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成长的烦恼与锤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和生

  “向死而生”是一个基本的西方理念,与中华民族“未知生焉知死”的文化心态恰成对比。。林赫然的“From the death I come”可译为“我从死亡中来”,比“向死而生”更彻底,也更具浑然的勇气,宛如一句光芒暗放的宣喻,据此即可嗅见《林赫然箴言录》的气息。箴言往往包含着高密度的思想情感。阅读箴言是高难度的挑战,遑论点评。刚满21岁的林赫然喜欢用“痛”这个单词,来表达一般人习惯用“痛苦”加以表达的人生体验。我在犹豫之后倾向于林赫然的用法,并怀着某种血肉模糊之“痛”,反复阅读以下这句箴言:“你不知道一个骄傲的人是多么容易孤独,一个孤独的人又是多么容易自卑。”
  这句箴言凭借漂亮的思想逻辑,对精神分析作了一个贡献。在精神分析看来,骄傲和自卑互为“反向作用”,即互为反面表现,随特定条件互为转换,然而,林赫然揭示了转换的关键机制:孤独。人因孤独而自卑,也因孤独而骄傲。
  我看到了这句箴言的心理学意义,虽然我真正想谈的主要不是心理学,而是那个血肉模糊的“孤独”。我相信,它饱蘸着林赫然的肉身之“痛”、个体生命体验之“痛”。对于世界,它是呈现;对于我,它是呼告、控诉、鞭挞;对于林赫然自己,它是表达,可能还是超越。
  这句箴言的确见证着对孤独的品读。参照其它箴言,不难发现林赫然已谙“人是什么”这一经典问题的奥秘,即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的总和。离开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人就什么都不是。同体大悲,众生如一。林赫然据此超越孤独,战胜成长的烦恼。
  在林赫然个人对孤独的超越之外,这句箴言还见证着更多的事情。如果把人称从复数改为单数,这句箴言就升华成:“骄傲的人类是多么孤独,孤独的人类是又多么自卑。”尤其在今天,人类掠夺自然,格外骄奢,因此深陷全方位、系统性的生态危机,无比自卑(焦虑)。人类需要弃绝孤傲,回归自然母亲的怀抱。
  令我惊讶的箴言,并非仅仅上面一句。我对上面一句的解读,只是一个范例。也可另举以下这句:“若是你看到了他的罪,那罪便是你的了。”对信仰问题感兴趣、有体会的人,多半会认同,搞精神分析的人亦然。因为,在精神分析中,罪即神经症。这句箴言暗放神采,遗憾的是没有条件在此充分展开。
  “我的墓志铭:瓜完了!”精彩的双关语。就在这次元旦,在家乡乐山,在安葬一位亲人的墓地上,他脱口而出。“几千年来,随着时间进步的就只有科学而已。”此句似有悲观之嫌,但转念一想,不过是老庄思想的“林赫然版”。尤其是,身处全方位、系统性的生态危机时代,此句箴言促人反思。
  “整个文明就是人类自卑的结晶。”此句也并非悲观之作,而是对文明性质的深刻洞见。依据阿德勒自卑心理学的逻辑,人无不因缺憾而自卑、因自卑而奋斗,由此累积成文明的硕果。据林赫然称,前不久,母亲批评他一段时间买衣服太多,是自卑的表现,他脱口讲出这句挑战阿德勒的箴言。
  “心理学或是哲学的世界,并不是隐藏在现实世界背后的,而是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此句已有现象学的风采。林赫然所说的“现实世界”,就是现象学所谓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未经现象学分析的世界。现象学认为,“生活世界”与现象学希望达致的“现象世界”相对立。
  “药物,医院,甚至心理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面对自然规律的自我防御机制。”此句既是精神分析的机智发挥,更是超越习惯性思维模式的大智慧。
  就我所知,林赫然几乎没有受过任何人文科学教育,几乎没有读过任何文化人必读的书籍。面对文化人,他是不折不扣的文盲。他属于“没有文化的文化人”。在遭遇一系列成长的烦恼之后,几年间,他一边潜心接受专业的烹饪训练,一边锤炼自己的箴言,用个性生命的青春之歌,见证生活的开放性和可能性,以及精神的平等。

  点评人 林和生(作家、学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商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291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