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随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小板聚集率(PAR)水平。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VEF、PA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A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A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 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48.57%, 与对照组的45.71%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 P>0.05)。观察组患者的再闭塞发生率为5.7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 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7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 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减少血小板聚集发生,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聚集率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动脉持续性、急性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坏死, 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常见, 中国为该疾病低发区, 但其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当前抗血小板治疗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临床证实的确切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本研究旨在研究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血清生化指标检查确诊, 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近期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将患者按照随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15例;年龄40~74岁, 平均年龄(60.5±8.2)岁;梗死部位:下壁梗死12例, 前间壁梗死10例, 广泛前壁梗死8例, 高侧壁梗死5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18例, 女17例;年龄41~76岁, 平均年龄(60.2±8.0)岁;梗死部位:下壁梗死10例, 前间壁梗死7例, 广泛前壁梗死12例, 高侧壁梗死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待患者入院后, 医务人员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再应用常规抗感染、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尿激酶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5051)治疗, 初次用量300 mg, 1次/d, 3 d后用量100 mg/次, 1次/d, 温水冲服, 连续治疗30 d。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结合氯吡格雷治疗, 阿司匹林用药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氯吡格雷(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73366)用量300 mg/次, 1次/d, 3 d后减少剂量75 mg/次, 1次/d, 温水冲服, 连续治疗30 d。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LVEF、RAP 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LVEF、PAR。
  1. 3. 2 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及心电图变化进行判定, 显著改善:恶心呕吐、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等症状消失, 心电图ST-T段恢复正常;改善:症状改善, 压榨性疼痛症状有所改善, 心电图检查ST-T段下降0.05~0.20 mV;无效:均不符合上述标准[2]。总有效率= (显著改善+改善)/总例数×100%。
  1. 3. 3 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再闭塞率。溶栓再通率判定标准:①胸痛2 h内基本消失;②心电图抬高ST段在2 h内下降>50%;③2 h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现;④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出现提前。发病14 h内, 至少具备其中2项, 可判定为溶栓再通, 但①③出现不能确定再通发生。
  1. 3. 4 不良心血管事件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梗死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PAR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VEF、PA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A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A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显著改善16例, 改善9例, 无效10例;观察组患者显著改善20例, 改善13例, 无效2例;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 P<0.05)。
  2. 3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再闭塞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48.57%(17/35), 与对照组的45.71%(16/35)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 P>0.05)。观察组患者的再闭塞发生率为5.71%(2/3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8/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 P<0.05)。   2. 4 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梗死后心绞痛3例, 再发心肌梗死3例, 心律失常2例,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2.86%(8/35);观察组出现再发心肌梗死1例, 心律失常1例,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71%(2/35);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 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受便秘、过度劳累、暴饮暴食等因素的影响, 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血管腔堵塞, 心肌因缺氧而诱发的变性坏死疾病。心肌组织因血液循环异常而导致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 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 出现血压水平下降、心室率加快, 心肌组织受损程度加重, 加大心肌梗死面积, 病情恶化加剧, 影响疾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该疾病多合并心肌酶活性升高、心电图变化, 可诱发心力衰竭、猝死等, 病情恶化发展快,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分析认为该疾病发生与血栓、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等相关, 动脉粥样不稳定斑块碎裂激活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具有促血栓形成作用, 血小板活化可刺激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刺激冠状动脉收缩, 加重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并对心肌细胞再灌注形成不良影响, 因此临床治疗关键在于抗血小板聚集[3]。
  阿司匹林为临床最早用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药物, 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血栓素A2的形成, 发挥有效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而且该药物还具有抗炎、退热、镇痛等效果, 口服用药后见效快, 而且药效持久。相关研究提出, 虽然阿司匹林用药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增强溶栓治疗效果, 但可能会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少数冠心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药物后仍会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即便加大剂量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单用阿司匹林药物不能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郭菊根[4]的研究发现, 在阿司匹林用药的基础上结合氯吡格雷治疗, 其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 而且联合应用后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 表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氯吡格雷为腺苷二磷酸受体拮抗剂, 用药后与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发生结合, 阻止纤维蛋白原与ADP受体结合, 有效抗血小板聚集[5]。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A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A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 两者相互协同, 可提高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疗效确切显著。研究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48.57%, 与对照组的45.71%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再闭塞发生率为5.7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7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 差异有統计学意义(χ2=4.20, P<0.05)。上述结果表明联合用药治疗时可促进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加快, 改善血栓, 而且联合用药能够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减少血小板聚集,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庄美兰.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分析. 医学信息, 2016, 29(15):252-253.
  [2] 陈洪云, 刘玲, 吴猛, 等. 参附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体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6, 23(4):431-432.
  [3] 马林, 胡素玲, 李爱玲, 等. 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河北医学, 2016, 22(3):402-405.
  [4] 郭菊根.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11):1448-1449.
  [5] 赵亚男, 王晨, 蔚有权, 等.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47(8):595-598.
  [收稿日期:2018-1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3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