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托尼.莫里森与魔幻现实主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慧婷

  托尼・莫里森于1993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最蓝的眼睛》让她一举成名,《秀拉》使她被奉为黑人妇女的精神领袖,《所罗门之歌》被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比起稍后名声大噪的《宠儿》《所罗门之歌》更完美地表现了莫里森背负的一个民族的历史。她沉重而宏大的黑人史诗使她展现出非凡的天才。她对读者娓娓诉说,讲着或老或新的黑人们的故事,哀而不伤。其代表作《宠儿》(Beloved)于1987年问世,并获得年度普利策文学奖,该著作标志着继赖特、艾里森之后又一次造成世界影响的20世纪黑人文学高潮的到来,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莫里森的《宠儿》之所以具有如此不同凡响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更与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全面而富于技巧性的运用密不可分。《宠儿》已跻身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而作者莫里森也被称为善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现代神话”的小说家[1]。
  魔幻现实主义是兴盛于拉美的后现代小说创作模式,起初是用来研究欧洲后期表现主义绘画的,后来经过翻译流传,魔幻现实主义逐渐成为文学流派的名称。魔幻现实主义是在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复杂的西方文化和殖民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作家,它的含义是不同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同于欧洲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它不单单是虚构的想象,也不仅仅来源于自然或社会现实,而是将虚幻和现实巧妙地结合。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常常运用夸张、怪诞、象征、打破时空界限等手段来进行非理性描写,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源于拉丁美洲,但并非拉丁美洲所独有,其技法已被世界各国的作家所仿效与采用。[1]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是一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不像超现实主义那样,从梦幻世界寻找创作源泉,也不像神话文学或科幻文学,通过歪曲现实世界去创造幻想世界,魔幻现实主义首先是对现实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是去臆造用以回避现实生活的幻想世界,而是要面对现实,并深刻地反映这种现实,表现存在于人类一切事物、生活和行动之中的那种神秘。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到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它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对不同地域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是把现实放到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环境和氛围中加以客观地描写,魔幻只是其表象,它的目的是反映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采用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将现实变为神话或梦幻,创造出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新“现实”。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集客观的现实主义描写与神奇的表现于一身,超越了现实主义的限制而从寓言、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汲取素材,同时又与当代变幻莫测的政治和社会现实相关联。
  在写作技巧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善于采用魔幻现实主义夸张、荒诞和神秘的手法,通过描述生活中荒诞不经的离奇事件来表现社会现实及人们的生存处境。具体表现如下:一、双关、指代和象征手法惟妙惟肖的应用。二、在事件叙述方面,经常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件事或人物,或从一个角度叙述不同的事件或人物。三、对人物的描写上,通过采用逐步推进的电影平行蒙太奇的艺术手法给人物增添神秘的色彩。四、通过黑人神话或宗教传说的广泛应用使作品产生亦幻亦真的效果,为小说披上神奇瑰丽的外衣。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描写的是美国南方重建时期的悲怆历史,笔触生动感人且充满魔幻文学的味道。在黑人的传统文化中,死亡被视作是生命循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人死之后,其肉体形式不复存在,但其灵魂仍然存在,且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宠儿》中死去亡灵的复活对广大读者来说便是可以理解的了。在《宠儿》中,“鬼魂”的形象作为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死亡与生命、虚幻与现实。托尼・莫里森正是巧妙地应用这一鬼魂的意象,把黑人悲怆的辛酸史重新展现在读者眼前,为读者打开一副魔幻般的历史画卷。对于黑人悲惨历史及其文化的剖析,一直是托尼・莫里森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她的作品中,黑人的传说故事、历史典故、甚至歌曲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她通过将这些传奇故事和现实生活的巧妙结合,更为震撼人心的刻画了黑人文化和历史的悲怆与沧桑。在这本书中,宠儿是一个“过去”的象征,代表着拥有一段异常心酸历史的黑人女性,甚至“宠儿”这个名字也是她的母亲用10分钟的性交所换来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宠儿的形象是一个对爱无尽的索取者,她对母亲的爱几乎要将母亲的生命蚕食。“要么是爱,要么不是;平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2]。宠儿对于她母亲的爱是一种畸形的存在,一方面她深深地爱着她的母亲,同时她也怨恨她的母亲亲手杀死了自己。小说的一开头就写着:“124号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但是,正是这种充满怨毒的爱构成了这部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通过这,她在向全世界人们呼吁去关注这一段心酸的历史。她的描写冷静、客观,深刻地痛斥了所谓的自由和民主的美国曾经加诸在黑人种族上的悲剧和苦难,更是将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罪恶和卑劣的一段历史得以重现。宠儿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是奴隶制之下黑人奴隶们的痛苦回忆,正如他们所说的,奴隶时代的所有回忆都是鬼魂一样地缠绕着他们[3]。
   《宠儿》讲述的是一个在奴隶制下被杀的两岁女婴l8年后借尸还魂。莫里森在讲述这一故事时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创造出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以一种间接而又别出心裁的手法反映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整个故事情节在人与鬼魂之间展开,将生者与死者放在同一时间层面上出现,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这样的处理使得过去、现在和将来并置在一起,拓展了小说的覆盖面,创造了多重叙事的机会。
  小说本质上是时间的艺术,叙述的空间化实际上是对叙述中变形时间的一种比喻。无论是作家还是其笔下人物都无法摆脱时空的影响。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采用了非传统的叙述方法,打破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线状结构,按照时间对人物的影响程度,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到一起,依照心理时间重新安排小说的顺序。整部作品以1873年的现实层面为基点,以1855年为主的几个过去层面为散发点,来回往复地讲述故事。其结果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织,其间的界限被混淆甚至忽略。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品的主题。她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的基本原则,将虚幻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魔幻世界的客观描写,使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了解现实世界,从而达到作者更深刻的书写现实的目的。她写人的精神世界、心路历程,内心的创痛、骚动和渴求,写对自我的寻找和对自己文化之根的追寻。黑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要找回尊严和独立的自我,必须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从而才能有真正的生活。同时,作者也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使用,淋漓尽致地为读者展现了一段少数族裔女性所经历的悲怆历史。
  
  【参考文献】
  [1]陈众议.魔幻现实主义[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2]王瘦人,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托尼・莫里森.宠儿[M].潘岳,雷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张慧婷,河南焦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5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