尼并排而坐,均双手合十;对面善财面向三人参拜。   画面多有损毁,对应内容不明。
  西一{8}:右侧天王形象者头戴宝冠,身着铠甲坐台座上,右手前伸,左手抚左腿,身后有一株树;台座前善财童子合十参拜。
  第12窟善财童子参拜对象中,天王形象相似画面共出现3次{1},或为神众。根据佛经中出现次序及画面前后内容对应,该画面应为第十八参于妙光城参大光王。经中说:“其王于上结跏趺坐,二十八种大人之相、八十随好而以严身;如真金山,光色炽盛;如净空日,威光赫奕;如盛滿月,见者清涼;如梵天王,处于梵众……善财童子五体投地,顶礼其足,恭敬右绕,经无量匝。”[3]356c画面中天王形象者威风凛然,象征爱民如子的明君。莫高窟第85窟亦有相似画面,并有榜题“时大光王诸所住处时善财童子欢喜涌耀作如是念我善……今必当/亲□奋见闻诸菩……处”[5]。此可证。
  (二) 西起第二扇
  西二{1}:由上方至房屋处有一条蜿蜒小路,表示经行路途。屋中坐一女性,着交领服饰,似双手合十作说法状;房屋前善财童子合十参拜(图6)。
  第85窟中相似画面被认为是明智居士或具足优婆夷[6]。根据经文,笔者揣测应为第十三参于海住城参具足优婆夷。经言:“善财入已,见优婆夷处于宝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素服垂发,身无璎珞,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萨余无能及。”[3]351c
  西二{2}:山腰近山顶的平台处,善财童子侧身站立于石碑前,手中似持细物刻画,身后站立一人,着长衫,形象较模糊。
  画面中有山,善财和一人站立平坦处,这与经文“善财童子于中夜时,见此山顶草树岩巘,光明照耀如日初出;见此事已,生大欢喜,作是念言:‘我必于此见善知识。’便从城出而登彼山,见此外道于其山上平坦之处徐步经行,色相圆满,威光照耀,大梵天王所不能及,十千梵众之所围绕”[3]351b有相同之处,或为第二十参于都萨罗城善得山寻访遍行外道,只是经文描述较少,画面石碑等未涉及。
  西二{3}:善财童子参天王形象尊者。
  左侧人物形象与西一{8}相似,无明确特征表明身份,笔者认为该画面与善财第二十九参大天神或可对应。
  西二{4}:人物较多,居中覆钵型草庐,上有稻草扎束,庐中一位长者静坐;庐外左侧跪坐善财童子,双手合十虔诚礼拜,身后有一人站立;右侧一人跪坐,亦双手合十。
  佛经第二十三参:“见无上胜在其城东大庄严幢无忧林中,无量商人、百千居士之所围绕,理断人间种种事务……尔时,善财童子观彼长者为众说法已,以身投地,顶礼其足。”[3]360a无上胜长者修行至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常为商人及居士说法。画面或为善财于可乐城无忧林中参访无上胜长者并闻其说法,周边人物为听法众。
  西二{5}、{6}:分别为善财童子与另一绿衣人各向佛礼拜并听法(图7)。
  第85窟中相似画面有榜题:“供养一切诸如来不生疲厌□猛精/进受持一切诸佛法轮(猛精进/坏散一切诸障碍山。”[5]488可对应第三十三参喜目观察众生夜神的描述:“勇猛精进,供养一切诸佛如来不生疲厌;勇猛精进,受持一切诸佛法轮;勇猛精进,坏散一切诸障碍山。”[3]373c
  西二{7}:画面损毁较严重,可见右侧三人并排而坐,双手合十,人物胳膊上均缠绕丝带,可能为女性;对面善财童子面向三人,双手合十礼拜。
  善财童子遍行参访的善知识中,女性较多,该画面情节不足以体现经文所描述内容,辨认存在难度。第85窟中出现三身俗装女性的画面,榜题为“□□□善□□□□见童子所说/□□城贤胜□□□□何菩萨行/□为□无依处道而解脱已”,对应经文第四十五参贤胜优婆夷,即:“向聚落城,至贤胜所,礼足围绕,合掌恭敬……贤胜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无依处道场;既自开解,复为人说’ 。” [3]418c
  西二{8}:表现善财童子参拜菩萨,情节较为简单,菩萨半跏坐于束腰莲台上,左手屈肘抬起,右手置于腹前,后有背光、头光;童子在菩萨面前跪拜。画面以山峦为背景,其地青色,似表现草地,最下方青色较重,可能表现泉流。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第二十七参“参观自在菩萨”最为著名,经文载鞞瑟胝罗居士告诉善财童子:“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善财童子遂“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3]366c该处画面虽不尽经文所描绘之丰富,但背景、人物皆有对应,或表现第二十七参。
