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 140例血液病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 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不同为阳性组和阴性组, 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 然后对检查后的患者输注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后1、24 h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值及输注无效率。结果 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6.61±1.22)、(2.16±1.15)×109/L;阴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15.52±2.16)、(7.73±1.35)×109/L;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均低于阴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50、26.278, P<0.05)。阳性组患者输注有效22例, 无效48例, 输注无效率为68.57%(48/70);阴性组患者输注有效50例, 无效20例, 输注无效率为28.57%(20/70)。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8, P<0.05)。结论 在临床反复输血患者中, 如果检查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为阳性, 则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调整, 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筛查;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8.042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寿命得以延长, 与此同时, 也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1]。目前临床上血液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血液病主要指患者机体血液异常, 或者患者的造血系统出现问题, 临床主要通过输血的方式进行治疗, 以此改善患者的生活狀态。一般情况下, 血液再生障碍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疾病症状均需要患者多次输血, 但因患者在临床的输血次数较多, 因此机体中产生的血小板抗体会对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2, 3]。主要源于患者在多次输血的情况下, 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 进而减少患者机体中的血小板数量, 而输入血小板期间因血小板中存在抗体, 导致其血小板被破坏[4, 5]。此外, 在实际输注血小板期间, 因对患者的血型匹配错误, 导致患者在输注期间产生不良反应, 影响患者临床输注效果。基于此, 本院针对选取的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 就血小板抗体进行诊断检查, 分别对血小板抗体呈阳性和阴性的患者实施血小板输注, 对输注的效果进行对比, 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6月本院收治的140例血液病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不同为阳性组和阴性组, 每组70例。阳性组男40例, 女30例;年龄23~76岁, 平均年龄(40.13±12.13)岁。观察组男38例, 女32例;年龄20~79岁, 平均年龄(43.82±12.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为反复输血的患者,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也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方法 两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在患者检查前做好相关的检查准备, 主要准备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以及平板离心机、流式荧光仪。具体检测方法如下:临床操作人员按照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将检测的结果按照说明书的结果进行判断。然后对检查后的患者进行输注血小板治疗, 接受血小板抗体检查的患者, 不管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血尿、鼻出血、紫癜等情况, 如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20×109/L, 则需要对患者输注血小板。一般情况下, 临床进行血小板输注前要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检查, 并为其制备血小板悬液, 该悬液保质期为5 d时间, 患者在5 d内输注完毕, 并对患者再次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 主要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为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1袋/次, 输注时间为30 min。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根据临床输注血小板后的反应, 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后1、24 h CCI值及输注无效率。输注效果参考文献[5]分为有效、无效。输注无效率=无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输注后1、24 h CCI值比较 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6.61±1.22)、(2.16±1.15)×109/L;阴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15.52±2.16)、(7.73±1.35)×109/L;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均低于阴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50、26.278, P<0.05)。
  2. 2 两组患者输注无效率比较 阳性组患者输注有效22例, 无效48例, 输注无效率为68.57%(48/70);阴性组患者输注有效50例, 无效20例, 输注无效率为28.57%(20/70)。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8, 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生存时间得到延长, 但与此同时, 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 其中血液再生障碍功能疾病、白血病、紫癜等疾病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6]。因患者机体的血小板数量下降, 需要通过输注血小板的方式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但因血型匹配度差异, 导致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效果差异显著。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本院针对选取的多次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 对于血小板抗体呈阳性的现象, 并且患者血小板检测呈阳性, 则说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7, 8]。究其原因分析, 首先与患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如果患者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疾病或者慢性肝炎疾病, 如果患者的病情不能及时得到控制, 将导致血小板减少, 在临床诊断检查中血小板抗体呈阳性。其次, 患者自身具有免疫缺陷病毒, 即在患者身体产生病毒后容易导致血小板减少, 临床检测呈阳性。此外, 患者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将直接破坏血小板, 但在停药后血小板数量逐渐恢复。因此在临床血小板抗体检查中需要对患者的白细胞特异性、血小板特异性等进行检查, 防止患者在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阴性则表明机体中不含有与抗原相对应的抗体, 患者可以进行输血, 输血安全性比较高。   临床针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患者采用输注血小板悬液的方式改善其临床状态, 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患者输注血小板悬液后输注无效率较高, 根据相关因素分析, 当机体中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和人体中的白细胞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 患者在输注血小板悬液后无效[9, 10]。此外, 当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败血症、发热、出血等症状后将导致机体出现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 因此在输注血小板悬液后发生无效现象。当患者在临床进行多次输血后, 如果输注血小板后无效, 则可以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来了解患者的机体状态。
  在本次临床血小板抗体筛查和血小板输注治疗研究中, 本院针对选取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阳性和阴性的患者各70例, 通过对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的方式治疗, 输注结果显示: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6.61±1.22)、(2.16±1.15)×109/L;阴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15.52±2.16)、(7.73±1.35)×109/L;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均低于阴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50、26.278, P<0.05)。阳性组患者输注有效22例, 无效48例, 输注无效率为68.57%(48/70);阴性组患者输注有效50例, 无效20例, 输注无效率为28.57%(20/70)。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8, P<0.05)。说明在多次输血患者临床中采用血小板抗体筛查, 能够全面了解患者血小板抗体呈阳性情况, 进而对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进而改善患者的输注效果。主要源于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阳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在临床检测筛查期间需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并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进而为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 一般建议对患者实施血小板输注治疗期间需要对其使用采用机输注, 在患者输注血小板后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时可对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 然后根据血小板的筛查结果了解导致发生输注无效的因素, 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患者输血期间需要实施匹配性输注, 杜绝盲目输血的现象。
  综上所述, 在血小板输注治疗中需要对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 了解影响患者血小板输注的影响因素, 进而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输注方案, 提高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安全性,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冯红梅, 蔡祥胜, 杨兆收, 等. 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9, 35(5):674-678.
  [2] 方华, 张鹏, 曾飞艳, 等.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分析.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 37(4):764-765.
  [3] 董宏伟. 探讨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 8(4):132-133.
  [4] 孙亚韵. 血液病反复输血(≥3次)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名医, 2019(6):40.
  [5] 王照军, 陆西平. 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14):166-167.
  [6] 刘柱深, 蔡海燕. 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13(8):48-49.
  [7] 封彦楠, 马春娅, 姜旭, 等. 血小板配型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8(8):1012-1015.
  [8] 周宇. 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医疗装备, 2017, 30(9):41-42.
  [9] 鄭娟. 淋巴瘤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 罕少疾病杂志, 2018, 25(5):65-67.
  [10] 唐龙泉, 傅梅, 吴国英. 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对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效果的影响研究. 当代医学, 2018, 24(12):120-122.
  [收稿日期:2020-0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9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