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乌当下坝普渡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登宜

  普渡桥,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普渡河与南明河下游交汇处,东西向,为单孔石拱平桥。桥长24米,宽7米,净跨20米,高17米,始建于“大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仲冬月”,距今近230年。
  普渡庙和普渡桥,都有“普渡众生”的意思。该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而且造型奇特、工艺考究。望柱及护栏均为上好的青石做成。桥身两侧的18根望柱顶端雕刻着形态各异的饰物,形状分别似南瓜、仙桃、海螺、铜鼓、猴头、顶子、圆球、棱形,两两相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与望柱连为一体。这在贵阳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中国古代石拱桥中难得之杰作,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桥头还建有“普渡桥落成志喜碑”、“建桥功德碑”及“维修桥垣纪念碑”。
  2003年,普渡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普渡桥的建筑艺术及历史价值,中央电视台“发现贵州”栏目和《贵阳日报》曾有过报道。“普渡桥落成志喜碑”,因碑文均为行书和草书,又是繁体字和异体字,加之无标点符号,所以至今无人解读。2001年笔者在收集、整理、撰写《乌当区志•下坝篇》时,借助于《行草大字典》、《考正字汇》、《辞源》、《说文解字》等工具书,对其进行解读。其内容大致为清代筑县文人王德华、张文龙、柴鸿、陈文彬、林毓芝等为普渡桥落成题写的七绝、七律古体诗共14首。
  “为善最乐”碑位于普渡桥头,建于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2月。碑高100厘米,宽63厘米,厚12厘米,青石。正上文刻“为善最乐”4个大字,楷书。碑文从右到左纵向排列,内容为:“盖闻:今夫乐善好施,世所固有。捐资成美,理亦当然。然而有难焉者,往往善功者皇皇,踌躇不前者多矣。如普渡桥之左垣,自岁春间陡然崩缺,几至岁暮无人修砌,致使往来者徒虑其艰难。过往者频嗟其苦楚。维宋成昌、夏大明共举目思孔道之颓,安有不为之所。是以邀集乐善诸君损资相助,及沿途一带频加重补茸之下,功将告竣,特记其颠未,并书诸公之芳名于左,永垂不朽云,是为序。夏大明、宋成昌助银各六钱,川主庙助银九钱,宋培之、汪发先助银各一两、罗明统等助银各六钱……”落款为:大清宣统二年二月上浣众立。
  “永垂千古”残碑,位于下坝村上大山村民组村民龙朝云家猪圈门口。石碑从中央断裂,仅存后半部分。此石碑原树立于普渡桥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村民当作“四旧”搬到上大山修生产队的保管室地基,后来又被村民搬去砌石墙。残碑正上方刻“永垂千古”4个大字,楷书,阴刻。碑文从右到左纵向排列。内容为捐助白银修建普渡桥者的姓名和捐助银两的数量。落款为:“大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仲冬月。”另有二通建桥捐资功德碑,均刻满了捐资者的姓名及所捐白银的数量,其中有当地名人柴儒、柴鸿、张文龙、高廷瑶等,捐资人数在千人以上,所捐百银共计约万两。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修建一座规模较大的石拱桥是多么的不容易!
  (作者单位为乌当区地方志办公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