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蛋白电泳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蛋白电泳各蛋白成分的关系。方法: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150例,按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四型分组,检测血清前白蛋白和蛋白电泳各蛋白成分,分析中医证型与血清蛋白的关系。同时选取35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1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气阴两虚证84例,肝肾阴虚证26例,气血两虚证10例,脾肾阳虚证30例,各中医证型中所有白球比值、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中除气血两虚证外,比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球蛋白气阴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两者之间有差异,同时此两证型比正常对照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球蛋白脾肾阳虚证比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球蛋白在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比正常对照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的血清蛋白代谢异常主要表现在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降低、01、02、γ等球蛋白的百分比增高,提示在各中医证型中表现为营养状况差,血管炎性因子的存在和脂质成分代谢的异常,各中医证型的血清蛋白电泳为临床进行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血清蛋白电泳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并发肾病是由于肾血管硬化,肾单位受损,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出现病变,长期大量蛋白丢失,体内废物无法排不出,水、钠等电解质滞留体内等,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体内蛋白成分的变化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疾病变化的重要观察指标,干预蛋白丢失,可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多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医的辨证施治。为此,本研究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150例,进行中医证型与血清蛋白电泳的关系探讨,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客观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150例,男80例,女70例,年龄31~91岁。糖尿病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1)人选标准:①确认为II型糖尿病患者。②Mongensen分期属于亚、IV、V期者。(2)剔除标准:①非糖尿病弓起的肾脏病变。②各种原因引起的应激反应状态出现尿蛋白阳性。③妊娠期糖尿病、I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型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分为气阴两虚证(84例)、肝肾阴虚证(26例)、气血两虚证(10例)、脾肾阳虚证(30例)四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排除患有肾病及内分泌、心脑血管疾病者。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42~80岁。
   方法:抽取空腹静脉血4mL,置于含分离胶的真空管中,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上机进行检测。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素、肌酐,试剂和校准品采用原装配套试剂;前白蛋白检测采用试剂盒,以上试剂和校准品均为厂商原装配套产品。血清蛋白电泳采用全自动毛细血管蛋白电泳仪,试剂和校准品均为厂商原装配套产品。②质控均参加上海市临检中心或卫生部临检中心室内和室间质控为合格。
   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经统计学分析,气阴两虚证组、气血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三种证型尿素、肌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血清前白蛋白和蛋白电泳各蛋白成分检测结果:各中医证型中所有白球比值、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中除气血两虚证组外,其余均比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球蛋白气阴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两者之间有差异,同时此两证型比正常对照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球蛋白脾肾阳虚证组比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球蛋白在肝肾阴虛组和脾肾阳虚组比正常对照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首位病因。目前我国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探索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和有效的治疗方式方面,中西医结合是一项非常有临床价值的工作,中医的辦证施治和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相结合形成的中西医结合临证医学倍受关注[3-4]。
   糖尿病是全身代谢性疾病,并发症较多,肾损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的肾损伤实验室指标就是尿液中各种.成分微量蛋白的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小球基底膜滤孔变大,使肾小球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5,尿液中蛋白的质和量不断发生变化,排泄的蛋白质由小分子变成大分子,即选择性的变为非选择性的蛋白尿,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影响了全身的蛋白合成和代谢,血清蛋白电泳检测可反映体内与糖尿病肾病进展变化较好的指标。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代谢紊乱继发引起的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患者均伴随血脂升高,血脂升高可增加尿蛋白的排出和a抗胰蛋白酶的增高,表现为血清白蛋白组分的进一步降低,在肾脏病变时a,球蛋白可能为白蛋白等小分子蛋白的选择性漏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血中az巨球蛋白和IgM脂蛋白等大分子蛋白残留导致低密度脂蛋白相对增高,a1球蛋白中主要成分为a酸性糖蛋白和a抗胰蛋白酶,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1、a2球蛋白增高,均表明存在炎性反应,az球蛋白增高表.示有高脂血症。γ球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抗体IgG、IgM、IGA和炎性介质C-反应蛋白(CRP),是现行诊断感染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其增高与原发的慢性炎性反应有关。前白蛋白是衡量人体营养状态的较好指标回,在临床实际应用比较能客观地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提出糖尿病肾病本证分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四型,标证分为湿证、瘀证、痰瘀证。糖尿病肾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早中期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中晚期为气血两虚,而到脾肾阳虚为糖尿病肾病的终末性阶段。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为消渴病日久,脾肾两虚为本,瘀血水湿为标,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因而在辨证论治方面,气虚进展导致阳虚,阳虚日久损伤阴津,阴虚日久损伤阳气,而阳气是机体内运化水谷的动力,阴阳互损使阴虚及阳虚的患者均最终发展为阴阳俱虚,阳气、正气衰微,水谷运化无力,无法化生为精微物质,因此营养状况表现为最差。
   本研究中各中医证型的血清蛋白电泳的结果可看出,各证型的白球比值、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中除气血两虚证外,其余均比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中医治疗上可用益气、养阴、温阳方法治疗;a1球蛋白气阴两虛证和脾肾阳虚证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此两证型比正常对照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球蛋白脾肾阳虚证比正常对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球蛋白在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比正常对照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的糖尿病肾病组γ球蛋白增高基本一致,在这些证型中,a1、x2球蛋白增高表明有慢性炎.症因子及脂质的增高,在糖尿病肾病病情进展的整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部分专家目前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血管病,其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联系,慢性炎症及脂质成分引发的全身及肾脏血管动脉粥样斑块和硬化是造成血瘀的病理基础,血瘀也是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因此治疗上可从本虚人手,以补气健脾祛湿为主,注重补充机体正气,活血化瘀,增强运化水谷的动力,泄浊,后期还应注意温补阳气、防止病邪滞留阻碍脾胃运化。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利用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中医提供客观指标,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糖尿病肾病是全身性代謝病,各中医证型中血清蛋白成分的变化可为中医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用药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当然,本研究收集的病例较少,中医分型标准、病程不同进展期等因素的掌握,还有待于今后收集更多的病例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S].Geneva: W HO, 1999.
   [2]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
   [3]邓会英,高岩.血清蛋白电泳与尿蛋白电泳在儿科肾脏疾病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3):1561.
   [4]Nakai S,Masakane I,Shigematsu T,et al.An overview of regular dialysis treatment in Japan(as of 31 December 2007)[J].Ther Apher Dial,2009,13(6):457-504.
   [5]Barzilay JI,Abraham L,Heckbert SR,et al. The relation o f inflamm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ucose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theCardiovascularHealthStudy[J].Diabetes,2001,50(10):2384-2389.
   [6]张莹,张代民,许会彬.血清前白蛋白对评价糖尿病患者营养状况的作用[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8):7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19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