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及用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与用药疗效。方法 9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进行治疗, 研究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研究组患者24 h收缩压(SDP)与24 h舒张压(DBP)分别为(156.42±10.08)、(76.47±8.03)mm Hg(1 mm Hg=0.133 kPa), 对照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分别为(157.81±10.52)、(77.76±6.58)mm H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分别为(124.07±9.16)、(72.53±6.47)mm Hg, 对照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分别为(135.81±9.33)、(75.21±5.49)mm Hg, 研究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計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发生2例干咳、头晕,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对照组患者发生3例干咳、头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社区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现阶段我国社区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高血压属于一种慢性疾病, 其与人体的肾脏、心脏以及脑血管等均有紧密联系;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 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疾病的特点,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1, 2]。本次研究选取9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 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与用药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对于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且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伴有严重肾、肝等脏器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者;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6例, 女19例;年龄65~74岁, 平均年龄(68.46±3.74)岁。研究组患者中, 男25例, 女20例;年龄66~75岁, 平均年龄(69.81±3.6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进行治疗, 给予患者口服氢氯噻嗪25 mg/d, 1次/d;缬沙坦80 mg/d, 1次/d。研究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 给予患者口服氨氯地平5 mg/d, 1次/d;缬沙坦80 mg/d, 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使用血压监护仪对患者血压进行24 h监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 研究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分别为(156.42±10.08)、(76.47±8.03)mm Hg, 对照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分别为(157.81±10.52)、(77.76±6.58)mm H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分别为(124.07±9.16)、(72.53±6.47)mm Hg, 对照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分别为(135.81±9.33)、(75.21±5.49)mm Hg, 研究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发生2例干咳、头晕,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对照组患者发生3例干咳、头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 1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 高血压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病的临床特点主要为: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与脉压较大:高血压大动脉病变一直以来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研究重点, 而大动脉顺应性发生减弱是高血压大动脉病变的主要临床特点;大动脉顺应性降低会使得患者SDP显著增高, 进而导致脉压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SDP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 DBP则多在50~60岁后开始降低, 脉压逐渐增大[3]。②血压波动性较大:老年高血压患者SDP、DBP与脉压的波动性相比于年轻患者来说, 尤其是SDP;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会呈现血压波动大、不稳定等特点;因此, 在血压测量的过程中, 不能够仅以1次的测量结果为标准, 每天至少需要测量2次血压, 或采用24 h血压监测仪进行血压监测。③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体位性低血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情况。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较高,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会越来越高[4]。④老年高血压主要是SDP增高为主:老年高血压的显著特点为SDP增高;年龄<50岁的高血压患者中, 由于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患者血压增高, 主要表现为DBP增高;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则主要是由于动脉顺应性, 尤其是大动脉顺应性降低, 动脉硬度增高而使得患者出现SDP增高、DBP降低情况, 其DBP会在60岁后呈现逐渐降低, SDP逐渐增高趋势。⑤老年高血压控制率较低:年龄>60岁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40~59岁人群的2倍[5];虽然近年来有关老年高血压知识的普及率有所增加, 但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仍旧不够理想。   3. 2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研究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治疗方式主要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含了限制钠盐摄入、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方式, 是控制患者SDP的主要治疗措施。而在药物治疗中, 最为常见的治疗药物为缬沙坦、氢氯噻嗪以及氨氯地平;其中缬沙坦属于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其能够有效促使患者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封閉。血管紧张素Ⅱ血浆水平增高, 刺激未封闭的AT2受体, 同时抵抗AT1受体的作用, 进而达到扩张患者血管降低患者血压的作用。氢氯噻嗪具有肾外作用机制与降压效果, 能够提高对于胃肠道对于钠的排泄, 降低患者血压水平[6];而氨氯地平作为高血压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治疗药物, 其能够有效扩张患者外周小动脉、促使外周阻力下降, 减少机体心肌耗能与对氧的需求;同时, 氨氯地平还能够扩张正常与缺血区的冠状动脉与冠状小动脉, 提高冠脉痉挛患者心肌供养的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分别为(124.07±9.16)、(72.53±6.47)mm Hg, 对照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分别为(135.81±9.33)、(75.21±5.49)mm Hg, 研究组患者24 h SDP与24 h 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发生2例干咳、头晕,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对照组患者发生3例干咳、头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丽晶, 丁欣欣. 护理干预措施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23(33):67-68.
  [2] 杨丽君, 魏雪利. 护理干预措施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的影响. 中国农村卫生, 2016, 9(4):71-72.
  [3] 韩伟斌, 刘木松. 上海某远郊社区老年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调查.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7):42-43.
  [4] 邱结肖, 朱晓正. 社区延续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规范用药效果影响的研究.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 13(5):170-172.
  [5] 袁伟芳.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4):145-146.
  [6] 金娜, 郭霞, 刘红英. 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及用药体会. 中国社区医师, 2013(21):39.
  [收稿日期:2019-0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