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与自尊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莹 吕 勇 吴国来

  摘要 为考察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间的关系,对74名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并要求其完成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及学业成败归因量表(MMCS)。统计分析表明:(1)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2)当学业成功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而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努力、情境和运气;(3)当学业失败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于情境,而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能力不足;同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情境和运气,而外显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努力不够。
  关键词 学业成败归因,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 B844.2
  
  1 问题提出
  
  自尊是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Leary等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的评估,即对自己总体的态度和看法。一般来说,自尊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能力、重要性等带有情感色彩的总体评价,表现为一个人肯定自己的程度。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对认知、情感、品德、社会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自从Greenwald正式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之后,有关自尊的研究得以扩展,内隐自尊开始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受到普遍关注。人们对自尊的理解和研究由意识层面深入到无意识层面。Epstein和Morling指出自我系统由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组成,前者是逻辑的、理性的,需要意识控制,后者则是基于大量经验的潜意识的自动化过程,两者共同维护自尊系统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由于内隐自尊概念的提出与传统意义上的自尊是相对的。于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自尊称为外显自尊。自Greenwald等人提出内隐联想测验(IAT)以来,利用此方法对内隐自尊进行测量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它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之间的评价性联系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根据Greenwald的理论假设,内隐自尊是指对于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内隐自尊的预期效应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时,就会对其产生积极的评价,因而可以通过比较目标概念与属性概念在不同联结状况下被试完成分类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来确定被试的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一经提出,人们便开始关注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蔡华俭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了研究和测量,同时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
  自尊的认知模型把自尊看成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有意识的判断,强调个体在各个领域如何评价自己将决定其自尊水平。很多研究认为,归因方式与自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美国心理学家Weiner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将个人对成败的解释归结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及运气四个方面。其中,能力和努力两种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部因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部因素”。Mooney等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与自尊间存在密切相关;Brewin也指出自尊与对失败事件的内归因和整体的归因均有关联。归因间接地影响人的自尊㈣:田录梅考察不同归因方式的诱导对不同自尊学生失败后测验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高自尊组,内部归因后的测验成绩优于外部归因后的成绩,对于低自尊组,外部归因后的成绩显著优于内部归因后的成绩。
  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与外显自尊等方面的关系,较少涉及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间的联系,也较少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本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问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天津市某高校抽取被试120名。每名被试都要参加内隐联想测验,并填写Rosenberg自尊量表及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中的学业成败归因分量表。要求被试视力及校正视力正常。因故不能完成所有测验或问卷无效者均被剔除,最终获取有效被试74名(男生33人,女生41人)。
  
  2.2 实验材料
  2.2.1 RosenberG自尊量表
  Rosenberg自尊量表共10题,采用1~4级计分方法,它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总体自尊的工具。大量研究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Flem-ing等曾报告,Cronbach α值为0.88。关于效度,张文新曾报告该量表与FIS(自卑测量问卷)的相关为0.68,经检验相关显著。
  2.2.2 MMCS量表中的学业成败归因分量表
  该量表由Lefcout等人编制,共有24题,其中成功归因和失败归因各12题。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可以从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四个方面进行归因。每题采用五点记分,无论倾向于哪种归因方式,分数越高,说明越具有该方面的归因特点。该量表信、效度良好,Cronbach α值介于0.66~0.80之间,与Rotter内/外控量表间相关达0.62,表明效标效度良好,适合大学生使用。
  2.2.3 内隐自尊的测量材料
  内隐自尊的IAT程序采用E-prime软件编制,实验均采用个别施测,程序记录被试的每一次按键反应的时间及正误。IAT测试材料包括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目标概念包括表示自我和他人的词汇各8个,其中“自我”词汇包括:我、我的、自己、自己的、俺、俺的、自个儿、自个儿的、本人、本人的,“非我”词汇包括:人家、人家的、他人、他人的、别人、别人的、外人、外人的、他、他的。属性概念包括积极性词汇与消极性词汇各8个,并由20名学生进行评判。评判标准为词汇较为常见,避免使用中性词。其中积极性词汇包括:聪明、成功、友善、可爱、诚实、漂亮、能干、健康、快乐、幸运。消极性词汇包括:愚蠢、丑陋、失败、无能、卑鄙、罪恶、笨拙、可耻、痛苦、自私。
  
