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联合中药冶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 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联合中药冶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86.75±42.11)ml、术后引流量(64.25±31.52)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85.42±40.36)、(137.75±56.14)ml, 住院时间(10.02±1.0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0.36±4.52)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两组患者的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应用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联合中药冶疗效果尤为显著,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中药冶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1.065
  腰椎作为人体躯干活动的重要枢纽, 随着年龄上升承载超负荷使得腰椎老化速度加快, 同时在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病理学改变现象, 导致椎间盘纤维环损坏, 进而腰椎间盘内突出髓核, 诱发腰腿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1], 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有研究显示, 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上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联合中药治疗更能够获得理想效果[2]。本次研究对此冶疗方案展开了相应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53.21±8.27)岁;体质量55~86 kg, 平均体质量(68.12±5.96)kg;病程2~15年, 平均病程(7.14±3.71)年。对照组患者年龄46~79岁, 平均年龄(54.02±8.33)岁;体质量56~85 kg, 平均体质量(68.04±5.66)kg;病程3~16年, 平均病程(7.46±3.5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存在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及腰椎退行性不稳等症状;经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且无效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2 排除标准 对本次手术存在不适应证;伴有重度骨质疏松症状;治疗依从性极差者;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患者接受传统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采取俯卧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处理, 于后正中入路选择手术切口, 切开皮肤约10 cm, 沿棘突双侧逐层剥离, 使用在椎旁肌处自动牵开器将完全暴露双侧小关节与椎板, 并在责任间隙双侧的上下椎体椎弓根进行定位, 并將椎弓根螺钉置于内, 切除患侧小关节, 经椎间孔减压, 清理椎间隙椎间盘组织, 保护好上下终板, 置入适宜的椎间融合器及减压碎骨, 连接棒安装好后加压并拧紧螺帽, 于C型臂机X线引导下完成相应的操作。
  1. 3. 2 观察组 患者接受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联合中药冶疗。①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取俯卧位, 经气管插管全麻处理, 入路方式选择在肌间隙, 经椎孔间减压, 在C臂X线机引导下定位和标记在责任间隙双侧的上下椎弓根体表, 并纵行连线于患侧皮肤3 cm左右, 后常规铺巾消毒, 在患侧椎旁标记线的位置切开皮肤和腰背筋膜, 钝性分离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直至触摸到关节突外缘处, 将导针置入且直达小关节缘, 在手术通道内置入撑开器和冷光源, 去除部分上关节、下关节突和部分椎板, 完全暴露病变椎间隙及神经根管, 保护好上下位神经根, 对椎管内静脉丛行电凝止血, 处理上下终板, 清理椎间隙间盘组织, 将减压碎骨粒置入在椎间隙前缘, 于融合器置入填充骨粒, 在视野直视下将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3];依据之前标记的点, 作两个1.5 cm皮肤切口, 钝性分离筋膜下肌肉间隙, 于右侧椎弓根3点和左侧弓根9点处置入椎弓根穿刺针, 位置满意后取出穿刺针内芯, 导入椎弓根定位针, 拧入经皮椎弓根螺钉, 沿肌肉间隙置入连接棒进行固定, 加压拧紧两侧螺帽[4], 冲洗后于减压侧留置1根负压引流管, 逐层缝合。②中药治疗:应用东莞市中医院院内制剂丹芎活血片(术后早期内服)、壮骨强筋片(术后中后期内服), 用法:口服, 5片/次, 3次/d。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①依据改良版MacNab标准评价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除, 运动功能无限制且日常生活及工作未受到影响为优;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运动功能些许限制, 但对日常生活与工作影响不大为良;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且运动功能受限, 日常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大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②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③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VAS评价腰部、腿部疼痛情况, 分值越高则疼痛感越剧烈;采用ODI评分评价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分值越低肢体功能恢复越好。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 术前, 两组患者的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两组患者的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常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5]。目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案, 传统手术治疗为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能够缓解临床症状, 但容易造成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在操作中采用微创扩张撑开器将肌肉间隙撑开, 便于创建操作通道, 不仅能够对椎旁肌肉组织进行保护, 并且还能使持续性拉钩牵引解除, 借助冷光源下进一步体现了微创手术理念。同时微创手术还能够保护肌肉组织, 并在中药治疗上巩固效果, 中药内服中的丹芎活血片用于腰椎术后早期患者中, 能化瘀消肿, 有助于腰椎术后肌肉功能、神经功能的恢复, 促进手术创伤的修复, 并且可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而壮骨强筋片用于腰椎术后中后期, 可发挥气血肝肾得补, 筋骨得以滋养之良效, 有助于腰椎术后患者康复期的功能恢复, 促进骨融合, 防止肌肉萎缩, 防止骨质疏松等。
  综上所述, 将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联合中药冶疗应用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上具有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一, 潘愛星, 张扬璞, 等. 后入路腰椎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9, 8(2):141-144.
  [2] 李强, 魏运栋, 刘科. 有限减压手术与扩大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高龄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河北医药, 2017, 39(3):381-384.
  [3] 石新成, 孙英杰, 白金阳.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微创椎体间融合术在老年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8, 120(1):151-153.
  [4] 周先爱, 刘日新, 张志刚, 等.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PVP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 24(14):2063-2066, 2084.
  [5] 姜伟, 袁峰.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 2年随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 21(19):2973-2979.
  [收稿日期:2020-02-21]
  基金项目:东莞市科技局2018年立项课题(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项目)(项目编号:2018507150021358)
  项目名称:经皮椎弓根钉融合内固定术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单位:523000 东莞市中医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20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