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吉姆爷》中的明、暗“线”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吉姆爷》;我们当中的一个;孤独;耻辱
  摘要:《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明线”――“我们当中的一个”和“暗线”――“孤独”、“耻辱”。康拉德运用这三条线,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主题,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同时,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波兰出生的英国作家,大文评家李维士(1895-1978)把他列为“大传统”的一部分,与简・奥斯汀(1775-1817)、乔治・詹姆士(1799-1860)并列。《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描写一个英国青年海员吉姆由于一时的卑怯而贪生失职,受到舆论和良心的谴责,终以一死挽回了丧失的荣誉。小说中始终贯穿着“明线”――“我们当中的一个”(one of us)和“暗线”――“孤独”、“耻辱”。这些线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为小说和读者营造出一种别样之美。
  
  一 “明线”――“我们当中的一个”(one of us)
  
  “我们当中的一个”在文中犹如一根无形的、具很强穿透力的“明线”,几乎贯穿小说的每一重要情节,连结着主人公吉姆命运的每次变化。整个故事,由于这根“明线”的维系,显得上下贯通、合情合理。在全书中,它先后出现了十次之多,引起了众多评论者的瞩目和钟爱。
  “我们当中的一个”最早出自《圣经》。当亚当偷吃了禁果之后,上帝对众天使说:“看见了吧,这个人已经成了我们当中的一个,知晓善恶了(旧约《创世纪》第1章第22节)”。这样一来,亚当虽能知晓善恶了,但陷入了不名誉的境地,被逐出天国。在故事中,作者通过两种方式提醒读者该典故与吉姆命运的关联:先是吉姆陷入不名誉之境,后被放逐以致早死。在第5章,康拉德借叙述人马洛第一次解释了“我们当中的一个”的内涵。“……我喜欢他的模样;我了解他那模样;他来路挺正;他和我们是同类。他站在那儿,代表着他那个血统的人,代表着那些绝不聪明也不风趣的男男女女,可是他们的存在就是以诚实的信仰和天生的勇气为基础的。……”马洛的这句话――“代表着他那个血统的人”的意思非常明白:吉姆是位绅士,属于中、上层英国人。从全文来看,广义上的“我们当中的一个”所指代的人远远超出马洛的船上同僚。不过书中多处内容暗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属于这个圈子。在78页,它这样出现:
  在我面前的,始终是这双蓝蓝的、孩子气的眼睛,直视着我的目光,这张年轻的面庞,这副能干的肩膀,这个在成簇地长着的漂亮头发的发根下面露出一道白印的宽宽的古铜色额头,这副使我一见就生出无数同情的相貌;这种坦诚的样子,这毫不做作的微笑,这洋溢着青春的认真劲儿。他是那种很周正的人,跟咱们是一类。
  从上面的话语可以看出:马洛一见到吉姆,就被其外貌和神情所吸引,渐渐地,开始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对方,并把他当作自己的同类。在93页,作者采用了“我们中的一个”的较为广泛的意义。
  他一举引起了各方的同情――有永远朝向日光的一方,也有像月球的另一半一样永远偷偷在黑暗中苟活,只是时时从边缘露出一线可怕的惨淡光芒来的一方。他使我摇摆不定。我承认这一点,我完全承认。那原因很模糊,很没意义――你们怎么说都行:一个迷失的青年,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而他又是我们一类的人;……
  这里,马洛觉得吉姆虽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但又有着严格的区别。下面的例子中,“我们中的一个”的含义则不停地变化。“尽管他受人敬重,受到信任,受到爱戴,但他仍然是‘他们’当中的一个,而吉姆则是‘我们’当中的一员”。这里,马洛回归到一个充满二分对立的、较为单纯世界里:道德系统善与恶、荣誉与耻辱、英勇与怯懦分明;种族系统白人和非白人分明。所以,在他看来,吉姆不仅是位善良、有荣誉感和英勇的男人,而且是位和自己及其他英国人一样的白人。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一方面肯定吉姆是“我们当中的一个”,另一方面又多次询问他到底是不是“我们当中的一个”,所以这个短语在文中拥有多层内涵,分别为“一个绅士伙伴”、“一个白人伙伴”、“一个白人”、“一名优秀的海员”、“―个同类的朋友”等等。总之,出现的语境不同,意义就不同,且所有的含义,从总体上来讲,互有联系。
  总之,从“我们当中的一个”的方方面面内涵来看:吉姆是符合马洛价值标准的理想形象,是他眼中的“真正男子汉”,且这一短语作为一个主题的一个侧面,恰似根“明线”,贯穿于整个小说。
  
  二“暗线”――“孤独”
  
