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图像识读让课堂“说话”变“说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工作在教学前沿,愿望只有一个——就是让我的学生在美术学习的道路上多获取知识,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翱翔在艺术的海洋,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愿望。
  关键词 图像识读 说话 说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回顾教学历程,发现在我校学生逐年增加,教学班容量也随之增大,密集的学生们到了美术教室不能很快稳定下来进入到上课状态,更有甚者把这种不良影响波及到全班,进而延续到创作实践阶段,结果导致课堂纪律涣散,于是也就有了“喜欢美术课”却不热衷于美术、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浮躁的现象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索然无味以至于走入兴趣转移的怪圈。针对这些现象,我采用“因势利导,启迪思维”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集中精力真正回到课堂中来。
  为了达到让学生在我的课上有所获的信念,我每节课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天带着满满激情,抱着一堆教具清脆的上课铃声响了,我在美术教室门口迎接着可爱的学生们。但一阵绵延不断的说话声从教室外传到教室里面,学生全然不顾上课铃已经打响,依然讨论犹酣。我怒火顿生,这哪是上课,下课就知道玩,上课却来聊天,我非批评你们不可,心中暗暗拿定了主意,便板起面孔,准备训斥他们一番。我刚要张嘴,却看到的是几双求知的眼睛,亮亮的,他们似乎在期盼着老师的到来,似乎在期盼着美术课能给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望着那渴求知识的眼神又让我的怒火稍稍平息:学生必竟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好奇心,爱说话,爱交流、爱评论、爱发表意见……如果把这些都变成有利美术学习的因素,不也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吗?……
  我灵机一动拿定主意——不是爱说嘛,那我就让你们来说说。
  于是我临时更改教学内容,投影打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大师作品。随着图片的出示与教师眼神的环视,教室逐渐安静下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投影屏幕上……
  当学生能静静地等待上课,我开始了今天的特殊一课。我以提问的方式给每组提出一个讨论主题请学生评论这幅画,比如:可以从自身感受出发说画面感觉、从自己知识储备谈绘画技法、从作者创作意图理解画面寓意……,并声明比赛看哪个组讨论说的多。学生们这回可来了劲,教室里立刻又“热闹”了,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从作品内容、布局技巧到表达含义,学生品头论足,各抒己见,在热闹的艺术氛围中顺利地开展了这节课的教学。虽然评论的语言啰嗦、阐述无序,同样的“说话”较之前边意义却差别很大。
  前者漫无目的、后者有的放矢,前者无所事事,后者思路清晰……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既然学生爱说话,何不在每节课始,都给学生“说”的机会,告诉他们该说什么,从哪个角度说,怎么说……逐步引领学生走近美术从而走进艺术。
  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始,我都以“说——大声说”为切入口,每课只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给大家做介绍进行“说画”活动,“说画”时间为三分钟以内。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自己喜欢的作品,作品内容可以是立体的、可以是平面的、可以是绘画、可以是工艺设计……要选择经典的、一流的作品带到美术教室,当铃声响起,就是学生们说由“话”变成说“画”的时刻。
  起初学生的“说画”还不成熟,记得第一次三(8)班学生从网上搜索到国画齐白石的《蟋蟀图》并且打印下来带到教室,精神可佳值得表扬的孩子。站在同学面前显得拘谨,举着作品不停地重复“齐白石的《蟋蟀图》齐白石的《蟋蟀……》”,一时忘词使下面的学生哄然大笑,我请下面的学生来说,胆大的学生站起来声音洪亮:“这幅画画了一只蟋蟀和一个葫芦,葫芦是黄色,蟋蟀我见过,它有长长的触须褐色的身体,翅膀是透明的……
  学生所说内容大多是对作品表面的认识,只能通过观察说出简单的画面组成,而且言语支吾,或语无伦次,或尴尬其词。我分析——有的学生可能美术知识淺薄不会说;有的学生虽然美术技能较强但因性格不善言谈说不出来;有的组织语言拐弯抹角抓不住重点;还有的则缺乏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不知从何说起……面对这种情况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捕捉学生的正确信息及时加以引导,用学生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帮助理解,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论。
  “蟋蟀的身体是褐色的翅膀也的确是透明的,看看齐白石是怎样在深色的身体上表现出透明的感觉?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同时我又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观察“仔细观察蟋蟀身上除了色彩还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看到的各个器官和各种花纹。
  “触须什么样?伸出小手指比划出来?”
  “为什么要画蟋蟀站在葫芦上?”
  如此翻来覆去师生共同辩证地分析作品,画面写意与工笔一粗一精,色彩黄与褐鲜明对比,精细的蟋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总结概括学生认知,提升知识层次。学生从从初步感受到感知,从内容到内涵,从理解到立意,从表现到创作,学生一步步学会了对美术作品的评判。
  当学生已经透彻地了解了画面,然后我又提出:“解说一幅作品该从哪说起?”
  这一问又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作品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经过讨论明确了要评论一幅作品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作者,再从画面的内容或感悟等角度出发逐步深入,最终挖掘出画面立意……这一作法使学生从最初地随意言词,到有条理清晰直至言之凿凿……
  经过一段时间“说画”,课堂纪律有了明显改善,再也没有出现过铃响后课堂乱哄哄的现象,而且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美术的状态,学生们再鉴赏作品时头头是道,俨然一个个小评论家。没想到,教师一个小小的教学活动取得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在美术课上学生争夺了自己的话语权。
  这次图像识读的训练给了我很大启迪,美术教学中我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表现,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心灵,在课上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专业特性调控教学时间与空间,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高涨,并且运用美术技能技巧的能力大幅提升,审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学生保持持久的美术兴趣奠定了基础,使长期困扰师生的问题迎刃而解,真正地在育人的过程中体现了教育的小设计启迪大智慧,小策略开发大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2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