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牵足蹬改良法治疗肩关节脱位41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永康

   肩关节是全身各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活动比较频繁。但因“头大盂浅”肱骨头关节面只有1/3~1/4与肩胛盂接触,其关节囊松弛,关节的稳定大部分靠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来维持。肩关节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脱位。而手法复位是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主要方法,常用的几种方法患者疼痛较重,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并发症,该改良方法操作简单,患者痛苦较轻,本组41例均一次复位成功,未发生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2001~2006年收治肩关节脱位患者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19~61岁,平均34岁。急性肩关节损伤脱位34例,习惯性脱位7例。喙突下脱位21例,盂下脱位20例。复位到受伤时间2~42小时,平均6小时。
   复位方法:患者取之坐位,不需要麻醉,嘱患者曲肘90度,放松肩部肌肉,必要时在牵引过程中对肩部肌肉进行按摩。操作者右手握住肱骨下端,外展30°~40°持续牵引,避免暴力,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四指贴于胸壁。作反牵引,拇指置于腋窝,随着右手的牵引,患者肌肉放松,拇指能感受到肱骨头的活动,充分牵引后,当肱骨头牵引到关节盂附近时,拇指置于肱骨头处,右手在牵引下逐渐内收上臂,拇指指腹向外顶肱骨头即可复位。右肩脱位,以左手牵引,右手拇指置于腋窝,方法同前,以拇指为支点,通过杠杆作用使关节复位。术后用正规三角巾悬吊固定3周,即可祛除三角巾,作肩关节的功能锻炼,6周后可逐渐持重和抗阻练习。
   讨 论
   肩关节前脱位的复位方法,较常用的有牵引推拿法,需要多人操作。回旋法(kocher法),肱骨及肩周软组织受力较大,操作不当可导致臂丛神经、血管、肱骨颈骨折及关节囊软组织的损伤。手牵足蹬法(Kippocratic),虽操作简便,但用力不当可致臂丛神经损伤、肋骨骨折或肱骨颈骨折,而且足跟对腋窝及胸部肌肉受力较大,患者疼痛加重,可反射性引起肌肉抵抗,增加复位难度,再者足跟对肱骨头的活动感觉不灵敏,无法感知肌肉松弛程度及肱骨头的运动。使用改良方法,患者疼痛较轻,肌肉抵抗较小,在牵引过程中,嘱患者放松肩部肌肉,拇指能清楚感觉到肱骨头的活动,当肱骨头牵引至关节盂时,内收上臂,同时拇指向外顶,起到杠杆支点作用,即可使关节复位,本办法操作简单、省力、对肩部组织刺激小,患者痛苦较轻。该法治疗41例均一次复位成功,未发生继发性损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292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