  (三) 西起第三扇
  西三{1}:舍利塔上下两层,每层一坐佛,塔旁善财合掌恭礼,上方三坐佛乘祥云而至。
  该幅画面所表现内容较难分辨,所幸相似画面在第85窟亦有,只是后者画面中仅有二佛乘祥云而至,其榜题“善财童子求一切□□□□力求佛/辩才求佛光□□□□身求佛相好/求佛众会求佛国土”,对应第十九参“求一切智,求佛十力,求佛辩才,求佛光明,求佛色身,求佛相好,求佛众会,求佛国土”[3]359a。第十九参为于安住国参不动优婆夷,该画面未出现参访对象。
  西三{2}:画面为善财童子参拜天王形象尊者。
  第85窟有相似画面,榜题“无胜军天王为善财童子说无/尽解脱法问时”,无胜军见于善财童子第四十八参,经文为:“于此南方,有城名出生,彼有长者名无胜军。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西三{3}:菩萨伸手摩善财童子顶(图8)。
  在佛经中,以手摩善财顶的记述出现四次,分别是第八参、五十一参、五十二参、五十三参。根据菩萨形象,可排除第八参毗目瞿沙仙人;文殊摩顶出现在西一{6}中,故该画面可能为弥勒菩萨或普贤菩萨。根据第464窟中出现的善财参菩萨画面在下排仅有一幅,前贤认为是最后一参参普贤菩萨[7]。笔者以为,该画面是唯一一幅菩萨现身摩顶善财图,以位置论又处于所有画面的最中心位置,應当是善财最后进入普贤道场,参访普贤,即身成佛。   西三④:右侧一位菩萨交脚坐于束腰形莲花座上,左手上扬,右手叉腰,后有背光头光;菩萨前跪一体态较小的菩萨,作昂头仰视状。
  第85窟北披华严经变中亦见相似画面,并有榜题“一切诸菩萨入佛一毛孔如是妙解脱/非我所能知此近有夜神名喜目观察/汝于往诣彼 闻修菩萨行”[5]488,该榜题对应第三十三参喜目观察主夜神:“一切诸菩萨,入佛一毛孔。如是妙解脱,非我所能知。此近有夜神,名喜目观察。汝应往诣彼,问修菩萨行。”[3]372c
  西三{5}:善财参拜佛。
  第12窟五十三参中,参拜佛画面共出现四幅,但无具体区别,也无榜题,因此难以准确辨认{1}。
  西三{6}: 该画面较为特殊:共有三身人物,最前方骑者前行,举手回首张望,其后一身是着盔甲的武士形象,张开两臂呈讲话姿势,武士面前为着长袍、双手合十之人跪地聆听(图9)。
  经文中未找到对应画面的内容。第85窟有相似画面,并有榜题:“为善商主说妙法得解脱时。”殷博则认为是依据《十地品》绘制的[6]。
  西三{7}:右侧应为水池,池中两匹马半身淹没在水中,马身上各趴一人紧抱马脖,岸边一人已近获救,一菩萨半跪于池边,似伸手搭救。
  依据第85窟相似画面榜题,知其出于第三十一参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所入菩萨地,所修菩萨行,所行出离道,切智光海,普救众生心。普遍大悲云,于一切佛剎,尽未来际,常能出生普贤行愿。”[3]372a
  西三{8}:画面构成较简单,两人双手合十相对而跪,左边为女性,右边为男性。
  参考第85窟相似内容的榜题,对应第十九参:“不动优婆夷,身是童女,在其家内父母守护,与自亲属无量人众,演说妙法。”[3]358b第十九参又见于西三{1},前者未出现不动优婆夷。
  西三{9}: 双层楼阁,上下层内各有一武士;善财童子跪楼阁前合十礼拜。
  第85窟中有类似画面,榜题“清净相严身遍示诸世间佛身不思议/法界悉充满普现一切刹一切无不见/佛身常光明一切刹尘等种种清静色/念念遍法界如来一毛孔放不思议光”,见于第三十二参普德净光主夜神中的一段说颂,内容相同[3]372c。
  西三{10}:有数身人物,左侧最上一戴冠者,其右侧一人双手高举,似作打击状,其下可能有一身跪式人物,现漫漶不清,右侧一人站立。善财童子位于画面左下,双手伸出作劝阻状。
  第十七参记载善财至多罗幢城,国主无厌足王“在于正殿,坐狮子座,宣布法化,调御众生,可治者治,可摄者摄,罚其罪恶,决其诤讼,抚其孤弱……十千大臣, 前后围绕, 共理王事……犯王教敕,或盗他物,或害他命,或侵他妻,或生邪见,或起瞋恨,或怀贪嫉,作如是等种种恶业,身被五缚,将诣王所。随其所犯,而治罚之”[3]355。该画面在莫高窟第464窟中表现较为全面[7],大足石刻中亦有相关画面,如人物手持棍上举作拷打状,存有“多罗幢城无厌足王无着/行得如幻解脱门”题记[8]。
  (四) 西起第四扇
  西四{1}:榜题框右侧一草庐,形制与前相同。草庐内趺坐一身比丘,似在禅定中;外站立一身武士形象者,头戴冠,身着铠甲,一手叉腰,一手举棒上扬;最右侧为一动物,形象模糊(牛或鹿)(图10)。