  康拉德多数作品中洋溢着浓烈的孤独气氛,《吉姆爷》也不例外。在这部小说里,读者可看见孤独的主人公行走于小说内外。叙述人马洛不惜余力地暗示:吉姆的故事是对人类孤独的考究――因为这位被人遗忘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物全然无处投奔”。在第16章,马洛曾安慰吉姆但又感到徒劳无力,因为二人终归不能达到彻底的息息相通。这也是人类的悲哀――知己难觅。
  我们就是在试图掌握他人最隐秘的需要时,才洞察到人们是多么不可理解,多么摇摆不定,多么迷离,尽管他们和我们看到同样的星星,享受到同样的太阳的温暖。就好像寂寞是存在的一个艰苦而绝对的条件;我们所瞩目的血肉之躯在伸出的指头面前化了,只剩下反复无常、极度忧郁、总在逃避的精神,那是谁也看不见,抓不到的。
  上文清清楚楚阐述了《吉姆爷》的孤独之感,即作者关于孤独的看法。康拉德在文中表示:孤独首先是人类的一种艰难、实在的生存状态,是无法疗治的痛苦之源;其次,孤独又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之一,能促使人们奋发图强,吉姆的孤独就属于后者。
  康拉德从三方面来阐释自己的孤独观。首先从吉姆道义上的孤独。当法庭开庭之时,“帕特纳号”上的船长逃之天天,首席工程师精神错乱进了医院,第二工程师摔断了一个手臂。同时,有人出钱让吉姆逃离是非之地,但他拒绝了――其性格使然。逃跑对他来说,是奇耻大辱,所以他留下直面审判,说明事情真相以承担后果。结果呢?执照被吊销了,永远失去了做海员的资格。此时此刻,吉姆成了道义上的孤家寡人,一个在世俗之人看来的十足的傻子!在帕图森时,他又两次身陷道义上的孤独境地。一次,海盗布朗一伙入侵帕图森,吉姆竟自作主张放对方走。当时,许多人极力反对,连头人――他的养父多拉明都不同意这么做。另一次是在激战结束时,他为自己的过失――放布朗一伙却导致好友多拉明的儿子、未来的头人沃瑞斯的身亡而直面头人的惩处。他的恋人及随从极力恳求他一走了之,但他拒绝了。多拉明及土人怒火中烧,无法容忍对吉姆的爱戴和信任所招来的灾难,要他弥补所发生的一切。最终,他孤独地以身赴死。
  再者是从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从心理角度上讲,文中所有的人都倍感孤独。吉姆少时离家,不幸卷入“帕特纳号”

事件。遇到马洛之前,没人理解他、安慰他。当来到帕图森,以为自己可以完全告别过去,但实际上,“帕特纳号”不仅永远夺取了他内心的平静,且使他与当地人分离开来。令他失望的是:没人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恋人珠宝甚至不相信他的话、不理解他的追求。虽然马洛把他看作“我们当中的一个”,但又反复说看不透吉姆,有时还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总之,没人完全理解吉姆,直到离开人世时,他孤独依旧。
  马洛与吉姆一样孤独。在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中,康拉德只字未提马洛的家事,此人自己也不透一点消息……他一直在寻求别人的理解。从吉姆那儿,他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认吉姆为失散的同事。他竭尽所能帮助吉姆,从中找到了做长辈的自信。吉姆的恋人珠宝亦倍感孤独。自小丧母,生父不知去向,继父对她苛刻异常。而吉姆则把一些抽象的东西看得比她还重要,令她无法理解。斯坦因老人拥有权力、金钱、地位、名誉,但缺乏他人的理解,一直生活在孤独之中。小说中的反派人物如柯涅柳斯、布朗等等也时时急于得到他人的理解。为什么?他们也很孤独。
  最后,康拉德那种历久不渝的个人孤独之感还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下文:“文明的溪流,好像在帕图森以北一百英里的一个海岬给分开了似的,一支流向东,一支流向东南,将岛上的平原和山谷,古老的树木和古老的人,都弃之不顾,孤零零的,正像一条汹涌奔腾的大河的两个支流口当中的一个无关紧要、正在崩塌的小岛。”
  实际上,孤独之所以是康拉德作品中反复吟唱的伟大主题,源于他波兰的孩童时代和当时的一些文化因素的影响。康拉德生于饱受外敌蹂躏之苦的波兰,父母过世较早,11岁便成了孤儿;十几岁时,先作为一个波兰人在法国人中经历海上生活;随后又作为唯一的波兰人在英国人中做海员。不过,早期的生活经历及随之而来的海上生涯可能使他倾向于悲观的孤独观,而所处时代的文化因素却加剧了这种倾向。关于这一点,康拉德的许多信札里曾多次提到。所以说,孤独是《吉姆爷》主题的侧面之一,它恰如一条暗线,贯穿情节发展的前前后后。
  
