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衢州市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衢州市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其治疗措施。 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10例重症患者,分析所有患者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单因素分析及感染率。 结果 对410例患者进行调查,其中8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0.5%。其中感染部位最多的为呼吸道感染,感染37例,感染率为44.0%;总共检出84株病原菌,检出最多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共19株,占总株数的22.6%;年龄≥60岁的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基础疾病较多、病变部位较多、滥用抗菌药物、存在侵入性操作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论 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应减少对患者的侵入性操作,控制基础疾病,诊治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理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病房环境的消毒工作等。
  [关键词] 衢州市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分析;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03-009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ic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Quzhou emev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410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August 2018 were selected. The infection rate and distribution of infection sites, and distribution of nosocomial pathogens. Results A total of 410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of which 84 patients developed nosocomial infection with an infection rate of 20.5%. Among them, the most infections wer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37 cases were infected, an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44.0%. A total of 84 pathogens were detected, and the most detected were Klebsiella pneumoniae, a total of 19 strains, accounting for 22.6%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trains. Age≥60 years old, hospitalization time over 1 week, more basic diseases,more lesions, abuse of antibiotics, and invasive procedures were related factors for hospital infection. Conclusion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 the invasive operation should be reduced, the underlying diseases should be controlled, the aseptic concept should be strictly implemented in the medical process, the antibacterial drugs should be used reasonably, and the disinfection work of the ward environment should be done well.
  [Key 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Quzhou;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osocomial infection; Pathogenic analysis; Treatment measures
  急診科患者病情均比较严重,患者的抵抗力及免疫力较低,而患者一般均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因此,与其他科室的患者相比,急诊科重症患者更加容易出现医院感染,这将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1]。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临床上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然而在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耐药性。因此,为了减少感染耐药的发生,需要对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10例重症患者,纳入标准:(1)选取重症患者均在急诊科出现了医院感染;(2)重症患者的诊治资料均明确;(3)未发生死亡;(4)重症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字同意此次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药物过敏者;(2)住院时间低于48 h者;(3)患有精神类疾病者;(4)院外感染者;(5)依从性差者。410例,重症患者中,男208例,女202例,年龄8~79岁,平均(54.2±4.4)岁。本研究获得我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对41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疾病类型、是否在院内发生了感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等有关的信息进行了解,对有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2]。
  1.2.2 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1)不存在明确的潜伏期感染,入院后48 h发生了感染;存在明确的潜伏期感染,且从入院大于平均潜伏期后发生了感染。(2)此次感染的发生与上次住院紧密相关[3]。(3)在原有的已知感染病原菌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病原菌,将原来的混合感染、污染排除,或者是在原有感染的条件上在其他部位又发生了新的感染[4]。(4)婴儿在生产期间或者是产后发生的感染。(5)由于各种治疗措施而引发的潜在性感染,比如结核杆菌感染、孢疹病毒感染等。(6)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感染[5]。
  1.2.3 标本采集  对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后吸出的深部下呼吸道分泌物、痰液、大便、尿液、血液、創面分泌物、手术伤口分泌物等收集的标本进行收集,后将其全部送到相关检验科室进行药敏试验或细菌培养试验[6]。
  1.2.4 细菌培养与鉴定  对在院内发生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鉴定仪器为Bio-Merieux 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7]。
  1.2.5 药敏试验  应用琼脂稀释法(美国CLSI协会制定)进行药敏试验,根据制定的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与评估[8]。
  1.2.6 质量控制  选择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9]。标准菌株鉴定率>99%,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药敏试验、细菌培养与鉴定,且要将质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3 观察指标
  (1)分析所有患者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2)分析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3)单因素分析及感染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分析
  对410例患者进行调查,其中8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0.5%。其中感染部位最多的为呼吸道感染,感染37例,感染率为44.0%。见表1。
  2.2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分析
  总共检出84株病原菌,检出最多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共19株,占总株数的22.6%。见表2。
  2.3 单因素分析及感染率
  年龄≥60岁的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基础疾病较多、病变部位较多、滥用抗菌药物、存在侵入性操作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见表3。
  3 讨论