  第三十参安住主地神有“时,安住等百万地神,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牛王、象王、狮子王等,皆生欢喜”的描述[3]368c,且安住主地神法相宗严,现大神力,或即武士形象。
  西四{2}:两人相对而坐,双手合十,左侧为女性,右侧为比丘,下方繁花遍地。
  第三十七参开敷一切树花主夜神“往诣开敷一切树华夜神所,见其身在众宝香树楼阁之内妙宝所成狮子座上,百万夜神所共围绕”[3]391a,因无量劫前行善功德而为花神,经文中虽较少有花的记载,但作为唯一一幅出现花鬘的场景,或可作为一种参考。
  西四{3}:平台上三比丘交脚并排而坐,双手合十虔诚礼拜;比丘上方菩萨乘祥云而至,彩带飘飞。
  此画面未见到善财童子形象,难以分辨。
  西四{4}:下方二人相对坐于方形垫上,均着僧装。上方一榻,一着僧服的比丘右胁而卧。
  第二十四参师子频申比丘尼中载“尔时善财见师子频申比丘尼遍坐一切诸宝树下大师子座……在一一座,众会不同,所说法门亦各差別”,并有“善财童子见师子频申比丘尼如是园林、如是床座、如是经行、如是众会、如是神力、如是辩才,复闻不可思议法门,广大法云润泽其心”[3]364c,与画面相应。善财童子见到师子频申时只见其化身遍坐于宝座,无法分辨,尔后辨认出即礼拜参见,得听成就一切智解脱法门。
  西四{5}:榜题框左侧一菩萨似前往城中;右侧大城,三面城墙中心皆有城门,城门上有楼阁,城中心有建筑一座,内坐一着汉服人物;建筑前庭院中有两比丘,一跪坐,一露半身,身体向前倾(图11)。
  经文中多次出现城名,而在城内闻法多见于迦毗罗城,如第四十参、四十四参及四十五参等。其中第四十参参释种女瞿波有云:“尔时善财童子,向迦毗罗城,思惟修习受生解脱,增长广大,忆念不舍。渐次游行,至菩萨集会普现法界光明讲堂。”[3]405c第85窟北披亦有庭院中闻法画面,榜题:“善财受妙德囿神往迦毗罗城内至菩/萨集会普门法界光明讲堂善财随/至堂阶悉共散花闻其法要。”文字与佛经中不同,但表意相近,应归为一类。城门外之菩萨,笔者以为可能是弥勒菩萨,但具体难以考证。
  西四{6}:榜题左侧画面不清,仅见一只鹿形动物卧地扬首;右侧两人着俗装。
  若二者确为一男一女,则有可能是唯一一幅男女同框(被参拜者),可能为善财第五十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
  西四{7}:参拜着僧服比丘,画面较为模糊,内容待考。
  三 第12窟华严经变图像特征
  (一) 第12窟華严经变的构图   第12窟华严经变图像结构分明,图像绘制亦较规整。如前所述,该经变画由上部的七处九会说法图与下部四扇屏风画构成,这种形式最早见于中唐,是中唐及后代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相似构图在莫高窟还见于中唐第159、231、237窟,晚唐第232窟,宋代第449窟等。依据榜题可辨识出说法会中四会内容,通过与其他洞窟中的华严经变内容比较,除莲花藏世界海上方的说法图都为菩提道场第一会外,其他画面均有所不同,如构图相似的第231、237窟中,第三会位于九会正中,第六会位于上层右侧;第196、156等窟第三会均位于九会正中部,有学者认为这与营建石窟的士族不以追求佛教教义或佛教思想为主有关[9]。
  屏风画中绘制善财求法的画面,是依据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所绘制,与上部说法会依据一致。从画面内容看,其布局与第231窟华严经变下方屏风画内容较为相似。根据内容与经文及其他资料的对比论证,可对其基本内容释读。
  (二) 五十三参图像内容
  通过将图像与经文对照,第12窟中参访对象和环境明确者可认定为一参;但是对于情节简洁,线索较少,画面残损或模糊,且并不依据经文次序排列的一些画面,确定其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并不影响对画面的整体判断。
  经过图像对比和论证分析,第12窟五十三参屏风画共存画面33幅,其中绝大多数画面均可对应80卷《华严经》经文,从而确定善财五十三参的参访对象和所得法门。现存画面中,对应经文画面达28幅,计二十三参,具体见附表。
  四 图像特征
   1. 第12窟中的33幅图像中,西一{1}对应第二参;第三十三参共出现4次,第三十二参与十九参均出现2次,表现形式不同;西三{6}或源自《华严经》,但不与五十三参对应;难以辨认来源依据画面5幅。仅就可辨认画面来说,该窟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之一。