  三 “暗线”――耻辱
  
  从耻辱角度看,《吉姆爷》是按照下面程序发展的:吉姆陷入耻辱;逃离耻辱;再遭耻辱;耻辱而死。在小说中,耻辱自始至终与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和情节的发展相联系。
  “帕特纳号”事件之后,吉姆陷入了麻烦之中――名誉丧失,遭受耻辱。当时,他觉得:作为一个男子汉,名誉丧失的时候,正如跳进了一个洞窟,生活的价值就没有了。他对马洛说:“……我仿佛跳进了一口井――跳进了一个无底深洞……”可见,他把耻辱看得很重,从全文来看,原因有二:首先,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西方文化的核心信仰认为:人的本性是个人应该把他人的需要置于自己之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甘于牺牲自己。吉姆从小接受纯粹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宗教的熏陶――其父是当地的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并一直希望子承父业。其次、吉姆是海员。一般来说,海员的责任心、荣辱感都很强,危急之时,应该也必须服从纪律约束。关于这一点儿,船长布莱尔利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文中,虽说布莱尔利事件较为极端,却为吉姆树立了榜样。吉姆把耻辱当作一种危机,一个无底“深洞”――在这个洞里,可能永无出头之日。尽管他在“帕特纳号”上的那“一跳”仅仅出于本能,却导致了沉船上的人们心理上和行动上的惊慌失措。同时,他这“一跳”面临极大社会压力,促使他拼尽全力服务于人。所以“帕特纳号”事件之后,他“敏锐地意识到荣誉的丧失”。吉姆的耻辱观――一个无底深洞预言了他即将陷入“假如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偶然在地球的某个地方得知了那个事故,确信无疑的是:那事就会传扬开去”的境地。为此,他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频繁地更换工作。幸运的是:遇到了马洛―一个理解他,随他的精神危机而来的人。他向马洛表明了心迹:“……一块干净的石板,他说过来着?就好像我们各自的命运最开头的字不能用毁灭的文字刻在一块岩石的表面上似的。”
  如斯坦因老人所言,吉姆保持着“率真”的一面,所以伸出援助之手,派他到帕图森担任自己的代理。小说的情节就从“陷入耻辱”发展到“逃避耻辱”。在帕图森,吉姆获得极大成功――在土人中拥有了无上荣耀的地位和不可动摇的威望。他把头人多拉明的马来部落从凶残的阿朗酋长等的压迫中解救出来,成了多拉明的养子,未来头人沃瑞斯的兄弟。他用自己的行动营造了个人发展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那段日子里,他拥有了父亲般的多拉明,母亲般的多拉明妻子,兄弟般的沃瑞斯,深爱自己的姑娘珠宝,还有知心朋友马洛及帕图森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这一切使他暂时逃出了耻辱的阴影。然而,好景不长。当布朗伙同手下闯入帕图森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个凶残的海盗欺骗了吉姆。原因很简单,布朗无疑击中了吉姆的致命弱点。布朗说他俩具有“共同的血统”,显而易见,这话在暗示二人均有不可告人的愧疚之事。所以,吉姆放弃了追打穷寇而请求多拉明和土人让布朗一伙离开。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沃瑞斯的身亡,他自己也刚刚爬到“耻辱之洞”的出口,又滑进去了。最后,吉姆不得不耻辱赴死,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升华。
  
  四 结论――明、暗线之美
  
  “我们当中的一个”、“孤独”和“耻辱”始终贯穿《吉姆爷》,为了突出其中的联系及在文中的作用,康拉德采用了两个叙述策略。第一、谈到“我们当中的一个”时,让叙述人马洛直接述说这一短语。因其含意丰富且与马洛甚至作者自己的价值标准紧密相连,特意不让他一口气道出所有内涵,而是反复诉说十几次――几乎它的每次出现,就增添一种新意或强调某一含义。就这样,康拉德逐渐把这一短语的内涵呈现出来,引领读者进人他所创造的世界。所以“我们中的一个”恰似一条明线,随着马洛的声音,贯穿了故事的始终。第二、康拉德创造了两条“暗线”――“孤独”、“耻辱”。为了强调“孤独”,他在三种孤独――吉姆道义上的孤独,人物心灵的孤独和自然环境的孤独上不惜笔墨。随着这条线的发展,出现了另一条暗线――耻辱。而这两条线的存在形式与“我们当中的一个”不同。在字里行间,前者隐形于文中,后者随处可见。有时,作者让“明线”和“暗线”并行;有时,仅让一条线现身或让读者感觉到其存在,另两条线消失;更多时候,三条线交织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吉姆和读者的心路历程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成功地运用这些线,不仅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且恰到好处地让读者进入到作者创造的世界,从而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使小说魅力凭添,增加了无穷多的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美]奥布里(Auhry.Q J).黑暗之心――康拉德[M].郑冠荣译.台北:北辰文化公司,1990
  [2]Conrad,Joseph.Lord Ji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3,78,80,93,94,107,316,325,331,419
  [3]圣经[M].简化字现代表点和合本[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
  [4]徐晓雯.黑暗中的微光:约瑟夫・康拉德在其小说中的精神孤独的抗争[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7
  [5]Harpham,Geoffrey Gak One o,us-the Mastery 0,Joseph Conrad[M].London:the Unlverse ofChicago Pre88,Ltd.,1996
  [6][英]约瑟夫・康拉德.吉姆爷[M].熊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 [英]约瑟夫・康拉德.文学与人生札记[M].金筑云。姚嫒,张宜林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8]Steinmann,Theo.York Notes on Lord Jim[M].Hong Kong:Long-mart York Pre8s.19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7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