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 分析不同类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3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共36个病变, Ⅰ型13个, 确诊12个, 准确率为92.3%;Ⅱ型12个, 确诊10个, 准确率83.3%;Ⅲ型5个, 确诊3个, 准确率60.0%;Ⅳ型4个, 确诊3个, 准确率75.0%;Ⅴ型2个, 确诊1个, 准确率50.0%。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更有利于临床病情诊断, 该诊断方法简单、无创、准确率高, 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频超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性肿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乳腺疾病, 是发生于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相对较高, 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癌[1]。此种疾病的产生原因相对复杂, 临床上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可能与患者雌激素水平升高不断刺激乳管扩张, 同时也可能与上皮细胞增生相关。临床表现为乳头溢乳、乳腺肿块, 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构成直接性影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化程度严重,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能够预防发展成乳腺癌, 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3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46.9±7.6)岁;病程1~5年, 平均病程(1.2±1.5)年;其中间歇性无痛性乳头溢乳24例, 血性溢乳4例, 黄色溢乳15例, 肿块4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高频超声诊断, 仪器为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为7~12 MHz, 使用高频线阵探头。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 充分暴露乳房, 并将上肢放置于头顶、平举, 检查乳腺。以乳头为中心放射扫描检查。针对可能存在的病灶区域进行横纵交替检查。仔细观察乳腺导管是否存在扩张情况, 明确导管宽度, 观察乳腺导管内是否光整, 是否存在肿块。观察肿块大小、形态。推压肿块是否存在变形、移位等情况。在检查过程中还需检查肿块内部与周围血流分布情况、动脉血流峰值、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最大血流峰值。观察患者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情况, 并将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1. 3 分型标准[2] Ⅰ型:导管扩张, 管腔中有实性回声, 超声显示回声存在彩色血流信号;Ⅱ型:囊实性回声包块, 并出现少许液性无回声区域;Ⅲ型:导管存在局限性扩张, 远端导管壁存在不规则或中断;Ⅳ型:导管扩张明显, 远端导管壁中断发现实性结节或团块;Ⅴ型:乳腺中存在低回声结节, 周围并未发现扩张导管。
  2 结果
  3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共36个病变, Ⅰ型13个, 确诊12个, 准确率为92.3%;Ⅱ型12个, 确诊10个, 准确率83.3%;Ⅲ型5个, 确诊3个, 准确率60.0%;Ⅳ型4个, 确诊3个, 准确率75.0%;Ⅴ型2个, 确诊1个, 准确率50.0%。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出现于乳晕的下方, 且集中于较大的乳管内, 大部分患者为单发。本次选取的患者中, 30例为单发病灶, 2例为多发病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肿瘤[3]。该疾病产生的原因至今在临床上并无明确的定论, 有研究表明可能与患者雌激素水平升高、孕激素水平降低有关[4]。依据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人体组织内的位置与生物学行为理解, 有孤立性与多发性之分。孤立性主要为单发肿瘤, 多数出现于乳腺中央区域, 距离乳头开口较近, 于乳晕下或周边比较大的导管中, 肿瘤发展速度较慢。多发性为乳头状瘤病, 集中在患者乳腺周围, 可出现在中小或末梢导管内, 癌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即便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病变, 但恶性病变的几率可>12%[5]。因此,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采取乳头溢液涂片检查诊断, 但由于溢液量不足、组织细胞不够、涂片假阴性等较多的原因, 导致诊断准确率降低[6]。与此同时乳管镜与病理活检对患者产生的创伤相对较大, 患者的依从性低, 不利于检查。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逐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高频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快捷、廉价的诊断方法受到患者的青睐[7]。针对Ⅰ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彩色超声诊断, 主要表现为:首先, 乳腺导管存在稍微扩张的现象, 并且扩张的乳腺导管普遍集中在乳晕附近, 扩张的导管直径为2~4 mm, 能够发现内有实质性回声, 同时实质性回声中可发现部分点状血流信号[8]。 此种类型病症需将其与导管内固化的分泌物团块与乳腺导管单纯扩张进行鉴别。乳腺导管单纯扩张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发现常规性的血流信号。其次, 针对Ⅱ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判断, Ⅱ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呈现出少许的液性无回声区域或囊性实质性回声团块, 并且团块的周围能够发现有少量的液性暗区[9-12]。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 发现囊性團块中有血流信号。最后, 高频彩色超声对Ⅲ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Ⅲ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在高频彩色超声下的具体特征为有乳腺导管局限性扩张, 远端的乳腺导管壁中断或不规则。Ⅲ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的漏诊率较高, 同时易被误诊为乳腺导管单纯性扩张, 高频彩色超声对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的敏感性较高, 但特异性较差, 在采用高频彩色超声诊断本病时, 扫描出导管扩张, 应在冠状与矢状切面详细地观察扩张导管壁与是否有血流信号[13-16]。另外, 高频彩色超声对Ⅳ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Ⅳ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在高频彩色超声下的具体特征为乳腺导管有扩张的同时在远端中断处有实性团块或结节[17]。Ⅳ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色超声检查有较高的误漏诊率。可见, 高频超声诊断价值相对较高, 对于Ⅲ~Ⅳ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需要其他辅助检查, 减少误漏诊发生。   综上所述, 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更有利于临床病情诊断, 该诊断方法简单、无创、准确率高,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真, 赵继革, 刘全新. 高频彩色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30):67-69.
  [2] 郭蕾, 程建中, 刘浏. 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 实用癌症杂志, 2017, 32(8):1348-1350.
  [3] 王小玲. 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蛇志, 2016, 28(4):424-425.
  [4] 闫田田, 蒋嘉睿, 尹冠群, 等. 高频彩色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微创医学, 2017, 15(6):764-766.
  [5] 郭蓉, 张雯娟.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不同类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研究. 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4):408-410.
  [6] 侯发欣. 磁共振成像及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对比.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24):93.
  [7] 李青, 朱玥涵, 张川.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在乳腺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7):789.
  [8] 石凯.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核磁共振中的诊断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9):567.
  [9] 吴伟, 田文, 苗欣, 等.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7, 38(7):628-630.
  [10] 曾宪凤.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BI-RADSⅣ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19):3399-3400.
  [11] 王艳, 王俊娥. 常规二维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6, 48(11):1351-1352.
  [12] 郭萌, 杨青, 周英, 等. 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探讨.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25):151-152.
  [13] 王玉敏, 红华, 王芳,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27(1):79-81.
  [14] 张颖, 王觉, 王萌,等. 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中国医学装备, 2017, 14(2):39-42.
  [15] 贾巍, 张红真, 王文娟,等. 乳管镜联合超声检查诊断乳管内病变的价值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7(36):4557-4559.
  [16] 唐燦, 林祖金, 林鹏生. 高频彩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27):130-132.
  [17] 代晨爽, 李毅. 8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7, 14(27):49-52.
  [收稿日期:2018-12-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3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