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术切除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25例。对照组应用保守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手术切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疼痛评分。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为(2.5±1.1)分, 对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为(4.6±1.2)分, 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50, P<0.05)。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过程当中, 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理想, 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术切除;非哺乳期;乳腺炎;应用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26
  当前,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并且这种趋势直线上升 [1]。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胀痛、伴有肿块, 严重者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2, 3]。非哺乳期乳腺炎症状较为复杂、特异性极差, 即使辅助检查也无法准确判别这种炎症的具体病理原因。治疗的有效手段通常为抗菌、激素治疗以及局部切开引流, 但这些手段均无法取得让人满意的疗效, 大部分患者无法完全治愈。本院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过程当中, 使用手术切除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8年本院收治的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 纳入标准:①无过敏反应的患者;②无严重急性代谢并发症的患者;③无妊娠反应及不处于哺乳期的妇女;④近期内未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⑤病程>3个月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出现精神障碍或沟通障碍;②患者出现急、慢性应激状态;③患者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近3个月内使用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⑥白细胞减少或者粒细胞存在异常;⑦心脑血管疾病, 感染性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25例。对照组年龄24~68岁, 平均年龄(38.4±9.9)岁;病程30~40 d, 平均病程(35.4±5.1)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 高中7例, 大专及以上4例。研究组年龄32~69岁, 平均年龄(41.5±9.2)岁;病程40~45 d, 平均病程(37.5±5.3)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 高中4例, 大专及以上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保守疗法, 给予患者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1. 2. 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手术切除治疗, 对≥2.5 cm的肿块行区段切除术, 以肿块为中心, 根据病灶深度或位置做出切口, 切除局部不规则皮肤, 保证清除炎症以及坏死的病灶, 手术结束后, 对周围腺体组织进行填充以及缝合。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探查病灶的深度、部位、范围, 患者保持平卧位, 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 按照病灶的深度、位置进行切口手术。针对病灶感染患者, 术后进行静脉滴注甲硝唑, 按照切口的张力程度, 术后1~2周左右予以拆线[4]。对<2.5 cm的肿块, 结合患者意愿可行微创旋切术。同时需要做好护理准备:①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前辅助患者完成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肝胆胰B超以及心电等相关检测, 告知患者术前应当使用易消化、低脂肪食物, 禁食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 术前6 h禁饮, 术前12 h禁食, 为患者进行备皮时应当动作轻柔, 避免造成表皮损傷, 增加感染发生率。②术后对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 观察切口是否红肿、渗出。③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 除疾病自身导致的疼痛外, 术后患者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疼痛主要因手术切口导致, 术后可为患者播放轻柔的音乐, 使患者分散注意力, 可降低疼痛感, 手术切除创口较小, 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对于出现明显疼痛的个别患者, 可以遵照医嘱给予患者镇痛治疗, 术后肩部疼痛患者, 吸氧, 可将患者调整为头低脚高状俯卧, 角度在15°为宜, 减少气体对膈肌的刺激。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全部病灶完全消退, 临床体征全部恢复;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病灶大部分消失, 未出现疼痛、红肿现象, 临床体征恢复良好;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病灶未出现任何改变甚至有所增加, 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呈严重化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3. 2 疼痛程度 对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析,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进行疼痛程度评估, 分值为0~10分, 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进行划分, 0分为无疼痛, 10分为难以承受的疼痛, 患者所得分数越高, 证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为(2.5±1.1)分, 对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为(4.6±1.2)分, 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50, P<0.05)。
  3 讨论
  经研究, 手术切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总有效率是很高的, 与其他手段相比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且采取手术切除治疗的研究组术后72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50, P<0.05), 说明在治愈方面, 手术切除确实占据优势。患者的致病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患者体内激素紊乱所导致的非细菌性炎症, 这种炎症是导致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原因。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胀痛、伴有肿块, 但全身的症状并不明显, 同时伴随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5-7]。早期患者以乳腺导管扩张为主要病症, 只是经过检查患者并未发现特殊的临床症状, 并未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由于病程的逐步发展, 病理逐渐进入肿块期, 即患者出现乳腺肿块。临床上又称非哺乳期乳腺炎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具体的病理改变为病灶部位, 通常表现为浆细胞浸润于乳腺组织。临床上非哺乳期乳腺炎症状较为复杂、特异性极差, 即使辅助检查也无法准确判别这种炎症的具体病理原因。大部分的就诊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已经处于病症的慢性期。通常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并不伴随有细菌感染, 只是其中是否存在厌氧菌还有争议[8-10]。因此手术成为治疗这一病症的唯一有效途径。   乳腺炎并不是由于細菌感染导致的, 乳腺肿块大部分发生于乳腺外, 由于边界不清晰多为无痛感, 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属于慢性良性炎症病变。现阶段来看这种病症的发病原因未明确, 乳腺导管扩张是诱发这种病症的主要因素, 导管内壁容易被导管鳞状上皮覆盖, 导致管腔受阻, 对管壁产生刺激进而引发炎症。另外, 乳头畸形、凹陷, 外伤导致的脂肪坏死以及感染性厌氧菌, 都会诱发非哺乳期乳腺炎。穿刺活检可以自行排除脓肿, 通过病理检查脓肿壁、瘘管壁、切除肿块加以确定。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危害性极大, 临床需积极探索一种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疗。常规的治疗方式过于保守, 虽然有一定的疗效, 但总体的疗效较差, 手术切除是一种能够帮助患者彻底清除病灶的方式。但是在进行治疗时必须选择适宜的时机, 一旦时机的选择不合理, 则有可能导致病灶的再次复发, 手术中切除腺体的同时不能切除过多, 以免乳房变形、缺损。使用手术切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失误, 该种治疗手段的治愈率极高, 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提升了又一个台阶, 尤其是细菌感染的面积得到了根本的治疗。
  综上所述,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过程当中, 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理想, 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香梅, 钟洁愉, 刘俐, 等. 两种病理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影像表现.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8, 34(6):78-79.
  [2] De Oliveira GS Jr, Rodes ME, Bialek J, et al. Single dose systemic acetaminophen to improve patient reported quality of recovery after ambulatory segmental mastectomy: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Breast J. 2018, 24(3):240-244.
  [3] 蔡玲红, 巴蕾, 管延升.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X线及超声特征分析.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8, 34(1):89-90.
  [4] 李渭敏, 王汉兵, 熊艳峰, 等. 胸壁神经阻滞在乳腺手术切除麻醉中的应用. 广东医学, 2018, 39(1):126-128.
  [5] 赵如恩, 王芮, 陈瑧, 等.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及钼靶X线诊断. 放射学实践, 2018, 33(4):68-71.
  [6] 熊鹏飞. 非哺乳期乳腺炎微创手术与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12):111-113.
  [7] 黄汉源, 孙强, 王学晶, 等. 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外科治疗.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3, 7(3):40-43.
  [8] 张智, 邵淑芹, 黄志伟. 3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外科治疗.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7, 20(1):60-62.
  [9] 吴妍妍. 非哺乳期乳腺炎疾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4(19):122-123.
  [10] 付修林. 非哺乳期乳腺炎手术治疗体会. 现代养生B, 2014(2):112.
  [收稿日期:2019-0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6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