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 指导临床诊疗。方法 100例行宫颈锥切除术、术后再次行子宫切除术患者, 对比不同年龄、绝经状态、病变级别、切缘状态、锥切手术史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情况, 分析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40岁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57.14%高于年龄≤40岁患者的18.06%, 已经绝经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64.00%高于未绝经患者的17.33%, 微小浸润癌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62.50%高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的18.42%, 手术切缘阳性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53.13%高于手术切缘阴性患者的17.65%, 有锥切手术史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75.00%高于无锥切手术史患者的20.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小浸润癌、手术切缘阳性、年龄>40岁、绝经、有锥切手术史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风险高, 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管理, 密切随访, 以便早期发现残留病变并及时予以处理。
  【关键词】 宫颈锥切术;病变残留;危险因素;切缘状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29
  宫颈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 对女性患者身心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宫颈锥切术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手术, 适用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微小浸润癌等妇科疾病, 宫颈锥切术具有简便易行、手术创伤小、可保留女性患者生育功能等优点[1]。但由于宫颈锥切术未切除全部宫颈, 有病变残留可能, 宫颈锥切术术后病变将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宫颈锥切术后是否有病变残留是患者和临床医生最为关心的问题, 因此, 对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并对临床诊疗进行指导, 对减少病灶残留有重要意义[2]。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3~12月收治的行宫颈锥切除术、术后再次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3~12月收治的
  100例行宫颈锥切除术、术后再次行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40岁28例, 年龄≤40岁72例, 平均年龄(42.57±7.45)岁;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76例, 微小浸润癌24例;绝经25例, 未绝经75例;手术切缘阳性32例, 手术切缘阴性68例;有锥切手术史16例, 无锥切手术史84例。纳入标准:术前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R-HPV)检测者;经锥切病例学确诊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或微小浸润癌者;锥切术后再次行子宫切除术者。
  1. 2 方法 对患者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术后切除的子宫病变残留结果, 分析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 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病变级别、切缘状态、锥切手术史等。采用脱落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增殖技术, HR-HPV分型检测, 将2种及2种以上HR-HPV感染定义为多重HR-HPV感染。冷刀切除和子宫颈环形电切术手术方式均相同, 宫颈切除范围均为碘不着色外5 mm。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年龄、绝经状态、病变级别、切缘状态、锥切手术史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情况, 分析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年龄>40岁的28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病变残留16例, 发生率为57.14%;年龄≤40岁的72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病变残留13例, 发生率为18.06%。年龄>40岁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高于年龄≤40岁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已经绝经的25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病变残留16例, 发生率为64.00%;未绝经的75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病变残留13例, 发生率为17.33%。已经绝经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高于未绝经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微小浸润癌的24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病变残留15例, 发生率为62.50%;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76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病变残留14例, 发生率为18.42%。微小浸润癌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高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手術切缘阳性的32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病变残留17例, 发生率为53.13%;手术切缘阴性的68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病变残留12例, 发生率为17.65%。手术切缘阳性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高于手术切缘阴性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有锥切手术史的16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病变残留12例, 发生率为75.00%;无锥切手术史的84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病变残留17例, 发生率为20.24%。有锥切手术史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高于无锥切手术史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宫颈锥切术是临床上妇产科切除子宫颈的一种手术, 常见的宫颈锥切术有冷刀切除和子宫颈环形电切术, 子宫颈环形电切术即为LEEP刀切除, 宫颈锥切术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但由于宫颈锥切术未将宫颈完全切除, 因此, 存在术后病变残留风险。相关研究表明, 约19%~53%的子宫标本中发现病变残留[3]。宫颈锥切术后是否有病变残留是患者和临床医生最为关心的问题, 因此, 对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重要意义。   3. 1 切缘状态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关系 临床实践证实, 切缘阳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率明显高于切缘阴性患者。由于宫颈锥切术不是切除全部宫颈组织, 故切缘阳性和病灶残留发生率较高, 临床上将宫颈锥切标本切缘可见病变或切缘与病变距离
  <1 mm定义为切缘阳性, 标本宫颈管侧病灶为内缘阳性, 宫颈标本外缘病变为外切缘阳性[4]。本研究中, 手术切缘阳性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高于手术切缘阴性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切缘阳性并不意味治疗失败, 有研究发现, 部分切缘阳性患者病变可缓慢消退, 可能有以下原因:①切缘病变细胞由于伤口愈合时快速的细胞更新和阴道酸性环境而被清除;②宫颈锥切术术中频繁电凝止血破坏了残留的病变组织和细胞;③局部损伤后激活免疫杀伤作用;④创
  伤过程中由于炎症反应继发的免疫效应。虽然有部分患者可自行消退, 但切缘阳性患者相比较于切缘阴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风险仍较大, 因此, 对切缘阳性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管理, 若无生育要求可进一步行宫颈病变诊断性切除或全子宫切除, 对于有生育要求者应密切随访, 同时需注意的是, 切缘阴性并不意味病变的完全切除, 只是病变残留风险较切缘阳性患者低, 对于切缘阴性患者也需加强随访[5]。
  3. 2 病变级别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关系 在临床上有关病变级别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关系的相关研究中, 有学者认为, 微小浸润癌是宫颈锥切术后病变的残留危险因素, 也有部分研究认为, 病变级别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无明显关系。本研究中发现, 微小浸润癌患者术后病变残留发生率高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样本量较小, 仍需进一步研究。针对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和微小浸润癌患者均应加强随访。宫颈锥切术术后第1年复发率最高, 约70%的复发出现在术后2年内, 复发可持续至术后5年, 5年后复发率较低, 因此, 对于此类患者均应密切随访5年以上。
  3. 3 其他因素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关系 除切缘状态阳性、病变级别等高风险因素外, 年龄>40岁、绝经、有锥切手术史者风险残留因素较高。有部分研究表明, 产次、锥切手术方式、有无累及腺体、病变范围等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相关;也有研究认为, 产次、锥切手术方式、有无累及腺体、病变范围等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无关。因此, 其相关性可能与样本含量、研究对象、患者具体情况差异等原因所导致。
  综上所述, 微小浸润癌、手术切缘阳性、年龄
  >40岁、绝经、有锥切手术史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风险高, 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管理, 密切随访, 以便早期发现残留病变并及时予以处理。
  参考文献
  [1] 郑鹏涛, 张琳, 闫璐, 等. 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危险因素分析.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8, 34(2):131-134.
  [2] 章杰捷, 張平. 宫颈微小浸润癌宫颈锥切术后子宫病灶残留影响因素分析. 浙江医学, 2016, 38(24):1989-1992.
  [3] 蔡明翠, 张荣. 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复发及残留的危险因素分析. 现代实用医学, 2018, 30(9):90-92.
  [4] 潘嘉佳, 郑小冬, 杨洁, 等. 宫颈锥切术后切缘与病变残留的关系.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7):1446-1449.
  [5] 宗丽菊, 高绍凤, 韩赛, 等. 7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6, 32(9):676-680.
  [收稿日期:2020-03-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55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