  2. 画面内容未严格按照经文中参访对象先后顺序绘制。如西一{6}出现了文殊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摩善财顶的画面,该画面出现在第五十二参的位置;而在西三{3}—{4}同样出现了出场顺序较前的场景;同时,笔者认为西三{3}表现的是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为善财说法,即是五十三参的终结,善财访善知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因缘和实践,证得佛果,即身成佛,所以参普贤菩萨是最重要的部分,所占篇幅也最大;第三屏位于经变画下正中,位置较显要,用来绘制故事高潮,或是绘制风格的一种表现。
  3. 画面并非完全按照人物关系来表现,所绘内容亦有经文偈语或颂词对应的情况。善财童子参拜佛像的画面有4幅,佛经未明确善财参佛的,这些画面是源自相关的偈语;还有些画面不强调善财与所参对象的关系,如西三{1},为善财礼拜佛塔和乘祥云而下的佛像,但其内容是源自善财参不动优婆夷的经文。这些或可说明画师在绘制时不仅关注参访的主要对象,亦注重经文中与佛、菩萨、神祇等相关的内容。
  4. 画面情节较为简单,如果仅从人物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来辨认,难度较大。所幸陈菊霞、殷博女士曾对第85窟中有榜题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面进行辩识,为第12窟的部分内容辨认提供了参照。经实地考证,两窟中华严经变相似内容达17幅,对应五十三参中的十三参;第12窟中有非出自五十三参的画面一幅,与第85窟所绘极为相似。第12窟营建时代与第85窟接近,略晚于后者,二窟壁画内容的一致,也表现了晚唐时期壁画风格较统一的特征。
  5. 第231窟中的华严经变图像风格与第12窟的颇为相似{1},两窟的题材分布、人物对应、画面位置等皆具相似性。通过第12窟五十三参内容的考证,基本可对第231窟中的图像进行对比论证;同时,也由第231窟中出现该题材,得知这种题材、布局至迟在中唐时期已经在洞窟中得到表现,且后代可能沿用了前期的粉本。
  五 莫高窟唐代石窟中华严经变图像的
  对比观察
  莫高窟盛唐至晚唐石窟中现存华严经变14铺,其中绘有说法会及善财童子求法画面共9铺。盛唐第44窟主室东向龛北壁的立佛说法会中,佛前站立一童子躬身礼拜,可认为是善财童子。其余石窟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同时表现说法会及善财求法,一般绘制于主室窟顶一披或三披,主体部分绘制说法会,两侧或说法会之间穿插求法故事,主要见于晚唐第156、9、85窟;二是分上下二部,上部表现说法会,说法会两边或下部以屏风画形式表现求法故事,见于中唐第237、159、231窟,晚唐第12、9窟,学者对此早有记录,根据笔者洞窟实地调查,保存情况属实,此不赘述{2}。学者亦有对出现华严经变内容的洞窟的相关研究,证明石窟中出现华严经变一般均与法华经变正相对,如第231、237、159等窟,其他题材内容也可找到共性[9]。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该期洞窟时代相近,且多是由士族等阶层所主持修建,因此反映出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则是华严经变等经变画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体现出的特殊性,据S.2724、上博37等写经题记,《华严经》等经典是各个阶层抄、颂、画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华严思想在当时的传播与渗透。
