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急性脑血栓的有效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急性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方案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40 mg强化降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NHISS评分(9.23±1.41)分低于对照组的(18.34±2.21)分, ADL评分(90.23±1.45)分高于对照组的(78.34±2.7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TG、LDL-C、TC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TNF-α、hs-CRP、IL-6、PCT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78%(44/45), 高于对照组的71.11%(32/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于急性脑血栓治疗效果确切, 可调脂, 抗炎, 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急性脑血栓;有效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5.048
  脑血栓形成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症状以偏瘫、语言不良、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目前, 脑血栓的发病率正日益增加。在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时, 根据病情轻重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关键。脑血栓形成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尤其是老年人。脑血栓患者要坚持长期锻炼, 注意规律合理用药。本研究入组本院科室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共90例, 随机分组治疗,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 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40 mg(强化降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NHISS评分以及ADL评分、治疗前后血脂、炎症因子水平、脑血栓疗效、不良反应, 探索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急性脑血栓的有效性,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9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对照组中, 男/女为24︰21;病程最短1 d, 最长4.1 d, 平均病程(2.34±0.56)d;年龄51~78岁, 平均年龄(65.11±2.56)岁。观察组中, 男/女为25︰20;病程最短1 d, 最长4.2 d, 平均病程(2.37±0.42)d;年龄51~76岁, 平均年龄(65.45±2.7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方案进行治疗, 包括脱水降颅压、降血压、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此外,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阿司匹林服用1次/d, 200 mg/次, 治疗14 d, 14 d后减量为100 mg, 共治疗3个月;阿托伐他汀每晚睡前服用10 mg, 治疗3个月。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40 mg强化降脂治疗:阿司匹林服用1次/d, 200 mg/次, 治疗14 d, 14 d后减量为100 mg, 共治疗3个月;阿托伐他汀每晚睡前服用40 mg, 治疗3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ADL评分、血脂(TG、LDL-C、TC、HDL-C)水平、炎症因子(TNF-α、hs-CRP、IL-6、PCT)水平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NHISS评分降幅>45%, 生活基本可自理;有效:患者生活一部分可自理, 但部分则需要他人帮助, NHISS评分降幅18%~45%;无效:达不到有效和显效的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不良反应包括恶心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以及ADL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NHISS评分(24.56±2.21)分与对照组的(24.41±2.8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NHISS评分(9.23±1.41)分低于对照组的(18.34±2.2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觀察组治疗前ADL评分(45.78±2.26)分和对照组的(45.41±2.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ADL评分(90.23±1.45)分高于对照组的(78.34±2.7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TG、LDL-C、TC、HDL-C水平分别为(5.84±0.51)、(3.77±1.07)、(2.04±0.91)、(1.42±0.39)mmol/L, 与对照组的(5.84±0.53)、(3.72±1.08)、(2.07±0.91)、(1.41±0.36)mmol/L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TG、LDL-C、TC、HDL-C水平分别为(5.12±0.14)、(2.94±0.57)、(1.51±0.52)、(1.54±0.68)mmol/L, 对照组分别为(5.51±0.34)、(3.21±0.68)、(1.72±0.43)、(1.54±0.41)mmol/L, 观察组TG、LDL-C、TC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TNF-α、hs-CRP、IL-6、PCT水平分别为(3.75±0.31)ng/ml、(13.25±3.12)mg/L、(162.21±16.21)pg/ml、(6.36±2.51)mg/L, 与对照组的(3.73±0.33)ng/ml、(13.21±3.25)mg/L、(162.55±16.43)pg/ml、(6.25±2.52)mg/L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TNF-α、hs-CRP、IL-6、PCT水平分别为(1.56±0.24)ng/ml、(7.13±1.02)mg/L、(61.05±2.66)pg/ml、(1.76±0.11)mg/L, 对照组分别为(2.43±0.28)ng/ml、(9.21±1.56)mg/L、(121.55±2.16)pg/ml、(4.52±0.21)mg/L, 观察组TNF-α、hs-CRP、IL-6、PCT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各发生恶心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 具有发病急、发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均有严重的威胁[2]。患者一般意识是清楚的, 但当出现大面积脑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时, 往往会出现意识障碍, 甚至脑疝危及生命。治疗不当会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有必要寻求疗效好、副作用低、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脑血栓形成主要与血管壁、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对于本病的治疗, 除了对症治疗外, 促进新生血管尤为重要。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提高血氧含量和饱和度, 降低脑代谢, 控制脑水肿, 保护脑细胞, 挽救缺血半暗带。阿司匹林是一种强有力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和血管收缩剂。低浓度的阿司匹林可以乙酰化和失活环氧化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 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的产生, 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前列环素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扩张血管, 因此前列环素是血栓素A2的生理拮抗剂, 前列环素合成减少可能促进血栓形成。因为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远高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环氧化酶。所以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 减少血栓素A2的产生[3, 4]。根据脑血栓形成的因素, 恢复主要依靠血管再生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和联合药物治疗的协同作用。而除了抗血小板药物, 还需要给予有效的调脂和抗炎治疗。他汀类药物有降血脂作用, 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酶系统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抑制胆固醇合成, 加速游离依赖型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谢, 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产生,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他汀类药物还可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障碍可引起动脉硬化。他汀类药物对血液管理系统中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有直接影响。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扩张血管功能, 还可以减少血小板和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对内皮具有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对内皮功能的快速改善不仅见于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 也见于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还可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在抑制异戊二烯样代谢物的形成方面发挥作用[5, 6]。他汀类药物可以缩小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的大小和指纹面积, 减少炎症细胞, 抑制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控制炎症反应的C反应蛋白的沉积, 减少易损斑块破裂, 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7, 8]。除此之外还要注意, 在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存在着重救命、轻功能恢复, 重治疗、轻康复的传统倾向。为了減轻脑血栓患者的痛苦, 在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康复护理, 对患肢的功能和语言能力恢复十分关键[9, 10]。
  综上所述,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于急性脑血栓治疗效果确切, 可调脂, 抗炎, 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朱应征, 付振强, 徐媛, 等.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照观察.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9, 25(2):154-156.
  [2] 池亚飞.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36):14-15.
  [3] 王翀舒. 探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33):156-157.
  [4] 何启宇, 黄颖, 焦合主, 等.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共同治疗脑血栓的临床评价.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33):37.
  [5] 张颖. 基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价值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88):149-150.
  [6] 张伊莎.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效果观察. 北方药学, 2019, 16(11):19-20.
  [7] 黄美英.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5):5198.
  [8] 梁振杰. 阿托伐他汀联合雷米普利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清hs-CRP、MMP-9及IL-8水平的影响. 北方药学, 2017, 14(4):133-134.
  [9] 武连东.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当代医学, 2019, 25(24):103-105.
  [10] 黄仕会.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影响的效果观察. 名医, 2019(8):269.
  [收稿日期:2020-03-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29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