  急诊科可以说是医院重点感染管理的一个机构,作为医院收治及抢救危重患者的主要科室,患者的救治时间比较短,并且相当数量的患者需要应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辅助治疗等类型的侵入性操作,容易诱发菌群移位问题。休克患者及创伤患者自身抵抗力显著下降,并且存在损伤血液污染等风险因素。如果处理不够合理,容易导致患者之间及患者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传染。统计显示医院急诊科的感染率超过10%,因为急诊科病房患者的感染率更是超过30%,尤其是那些无陪护的患者及神志不清的患者,因为第一线索难以有效掌握,容易隐含传染疾病,无法第一时间发现,或未能及时治疗,从而诱发医源性疾病传播。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更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内患者病情繁多,病原菌种类多种多样,差异性较大,特别是急诊重症科,病原菌的种类多样,且分布比较广泛。同时医院患者由于病情的影响,免疫力普遍较低,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0]。医院感染的主要特点有病原菌复杂多样性及难以根治,因此,在公共卫生界医院感染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感染率是现在公共卫生界急需解决的难题。急诊科重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年龄≥60岁的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基础疾病较多、病变部位较多、滥用抗菌药物、存在侵入性操作等。导致院内感染发生机制主要为:(1)年龄≥6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力会不断下降,加之患者存在重症疾病,身体免疫力一般较差,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11]。(2)住院时间超过1周:医院内有各种各样的患者,即便消毒工作做得非常好,也有很多病原菌存在于医院的角角落落,且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增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就越高。(3)基础疾病较多:由于大部分为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随着身体状况的下降,会伴随多种基础疾病的发生,如果患者存在的基础疾病较多,也会提高院内感染的发生率[12]。(4)病变部位较多:如果患者存在的病变部位较多,则会明显增加病原菌的侵入部位,另外由于病变部位较多,使用更多的药物,这会大大提高患者体内耐药菌的产生。(5)滥用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是我国各大医院常见的现象,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最严重的为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产生耐药菌后患者会对各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如果患者同时存在感染,使用抗菌药物也无法有效提高治疗效果。(6)存在侵入性操作:临床上常见的侵入性操作主要包括切开引流、导尿管插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另外,侵入性操作会增加患者组织与外界器械的接触面积与时间,大大增加了感染的发生;同时侵入性操作会降低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免疫力下降也是导致感染发生的原因[13]。因此,做好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预防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有:(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搭配应用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按照医师的要求进行,保证抗菌药物的药效发挥,降低患者发生耐药性的概率。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控抗菌药物的应用,特别是抗生素的应用,明确其多次使用的不良后果。抗生素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要了解与其他药物的相互性,保证药效的发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在用药的过程中,若出现疑问要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重症患者在第一次应用抗菌药物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与患者沟通,并鼓励患者主动讲出出现的不适感,若出现异常,要及时与医师沟通,对药物进行调整。(2)重症患者的保护。对重症患者进行隔离性保护,密切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若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定,且具有传染的风险,则对重症患者进行传染性隔离,对患者家属的探视次数及人数进行严格管控,防止将感染菌引入隔离室,增加感染风险[14]。(3)做好多病变部位治疗预防措施。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管理,将病房的湿度、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整齐地摆放病房物品。按照消毒标准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以防交叉感染的发生。组建感染预防小组,定期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评估。定期对病房内的病原菌、细菌情况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疗,减少病房内的病原菌数量。(4)做好侵入性操作治疗预防措施。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标准进行。对鼻饲患者进行体位护理,要科学合理的喂养患者,以免患者出现误吸[15-20]。对患者的口腔、鼻腔进行定时清理,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顺畅。对机械通气患者要及时更换管道,达到管道清洁标准。对气管插管患者要做好吸痰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患者有感染症状要及时进行处理。(5)预防交叉感染。对老年患者、免疫力下降患者、严重感染患者及严重创伤患者,需要做好隔离措施。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未感染患者遭到致病菌感染。已感染患者需要做好隔离,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的风险。急危重患者在抢救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基础护理管理,合理处理患者携带病原菌的体液、血液、排泄物及分泌物等。除此之外,医务人员要做好污染物处理及物品消毒工作,除了进行高压灭菌消毒之外,其他物品例如面罩、呼吸机管道、体温计等可以应用2%的戊二醛浸泡进行消毒。在此基础上完善消毒隔离机制及传染病管理机制,用制度规范工作,杜绝感染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应减少对患者的侵入性操作,控制基础疾病,诊治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理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病房环境的消毒工作等。
  [参考文献]
  [1] 张桐,刘广义,曹永献,等.ICU重症脑疝患者肺部感染病原学特征及耐药谱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26(21):4931-4934.
  [2] 王成,张成武,袁丽萍,等.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8):1807-1809.
  [3] 赵金云,许文芳,金法祥,等.老年患者无菌体液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治疗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26(22):5087-5089.
  [4] 谭静,胡春,袁凌,等.烧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7,21(15):96-98.
  [5] 谷牧人,李骏白,徐杰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37-39.
  [6] 龚光明,李桃,徐俊炜.某医院住院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45-247.
  [7] 王淑颖,聂世姣,费莹,等.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变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1):2510-2512.
  [8] Chalmers JD,Akram AR,Singanayagam A,et al. Risk factors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Journal of Infection,2016,73(1):45-53.
  [9] 徐海燕,刘姗,冯沙娜,等.实体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 28(8):1158-1161.
  [10] 李颖,许文,戈伟,等.三级医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8):1179-1182.
  [11] 刘卫平,郭天慧,李昊雪,等.ICU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8):1191-1194.
  [12] 龚雅利,杨子晨,殷素鹏,等.162例严重烧伤血流感染患者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9):529-535.
  [13] Fiore,Marco.Nosocomial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Discussing a specific infection treatment algorithm[J].Liver International,2016,36(7):1074-1075.
  [14] 马新利,马德春,丁璐,等.重症监护病房留置导尿管患者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8):615-617.
  [15] 田磊,王继军,景红梅,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7, 17(5):504-508.
  [16] 陈毓,楼炳恒.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87-90.
  [17] 周红卫,黄志俭.肺泡灌洗液革兰氏染色与内毒素检测对革兰氏阴性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快速诊断的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2018,25(35):105-108.
  [18] 司徒雪飞,阮玲红,陈小燕,等.新生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8):158-161.
  [19] 方宗信,高志庆,徐元宏,等.2012-2014年急诊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4(2):169-172.
  [20] 王禮周,户风莉,谭秀兰,等.N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原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5):3450-3451.
  (收稿日期:2019-03-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52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