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的效果分析

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的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采用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15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患者, 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B组、C组及D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安慰剂治疗, A组患者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腔局部用药治疗, B组患者采用布地奈德鼻腔局部用药治疗, C组患者采用二丙氯米松鼻腔局部用药治疗, D组患者采用莫米松鼻腔局部用药治疗。观察并比较五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安慰剂治疗后, 临床效果无, 在患者心理上能起到一定安慰效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B组为96.67%(29/30)、C组为93.33%(28/30)、D组为96.67%(29/30);A组、B组、C组、D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采用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治疗效果均显著, 值得应用。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变应性鼻炎;鼻腔局部;类固醇药物;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8.062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为常见疾病, 导致该疾病产生的原因较复杂, 多为I型变态反应, 免疫球蛋白E(IgE)和肥大细胞为主要介导物质, 类固醇药物会提升肥大细胞颗粒稳定性, 减少人体组胺释放,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血管舒张, 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为患者提供人工合成高效皮质类固醇药物, 对流涕、鼻痒及打喷嚏存在显著效果, 鼻塞治疗效果良好。临床上, 针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多选用内窥镜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术前为患者提供局部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 能改善患者通气状况, 缩小患者鼻息肉, 术后采用类固醇能改善患者嗅觉和控制复发, 应重点关注[1]。本文探讨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采用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B组、C组及D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52.62±8.27)岁。A组男15例, 女15例;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52.56±8.34)岁。B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39~73岁, 平均年龄(52.42±8.36)岁。C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37~76岁, 平均年龄(53.57±8.28)岁。D组男14例, 女16例;年龄36~77岁, 平均年龄(52.54±8.32)岁。五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标准:患者双侧存在多发性鼻息肉或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临床上确诊为变应性鼻炎, 皮肤过敏试验时呈阳性。排除标准: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牙齿不健康者;支气管哮喘及纤毛运动异常者。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安慰剂治疗, 选用没有药物治疗的丸、片及针剂, 对某些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进行安慰剂替代, 本身不起任何治疗作用。
  1. 2. 2 A组 患者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腔局部用药治疗,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Glaxo Wellcome, S.A., 国药准字H20140117)鼻腔雾化吸入, 对存在吸入困难者借助储雾罐进行用药, 2次/d, 100~1000 μg/次, 具体用量依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而定, 做好各项记录。
  1. 2. 3 B组 患者采用布地奈德鼻腔局部用药治疗,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AstraZenecaPtyLtd, 国药准字H20140475)鼻腔雾化吸入, 用药时应合理使用雾化器, 2次/d, 0.5~2.0 mg/次, 具体用量依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而定, 做好各项记录。
  1. 2. 4 C组 患者采用二丙氯米松鼻腔局部用药治疗, 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7022928)鼻腔雾化吸入, 2~3次/d, 0.05~0.10 mg/次, 具体用量依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而定, 做好各项记录。
  1. 2. 5 D组 患者采用莫米松鼻腔局部用药治疗,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Schering-PloughLaboN.V., 国药准字H20140100)鼻腔雾化吸入, 1次/d, 200~400 μg/次, 具体用量依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而定, 做好各项记录[2]。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五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3]:经治疗, 各项症状及指标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 为显效;经治疗, 各项症状及指标有所好转, 为有效;经治疗, 各项症状及指标未见好转, 甚至恶化,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鼻出血、急性鼻窦炎、鼻干及鼻炎。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安慰剂治疗后, 临床效果无, 在患者心理上能起到一定安慰效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B组为96.67%(29/30)、C组为93.33%(28/30)、D组为96.67%(29/30);A组、B组、C组、D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不良反应 A组患者发生鼻出血3例, 急性鼻窦炎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9/30), B组患者发生鼻出血1例, 鼻干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3/30);C组患者发生鼻出血5例, 鼻干2例, 鼻炎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8/30);D组患者发生鼻出血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6/30); 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属耳鼻喉科病症, 主要患病群体为过敏体质者, 导致该疾病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不僅存在患者自身遗传等内在因素, 也存在患者饮食及环境等外在因素,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形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病变后, 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变差, 确诊后, 应及时对症治疗, 不同的治疗方案效果及预后存在差异性, 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重点所在[4]。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提升, 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临床上多选用内窥镜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还应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药物治疗, 而药物的选择能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身体恢复, 近年来, 鼻腔局部采用类固醇药物方案被广泛采用, 该方案的治疗效果较好, 安全性较高[5, 6]。从70年代中期开始, 临床上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病变的药物主要为布地奈德、二丙氯米松及丙酸氟替卡松等人工合成糖皮质激素, 不同的药物, 对患者主观症状、客观症状改善效果存在差异性。皮质类固醇药物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治疗方面, 对炎症反应的抑制效果不同, 人工合成类固醇药物, 抗炎效果显著, 在患者体内黏膜中, 糖皮质激素的半衰期短, 药物的毒副作用不明显, 药物治疗后, 经患者鼻部咽下及鼻黏膜吸收药量较少, 能被患者肝脏快速灭活, 药物使用安全性较高[7, 8]。依据患者病情, 为患者局部采用安慰剂和类固醇药物方案比较, 类固醇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小, 未存在明显差异, 这可能与药物的局部应用存在关联性, 经患者鼻咽部咽下药物和鼻黏膜吸收药物较少, 很快会被肝脏灭活, 使用安全性较高。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15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发现,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患者经安慰剂治疗后, 临床效果无, 在患者心理上能起到一定安慰效果;经丙酸氟替卡松鼻腔局部用药总有效率为93.33%,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经布地奈德鼻腔局部用药总有效率为96.67%,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经二丙氯米松鼻腔局部用药总有效率为93.33%,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经莫米松鼻腔局部用药总有效率为96.67%,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表明, 在为患者采用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二丙氯米松、莫米松鼻腔局部用药方案和安慰剂方案, 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药物使用安全性较高, 值得选用[5]。
  综上所述,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采用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高, 此方案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 沈建军. 鼻内镜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效果及影响因素.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32):176-178.
  [2] 赵李清, 万怡, 王勇. 二部五法推拿结合药物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四川中医, 2018, 36(4):177-180.
  [3] 江丽洁, 周敏, 邓洁, 等. 鼻息肉中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表达与糖皮质激素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 54(3):198-202.
  [4] 谢卫旭, 潘山, 岑翠莲, 等. 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特点及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 37(3):251-255.
  [5] 刘承耀, 王向东, 郑铭, 等. 鼻用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呼吸道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8, 25(6):309-314.
  [6] 韩菲, 索利敏. 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8): 1026-1027.
  [7] 甘柳萍, 潘娴. 类固醇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护理体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17):21.
  [8] 陈雯. 类固醇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伴腺样体肥大疗效分析. 医药前沿, 2016, 6(9):257-258.
  [收稿日期:2020-0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70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