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肠预激综合征的中医情志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成芬

  关键词 肠预激综合征 情志 中医护理
  
  肠预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临床表现复杂,症状持续或反复出现,常表现为腹痛(常沿肠管方向有不适感或疼痛,多在左下腹或下腹部,腹痛部位不固定,排气和排便后疼痛缓解)、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腹胀、腹鸣与矢气等。目前认为肠道感染和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10%~20%,我国北京和广州报道分别为7.3%和5.6%[1]。《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2],中医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属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剌激,才能成为致病因素[3]。根据“七情太过,反伤五脏”的理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IBS患者几乎都存在焦虑、抑郁、激愤、对抗、恐惧、失眠等精神心理障碍,临床若治疗护理不当可使病情加重,若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以正确的中医情志护理,常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就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情志护理的内涵
  情志护理是一种心理疗法,系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或消除一切不良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方法
  沟通:护士不仅是提供照顾者、健康教育者、还是合作者和协调者[4]。面对IBS这一功能性肠道疾病,医护的同情心、关心体贴、循循善诱是取得患者信任及合作的前提,并可能由此发现有关的多种病因及相关问题,且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沟通是无限的,Healeoa指出,对于IBS,花时间与患者对话是治疗成功的有力武器,至少,它也是有效治疗的良好开端。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的护士,就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热情真诚的好护士。
  宣泄法:根据中医“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及古代大禹治水“重在疏通”,而不是一味填堵的成功经验,在充分取得患者信任基础上,本着善意的原则,多倾听,让患者一吐胸中的忧郁,可以彻底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但要为患者保密,维护患者的尊严,做患者的代言人。
  安慰:不管意志多么坚强的人,一旦患病后心理平衡都会被打破,因而再乐观豁达的患者,也希望获得人们的安慰和鼓励。人性的心理解剖研究表明,任何对阳性剌激(如肯定、表扬、善意)都会做出积极合作的响应,患者也不例外,通过各种形式给患者以精神安慰,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调整心态:不少IBS有精神创伤史,约80%患者有影响症状发作或加重的因素,其中以家庭和职业的因素居多。认真地对患者的疑虑心理,讲解医学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的原因、发展及转归,经过必要的检查,明确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尤其是结肠癌后,应向患者认真解释本病的预后,在解释教育过程中,应将IBS视为真正的疾病而不能认为是“无病呻吟”。让患者明白快乐的人永远对社会有感激之心,接受那些你无法改变的现实,心情好,一切都美好,心态不好,一切都灰暗。
  适应:《内经》谓:“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启发下,我们善于应用以情胜情的疗法,巧妙地治愈疾病。例如有一位患者因悲伤过度,而致左下腹痛,渐渐致心下(剑突下)结块,大如覆杯,且大痛不止,屡经用药不效,施以“喜胜悲”,假借巫者的惯技,杂以狂言相戏,引得患者大笑不止,1~2天后心下结散,达到了治疗目的。又如清代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在科举考试屡次失败后,头发早白,经5次落榜后突然中了举人,一高兴竟疯了,眼看就要到即位之日,全家人心急如焚,此时范进心目中最具“权威”的岳父二话没说,把范进两巴掌给打醒了,惊吓之下恢复了常态,这就是“恐胜喜”的例子。
  暗示:暗示心理人皆有之,且患病患者尤为明显,这是因为患者对疾病的治愈心理非常强烈,对一切病情有关的剌激物都非常敏感,古人利用暗示有“望梅止渴”的典故。IBS患者常觉腹胀、肠鸣及矢气,排气后多有好转,可伴上腹胀满、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以及头晕、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这时让患者平躺,思想放松,闭目深呼吸15次,然后双膝屈曲,双手合掌重叠,用手掌从右下腹开始,顺时针摸腹50圈,通过暗示诱导意想一切病痛开始从肛门慢慢变成气排出,长期坚持,效果十分显著。
  由于IBS患者易受情志等诸因素的影响,所以临床护理中根据患者情志状态,分析其心理病机,根据中医“肝主疏泄,木旺乘土;心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脾升胃降;肺主宣发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主纳气,肾司二便开合”的理论,通过情志护理可以调和IBS患者五脏功能失调,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2-424.
  2 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7.
  3 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8.
  4 朱俊新,高秀春.精神科护士在医患关系中的协调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6(39):4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27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