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娟莉 朱玉春

  摘要:采用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西部12个省市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部除四川省和陕西省外的各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均不足.且区域差距很大;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且差距较大;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西部应增强区域经济总体实力,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服务水平,以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1-0038-06
  引言
  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从目前的现状看,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并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的农业内涵式增长的关键。
  从全国范围来看,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的地区。这主要是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硬件条件落后、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自然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发展农业,国家除了在政策、财政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也极为重要。同时,西部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表明,技术创新对西部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能力有限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使技术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所以,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对现有的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影响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和关键障碍,以期不断完善西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西部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国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研究进展较大。有很多学者建立了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唐炎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并用此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沈菊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江苏省连云港市13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得出近5年连云港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并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2002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得出连云港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江苏省内的13个地级市中排在第9位,处于相对较弱的水平。南京、苏州、无锡3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较高,分别居于前3位,淮安是科技创新能力最差的市。殷晓莉和王里克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方法(ANP)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大陆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弥补了层次分析法在处理无结构和半结构决策问题的不足。Ⅲ范德成和周豪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海,北京等9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是最强的。张克英和刁爱华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客观赋权和聚类分析综合运用的评价方法对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层逐级评价。朱玉春和黄增健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欠佳,而且区域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强的内在关系。朱玉春、付辉辉和黄钦海以专利授予量代表技术创新能力,采用广义熵指数(GEM)、基尼系数(GINI)和变异系数(CV)测量分析了1996-2005年间中国8大地域以及各个省份之间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差异,并运用Box-Cox模型对不同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对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处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及其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一、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要对技术创新作出综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统计学中指标选取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一般原则,构建的指标要既能反映区域内政府在培育和促进创新活动开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又能评价市场机制在创新投入与产出方面的运作效果,同时还要兼顾地区发展潜力。本文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并遵循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构建的指标如下:
  
  (一)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该要素是决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本文主要包括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农业GDP)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X2、地方财政收入X3。
  (二)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指标
  该要素反映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人力资源构成情况,主要包括从事科技活动人员X4、科学家和工程师X5、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X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X7。
  (三)科技投入指标
  该要素反映区域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综合实力以及对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程度,主要包括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8、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X9。
  (四)科技产出指标
  该要素反映区域技术资源转化状况,主要包括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X10、专利申请受理数X11、专利授权数x一技术市场成交额(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有偿技术交易额)X13。
  二、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评价方法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用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9》和相关文献资料等,采集了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数据。
  三、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关系数,从相关系数矩阵来看,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的处理结果来看,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均较高(0.73以上)(见表1),表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被因子所提取,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
  (一)主因子的提取及含义的解释

  本文运用SPSSl7.0软件,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3个,总方差解释率达到89.316%,具体结果见表2。另外,也可以从图1中清楚的看到,明显的拐点发生在第3个点上,所以提取前3个主因子。由于初始载荷阵中各主因子的含义不是很明确、结构不够清晰,对变量实际意义的解释不是很容易,因此,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得到因子旋转载荷阵,具体结果见表3。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并未给出初始因子载荷阵。
  由表3可见,在主因子F1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1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农业GDP)、X3地方财政收入、X4从事科技活动人员、X5科学家和工程师、)(6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X7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X11专利申请受理数、X12专利授权数8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地区经济实力、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多少,可将主因子F1概括为区域经济发展、农业技术创新人力及产出综合因子;在主因子F2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R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9RS&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X10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X13技术市场成交额4个指标,可将F2概括为科研投入及产出综合因子;在主因子F3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可概括为区域经济发展因子。
  (二)主因子得分及排名
  为了明确西部各省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本文对各主因子的得分进行排序,同时为了使评价结果简单易懂,又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主因子的综合得分,并进行相应排名(见图2),具体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水平、科研投入水平等的不同,使得农业技术创新产出水平高低不等,从而导致西部地区各省市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呈现出不同水平。在表4和图2中,从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来看,西部12省市中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得分普遍较低(除四川和陕西外),均小于0.35,说明西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急需进一步加强。西部12省市中,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排在前列的省份依次是四川、陕西、重庆、内蒙古,其综合得分均为正值;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四川省,其综合得分为1.499294,比其综合得分排第二的陕西高0.686377,这个差距是相当惊人的,由此可见,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省份之间的差距很大。广西、云南、甘肃、新疆4个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处于西部12省市的中等水平,其得分在某个主因子上很高,而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各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综合得分较低,但得分尚未有较大的差距。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靠后的贵州、宁夏、青海、西藏四省份的综合得分较低,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政府支持程度欠缺,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造成的,这四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远低于排名第一的四川,说明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非常低。就西藏和宁夏相比,宁夏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分比青海高0.26043,这个差距也很大,说明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还相当薄弱,发展极其不平衡,各主因子的得分排名也证实了这一点。(三)聚类结果分析本文在对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中的K一均值聚类法把西部12省份聚为3类,在计算过程中采用Iterateand Classify法,分类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四川省和陕西省聚为第一类,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内蒙古和新疆聚为第二类,广西、云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青海、西藏8个省份聚为第三类。西部12省份中,四川省的经济实力最强,农业财政投入较多,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应也较强;陕西是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较好的省份,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实力较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处于全国前列,文化教育发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好,农业发展良好,因此,陕西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与四川省归为一类。但是两省份也有较大的差异,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陕西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四川省的差距较大,这可能与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关,如2008年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陕西省高了近一倍。第二类涉及内蒙古和新疆两个省份,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处于一般水平。第三类涉及的省份较多,在12个省份中占据了8个(66.7%),这8个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均较弱,划分为同一类的标准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似性,这说明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还很低。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西部12个省市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西部除四川省和陕西省外的各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均欠佳。且区域差距很大;第二,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且差距较大;第三,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西部地区要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区域经济总体实力;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服务水平,以此不断提升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同时,依靠区域创新系统的后发优势缩小区域差距,并借此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有望赶上东中部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
  因此,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农业科技人才与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西部地区的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分省份(如西藏、宁夏、青海等)的科技人员较少,农业科技人员更少,并且农业科技人员学历和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高学历人才尤其缺乏,因此,要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国际化战略,努力引进、培养和使用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并想法设法留住人才;其次,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充分利用各地区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壮大农业科

技人才队伍;最后,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以及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掌握与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
  2.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影响,一般而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越高,农业科技创新相对就越强。而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新疆、贵州、宁夏、云南等地农民教育水平偏低,因此,要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提高这些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着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重点在于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农民摄取、吸收、消化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总量。2004-2010年连续7个“中央l号”文件都将重点锁定在“三农”问题上,而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投入列入农业投入的优先与重点领域,不断增加对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争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改变西部地区多年来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结构。要重点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其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综合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结构,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动力机制;不断优化对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投入经费,确保科研人员日常基本的业务费和机构的运行费;不断优化行业结构,建立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产品生产中“产前”、“产中”、“产后”投入的不平衡结构,构建一条协调发展的农产品产业链,同时,农产品的生产不仅要增加对农业高技术领域的投入,而且要加大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等相关技术的投入。
  4.拓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首先,建立和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资金、企业资金、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增加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总量,以便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并满足区域农业科技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次,对于中小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诱导和鼓励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最后,是非常重要也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要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坚决杜绝农业科技创新资金被挪作他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以使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5.健全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机制,推动农业技术的扩散与流动。西部地区不仅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与运营不合理的现象,而且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普遍存在着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现象,这必然会造成农业技术的停滞不前与发展桎梏。不利于农业技术大范围的扩散与流动,也会严重制约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健全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并采取不同的方式,积极鼓励农业生产部门、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业技术的扩散与流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621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