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递人间的温暖和感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世忠

  陈昌平的中篇小说《让母亲回家》(载2010年8期《辽河》)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它带着原生态扑面而来,塑造出的母亲和派出所的同志们那种本真的、原汁原味的、有着鲜活感和灵动感的人物形象,极大地满足了读者阅读期待,给他们一种情感的震撼与美学的思考。
  这篇作品塑造了一个极为特殊却又不乏可爱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传递了特有的温暖和感动。母亲既是虚指的,但同时又是触目可及的,真实可信的;与过去大多数作家笔下写的勤劳朴实慈祥而节俭的母亲形象相比,又出现了新的亮点。尽管她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和年龄;甚至丧失了最基本的记忆功能,但她有极深的文化修养,有一副侠义柔肠,有一腔发自内心的纯真高尚。虽严重失忆,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她却热心帮助残疾人小焦,心甘情愿地无报酬为所里做饭,精打细算减少成本而让“貌似忠厚”的刘婶相形见绌,也赢得了大家最崇高的敬意。作为公安题材的短篇小说,陈昌平的《让母亲回家》寻找到了一种共性心态,且具备了吸引读者的因素。比如,大的故事框架是写小朱和他的战友们为一个“奇怪”的老太太寻找回家的路,体现了爱民亲民,警民和谐的美好情愫;而在局部又设置了波澜,使作品起伏跌宕,一波三折。陈昌平在节奏这个问题上,总是那么不动声色地与读者进行着潜对抗,开始着他的公安题材的叙述,是那么平静、沉静,直到这样的蓄势到了最为饱满的时候,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母亲最后见到那个京剧团的“跑龙套” 的人猝然而死。为什么呢?作家没有说。母亲走了,两只眼睛大大地睁着,反复几次一直合不上,大有“死不瞑目”的样子,所长趴在她的耳朵不知说了一句什么,那眼皮便吧嗒一下合上了。为什么呢?作家还是有意不写出来,把悬念丢给读者,牵着读者往下读,你不读也不行!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原来,所长说了一句:“妈妈,我们送你回家”,此细节传神而感人,击中了读者心灵中最柔软的角落,于是不能不让人潸然泪下……
  文学作品的责任就是用形象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它应该是一种拷问,一种反思,一种启迪;而不是一种政策的文字图解和法官的宣判。陈昌平无愧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总是藏在作品后面,有意地设置障碍,便于和读者捉迷藏;因而使他的作品扑朔迷离,有一种含蓄的美感。就像一座山如果赤裸裸地站在人面前,反而一览无余情趣顿失;倘若云雾缭绕,倒显得婀娜多姿,秀丽妩媚。
  无须讳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公安题材作品重案件轻人物,重故事情节,轻人性深度挖掘;重正义形象树立,轻普通人物价值观、人生观。而陈昌平的《让母亲回家》却似一株小草,冲出土壤或者是石头的重围,闪射出春天里生命的碧绿。它打破了一般的传统思维模式,它站在一个相对较远及较高的地方,打量和解析并反思基层民警这个群体。小说以小朱为叙述视角讲的故事,见证了警察们的基本生活情状与内心体验。这种原生态的经验写作,深深地融入了他们自己的体温、血液和呼吸,往往具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亲和力。它不仅从宏观上构架起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而且以颇为娴熟的艺术手法细密地关注和描述基层民警工作、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母亲、所长、小朱等人物之所以被读者记住,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形象高大和亲民爱民,还在于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物,是以自身面貌显现着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开放性、动态性和不朽品格。他们的身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美丽光环,也不脸谱化和符号化、概念化。他们有七情六欲,有普通人的压力困惑,也有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人性缺陷。那些民警们与百姓亲如一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不发生病态人格,精神裂变。这些绝无粉饰的警察形象素面朝天,使人感到小朱他们的精神情感是真实可信的;在基层民警队伍中,很容易找到他们的原型。
  最值得关注的是小焦那一笔。在母亲安葬仪式上所长问,小焦怎么没来?小朱撇撇嘴,说,我告诉他了,小焦说快餐店的业务太忙,今天请个假。一边是派出所的同事们“送母亲回家”,拳拳真情,感天动地,感人至深;一边是曾受了母亲很大恩惠的小焦,私欲膨胀,忘恩负义,在送母亲上路时,竟然大言不惭说自己太忙,无怪乎让小朱“撇撇”嘴了。高尚与卑微,美丽和丑陋,伟大和渺小,在此时泾渭鲜明,让读者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思考人生,受到启迪和教益。没有艺术的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陈昌平在刻画人物时,藏着笔锋,丝毫看不出褒贬的痕迹;这不经意的一笔看似平淡,却透出一种文学久违了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力量,震耳发聩,石破天惊!
  新时期的公安文学走过了一段风风雨雨的路程,如今已成为文学花园里绽开的一朵美丽奇葩。从起初的描述那些在生活、工作以及社会背景下展示警察的坚韧执着,到后来的以打黑除恶为主题的一大批公安文学作品,都深刻揭示了警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人性考验。直至今天,在文学百花齐放创作手段逐渐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陈昌平的《让母亲回家》在人物刻画还是作品的厚度上,都对公安题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的确是非常可贵的!尽管如此,但笔者依然认为作品的个别情节还值得推敲:老太太患痴呆症,几乎完全丧失记忆,而所里依然把二十几号的饭给他,尽管其理由是医院的意见(多用大脑思考,刺激脑细胞活动便于记忆,)这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牵强的痕迹。尽管如此,母亲这个艺术形象客观上所具有的公众审美意义 ,已经超越了作家陈昌平主观上的美学思想期待;其作品折射出的艺术的底蕴和精神内涵感染力,值得每一个读者去细细咀嚼、品味和学习。
   (责任编辑:孙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268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