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工浓缩血小板的细菌污染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姣杰 李建斌

  [摘要] 目的:探讨手工浓缩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采用BacT /ALERT细菌培养仪对22℃振荡保存24 h后的手工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如果为阳性,再进一步对菌种进行分析。结果:随机筛检了2 860袋手工血小板,阳性结果2例,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阳性率为0.07%。结论:手工血小板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疗效肯定等优点,与此同时细菌污染问题也应被重视。
  [关键词] 手工血小板;细菌污染;筛检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a)-142-01
  
  手工浓缩血小板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疗效肯定等优点,已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在欧美国家,手工血小板的临床使用占所有血小板种类的40%~50%[1]。在过去几十年人们较多关注输血相关病毒性感染,如HIV、HBV及HCV等,因此,除加强献血者病毒筛选外,还研究出一系列针对病毒灭活的方法,通过严格执行对血液的病毒筛查以及对血液制品采取病毒灭活措施,大大减低了输血引起的病毒感染。据估计通过输血感染HIV的发病率少于百万分之一,而丙型肝炎也少于十万分之一,然而通过血小板输注的细菌污染可能高达千分之一,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比病毒污染更加严重,手工血小板更甚。为了解手工血小板细菌污染情况,2005~2008年我血液中心随机抽检了2 860袋(5 720 U)的手工血小板,现将具体情况作一详细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
  BacT/ALERT BPA(需氧培养液) ;BacT/ALERTBPN (厌氧培养液);GPI(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NI (革兰阴性菌鉴定卡)均由法国 Biom erieux公司生产。
  1.2 仪器
  BaCT /ALERT 3D 培养箱和VITEK2Ⅱ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均购自法国Biom erieux公司。
  1.3 血小板来源
  取自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1.4 细菌污染检测方法
  样品抽取:抽取第2天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将血小板混匀,取8 ml置于专门设计的附加小袋中,将附加小袋热合取下。
  细菌筛检:在无菌室(台)中接种样品, 从附加小袋中各抽取样品4 ml,分别接种于BacT/ALERT BPA 和BPN 培养液中。接种后的培养液置BacT/ALERT 3D 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期为12~24 h,总培养期为7 d。该培养箱采用比色计传感器和反射检测培养液中的CO2的产生和存在状况,如果试验样本中存在微生物,生物体在培养液中代谢酶解物,产生CO2,放置在培养瓶底部的透气传感器的颜色从蓝绿色变成黄色。系统会发出警报,提示培养瓶中有细菌生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阳性结果进行菌种鉴定。
  2 结果
  检测了2 860袋的手工浓缩血小板,阳性结果2例,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阳性率为0.07%。
  3 讨论
  临床输血已有50多年的历史,并且已成为医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尽管临床输血治疗为患者带来的益处已被广泛接受,与之相关的不利因素也逐渐被认识并日趋受到重视。自从1987年确认输血感染HIV/AIDS以来,人们研究出一系列针对病毒传播疾病的措施及方法,这些措施及方法的应用大大减低了输血引起的病毒感染。在过去几十年,人们较多关注输血相关病毒性感染,而对细菌污染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任何血液制品都可能被细菌污染,但血小板尤其容易,因为血小板为了维持生理功能须贮存于室温,约22℃,同时血小板储存时不断摇动,血小板中丰富的营养也利于细菌生长,一旦被污染,细菌就会很快在其中繁殖。很早以前人们即认识到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相关感染的原因之一,但是血小板的细菌污染问题一直处于输血传播HIV和HCV的阴影之下,未得到足够重视。多中心研究[2-4]血小板细菌污染率1/2 000~1/1 000。血小板细菌污染是输血相关发病率及死亡率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筛选了2 860袋手工浓缩血小板,阳性率为0.07%,与欧美等[2,3]报道结果基本相符。污染菌种的鉴定结果金黄色葡萄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临床感染的最常见的细菌。播散入血后可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全身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是存在于人体皮肤上的正常栖居菌, 它们在0~6℃不生长,但却可以残存,并在血小板贮存的20~24℃条件下迅速繁殖,常污染经皮肤采集的标本。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比浓缩红细胞更多,且有更大致命性、更高致死率,因为需要输注血小板的人更虚弱,这些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如肿瘤、移植、创伤等患者[4]。手工血小板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疗效肯定等优点,已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与此同时细菌污染问题也应被重视。
  [参考文献]
  [1]Sullivan MT, Cotten R, Read EJ, et al. Blood collection and transfu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1[J]. Transfusion,2007,47(3):385-394.
  [2]Palavecino EL, Yomtovian RA, Jacobs MR. Detecting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in platelet products[J]. Clin Lab,2006,52(9-10):443-456.
  [3]Silva MA, Gregory KR, Carr Greer MA, et al. Summary of the AABB inter organizational task force on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platelets: fall 2004 impact survey[J].Transfusion,2006,46:636-641.
  [4]Brecher ME, Hay SN.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blood components[J]. Clin Microbiol Rev,2005,18(1):195-204.
  (收稿日期:2008-1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4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