  2.3 实验程序
  2.3.1 Rosenberg自尊量表与学业成败归因分量表
  对于Rosenberg自尊量表与学业成败归因分量表统一发放问卷,统一阅读指导语,采用团体施测。
  2.3.2 内隐联想测验程序
  内隐联想测验过程中,屏幕的左上侧和右上侧分别呈现类别标签,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央,当被试把刺激词归为左侧类别标签指示的类别时,按“E”键,归为右侧类别标签指示的类别时,按“I”键。测验共分七个步骤,如表1所示,其中一、二、三、五、六部分均为练习部分,练习部分出错时,给予反馈。四、七部分分别为相容和不相容的部分。按照Greenwald提出的记分方法,先把错误

率超过20%的被试结果予以删除,低于300ms的以300ms记,大于3000ms的以3000ms记。根据蔡华俭的意见,为使结果适于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还对指标中采用的反应时做对数转换,以转化后的结果为基础对不相容部分和相容部分的结果分别求平均,其差作为内隐自尊的指标。
  
  2.4 数据统计
  利用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大学生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相关
  对全体大学生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15,相关不显著(p>0.05)。
  
  3.2 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成功归因的相关
  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成功归因的相关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在对学业成功的归因中,努力、情境和运气均与外显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努力与外显自尊的相关非常显著(p<0.01)。内隐自尊与能力相关非常显著(p<0.01),与其他三种因素的相关不显著。可以看出,在进行学业成功归因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于情境、运气、努力三个因素,特别是个人的努力,而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为个人的能力。
  
  
  3.3 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失败归因的相关
  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失败归因的相关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在对学业失败的归因中,努力与外显自尊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情境和运气因素均与外显自尊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内隐自尊与能力负相关非常显著(p<0.01),与情境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在进行学业失败归因时,外显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努力不足,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将失败归为情境和运气。同时,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能力不足,而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则更多地倾向于将失败归为情境这种外部因素。
  
  4 讨论
  
  4.1 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研究表明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这与蔡华俭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结构。研究者认为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具有不同的特点,外显自尊水平高的人从外界对自己的反应来评价自己并由此内化和产生自尊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内隐自尊水平高的人多来自自我的内部评价,具有主动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它受自我的实际行为能力的影响。
  
  4.2 学业成败与自尊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当学业成功时,外显自尊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自己努力,而内隐自尊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个人能力强;当学业失败时,外显自尊高的大学生倾向归因于情境和运气,而外显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归因于努力不够;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归因于能力,而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归因于情境。在这里,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独立性进一步得到了验证。外显自尊与归因中的运气、情境、努力等倾向关系密切,而内隐自尊与将原因归结到能力上密切相关。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学业取得成功还是失败,大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与努力的归因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反映出在大学生心目中,努力是决定成败的重要方面,这也可能是社会赞许效应的体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父母或老师灌输应该努力求学,为人处事应该脚踏实地,不可心存侥幸等观念,因而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大学生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努力㈣。当大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学业上的成功时,他们会获得满足感,其外显自尊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但如果努力了却仍不能取得成功,就会使学生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进而导致其外显自尊的降低。
  本研究表明,无论学业的成功或失败,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水平与能力归因倾向联系紧密。这可能是由于能力作为个人的内在因素对个人的成败起到重要因素,而内隐自尊属于个体对自我的一种稳定性态度和评价。它更容易受到能力这种内在的、持久稳定的因素的影响。当大学生将学业成功归因于个人内在能力时,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其内隐自尊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但如果大学生将学业失败归结于自身能力不足时,会使其产生挫败感,自信心受损,其内隐自尊水平也就随之降低。
  同时,结果也表明,与内隐自尊相比,外显自尊与情境,运气等外归因有着密切联系,这可能是由于外显自尊属于个体对自我的一种即时性的态度和评价,它对环境信息比较敏感,因而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大学生将学业失败归为情境或运气时,可以减少其挫败感的产生,从而使他们保持更好的自尊水平。
  
  5 结论
  
  (1)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2)当学业成功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而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努力、情境和运气;(3)当学业失败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于情境,而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能力不足;同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情境和运气,而外显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努力不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3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