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顶岗实习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芸红 冷启云

  [摘要]项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分析十堰职院2008级学生市区顶岗实习调研情况,提出了创设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加强校企合作、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等建议,使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更趋合理。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区域经济;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34-03
  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5(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因此顶岗实习也是高职学生三年在校期间最大的一门课程,必须认真对待。
  
  一、调研背景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为完善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强化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功能,继2009年制订了具有校本特色的"211"课程体系之后,又引导全院各专业进行细致的两年一次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为此2010学年院督导专家组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进行调研之后,于2011年上半年又全面开展了"2008级毕业生市区顶岗实习专题调研”活动,先后完成了问卷设计、问卷调查、走访企业、数据清理分析和撰写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得出了一些较有意义的结论。通过引导,各专业普遍认识到专业调研是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进一步提高了重视程度。
  为做好此项工作,督导专家组分为四个小组,同各自分管系部领导及部分专业带头人一起深入企业调研。先由实习学生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填写调查问卷,再分别召开座谈会。此次调研共有16家企业、48名企业负责人和179名顶岗实习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和座谈。
  
  二、顶岗情况简要分析
  
  1.企业方面。企业普遍认为我院学生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纪律性较好,并对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持欢迎态度。大中型企业未来的基层管理骨干主要瞄准的也是高职毕业生。但同时也认为许多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够,缺乏挫折教育,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强;少数学生比较浮躁,不能很好地把个人发展目标与公司的发展远景融合。企业并不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他们提出的很多意见是关于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如责任心、自信心、吃苦耐劳、团队精神等。
  2.学生方面。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企业的时间观念、质量意识及管理制度严格,最大的收获是体会到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的重要性。但大中型企业生产流程往往是固定的,长时间单调地在同一岗位重复工作,难以满足学生希望能够全面发展的需求,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表现为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管理方面。无论是企业方还是校方,一般都很难及时对学生生活、技能和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排解,忽视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考核。学生到了企业后,很难适应身份的迅速转变。在大中型企业中工作技术含量低,而小型企业环境待遇又较差,劳动时间普遍很长,导致学生心态不稳,孤独感与抱怨失望情绪常有,很多学生选择自行跳槽,存在安全隐患。
  4.校企合作方面。在调查中,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在校企合作较好的引进企业工作有“家”的感觉,企业也十分关心毕业生,并能够就业,达到了“双赢”。但也有些引进企业不仅未接纳毕业生,在校生也很难进入,与学院“双园融合”的办学模式相悖。
  5.实习安排方面。顶岗实习安排常与企业需求时间有偏差。各专业一般将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但行业企业一般有淡旺季之分,如某些加工型企业由于订单时间紧、生产任务重需要补充员工时,学校不能打乱教学计划,将正在上课的学生送到企业,坐失许多顶岗实习的时机。因此,“刚柔并济”的教学管理模式亟待建立。
  6.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和服务作用不够明显。十堰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专业不对口、经济待遇低和外地生源留不住等都影响学生在本地实习工作的稳定。另外地方上企业分散,规模小,许多中小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主要从功利角度考虑,无法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一)地方政府应当为高职顶岗实习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高职院校首要的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出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尤其是设在地市州的院校。国家之所以要求原则上每个地市州都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目的正在于此,即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十堰市提出的“一主四大”(即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旅游、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战略,对学院汽车、旅游、环化、机电等系的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地方政府也应根据本地实际,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对区域内行业企业接纳顶岗实习予以具体的经济或政策等方面的规范和激励,如专项资金扶持、减免税收等。地方经济对人才的合理使用反过来可以更有利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进一步规范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顶岗实习作为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它由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4],应规范组织与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选择顶岗实习场所应当区别服务类和制造类专业,优先考虑专业是否对口,而不是管理难度。由于顶岗实习学生首先面对的是身份的本质性转变,即由“学生”到“员32'’,由“客人”到“主人”,校企双方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培训,重点应当是“态度”。如厂规、挫折教育、主人翁意识、安全教育等。明确顶岗实习目的、责任和任务,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其次,要注意学生在实习中的精神关怀,各系不仅要安排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更要选派足够的专业骨干教师同企业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同时兼顾完成教育部所规定的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任务;最后,要明确顶岗实习阶段考核的评价主体是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从工作纪律、安全规范、技能水平和实习报告等方面,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总之,必须把顶岗实习看成是学生最大、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三)加快"21l”课程体系及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力度
  十堰职院在借鉴国家示范院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21l”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其中“2”分别是“公共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1”指学习领域课程(群),另一个“l”是指素质拓展子体系课程。同时,允许各专业根据专业个性要求,另行设立“集中学习实训”,但希

望逐步融入。专业建设要主动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并完善与顶岗实习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另外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安全防范等职业素质,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与效率的一个必要条件。目前,一些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中途撤离,其原因大都折射出了职业综合素养方面的某种缺失,而这种缺失又跟职业素质教育的缺失紧密相关。所以,绝不能忽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学习领域课程中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设计。这些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应进一步规范引企入校工作
  学院“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与产业园融为一体。学院要同企业建立长效、共赢的机制,通过调研、洽谈,建立一批较为稳固的顶岗实习基地。学院可以一方面委派老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学习,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精神,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员工培训等工作,把合适的产品、案例引入课堂等;另一方面企业积极参与学院建设,合作办专业,开发课程、教材,开展顶岗实习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人员相互聘任或兼职,在设备、技术、人力等方面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学院对引进企业的性质、规模,以及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支撑要有较明确的规定。对于较好企业应给予适当表彰,作用不大的企业要有定期退出机制。
  (五)灵活调整顶岗实习开展的时间
  可依据行业企业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特点,将半年时间划分为两次三次或四次进行顶岗实习,实行工学结合。但是,这些安排应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否则,也易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结束语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数年努力奋斗,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骨干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明确提出要以服务十堰市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调整。而只有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交流,听取毕业生对教学的评价,才会让人觉察到专业教学与相关的职业要求有多大差距,才会真正提高顶岗实习课程的教学质量。所以,学院需要地定期对本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生的主要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从供需两方面获得信息,全面帮助学院调整专业结构、改进培养内容和方式,从而提高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体现“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尧学.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6):32-34.
  [2] 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43-44.
  [3] 张应强,彭红玉.地方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2008(9):7-15.
  [4] 李向东.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1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