  对上述唐代洞窟中华严经变进行全面解讀的案例并不多。目前来看,对各窟不同题材进行研究的论文成果较多,另有对第85窟[5]、9窟[10]、12窟[11]等的单窟研究,但总的来说华严经变在研究过程中并未成为研究重点而全面释读。仅有第85窟中华严经变的研究在随后得到了补充和完善[6]。笔者参照已有研究成果,通过对第12窟华严经变,尤其是五十三参故事画的解读,预期可以对上述唐窟的相关内容进行通读。当然,上述洞窟中的内容差异也较明显,如第44窟的童子单独礼佛图,很难将其归入五十三参中的特定一参;另外第156、9窟多有榜题,榜题内容识别中也发现与第85、12窟有较多差异,因前者画面位于窟顶,榜题抄录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具体对比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与后代(如宋第25窟)对比,后代华严经变中的故事画内容明显带有基于佛经内容而又超出佛经内容的特点,绘制风格与前代也有不同,榜题中出现较多重复内容,而部分是前代所未见。种种现象表明,唐代所绘制的华严经变构图一致,且均依据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所绘制,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具体原因有待后续研究。   六 结 语
  通过图像对比分析及内容考证,第12窟北壁华严经变下屏风壁画是依据初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所绘制,内容是《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根据考证结果,四幅屏风中共存画面33幅,其中可对应五十三参的28幅,表现经文中的二十三参,是目前所观察到莫高窟中留存相关画面最多的。
  故事画面的特征是以善财童子为主线,通过善财于各地参访不同人物而展开,所以绝大部分画面中均出现善财形象(沙弥或比丘,着长衣),其参訪对象包括佛、菩萨、天神、国王、长者、居士、优婆夷,同时也有佛塔、祥云等,说明内容不仅局限于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亦有以佛教重要的象征物作为参访的对象。绘制风格不严格按照人物出现顺序,这种情况在莫高窟中较为常见,根据与中唐第231窟中五十三参图像的对比,可知此类题材布局在中唐时期已经形成,而后代画工可能依据了与中唐时期相同的粉本。
  根据已有的研究工作,以第12窟为例,对盛唐至晚唐时期出现完整华严经变图像(说法会、五十三参)的洞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虽然各窟具体内容存在差异,但在结构布局、涉及内容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尤其第12窟与第85窟中的善财图像对比结果显示出较多的一致性,相似画面达到17幅,对应十三参,并且都有较特殊的题材出现。二窟时代相近,善财童子图像表现出晚唐石窟风格较统一的特征。
  附记:文中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范泉.莫高窟第12窟供养人题记、图像新探[J].敦煌研究,2007(4):86-90.
  [2]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73-74.
  [3]大方广佛华严经[M].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39a.
  [4]陈俊吉.中国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语汇与图像考[J].书画艺术学刊,2012(12):355-396.
  [5]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488.
  [6]殷博.莫高窟第85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初探[J].敦煌研究,2014(2):25-33.
  [7]梁尉英.莫高窟第464窟善财五十三参变[J].敦煌研究,1996(3):43-50.
  [8]黎方银.大足北山多宝塔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石刻图像[J].敦煌研究,1996(3):51—63.
  [9]潘亮文.敦煌石窟华严经变作品的再思考:以唐代为中心[J].敦煌研究,2015(5):11-19.
  [10]魏健鹏.生天与净土:莫高窟第9窟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11]李金娟.敦煌莫高窟索义辩窟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13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