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的临床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对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尾部手术者36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经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手术之间在35-120分钟之间,术中的失血量在10-100ml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均在术后1天将引流管拔除,全部治愈。结论: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对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临床意义
  目前在临床上腹腔镜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该技术的开展为贲门食管区手术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技术具有充分显露、视野比较清晰以及手术创伤小的优点,因此被临床医生以及广大患者所接受与认可。腹腔镜手术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二维视野与一般的立体视觉不同, 所以对腹腔镜医生对局部解剖有透彻的理解提出了要求。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腹腔镜下贲门食管区局部解剖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食管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食管区手术患者病例,共抽取36例,其中有男19例,女17例,年龄27-79岁,平均(52.4±7.9)岁。本组36例患者中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以及胃底折叠术者16例,行胃底粘膜下肿瘤切除术者13例,行迷走神经切断术者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食管区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整理,针对且术中局部解剖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手术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取Niseen 术式者12例,采取 Rossetti术式者2例,采取Toupet术式者2例。本次研究中迷走神经切断术都是采取后干切断联合胃前壁浆肌层切开术。胃底粘膜下肿瘤的直径最大值为5cm,均实施与肿瘤边缘距离不小于1cm的部分进行切除。在本次研究中术中展开局部解剖的显露方式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① 胃底折叠术以及迷走神经切断术均对食管裂孔进行显露;② 迷走神经前干同食管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无需对其进行常规显露;③ 在镜下膨大的胃同食管间交界区域比较容易进行辨认,需要予以注意的仅为食管腹段覆盖腹膜,然将隔肌脚与食管之间切开进入到纵隔游离时应对胸段食管无浆膜层予以高度的注意,能够看到纵行的肌纤维,在对食管进行游离时应对其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予以注意,避免发生食管损伤引起穿孔;④ 不需要对胸膜进行特意的显露,然应对损伤造成气胸进行避免防止;⑤ 在展开胃底折叠术以及胃底肿瘤切除术时应对胃底周围韧带予以充分游离。
  2 结果
  经统计发现,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在35-120分钟之间,平均为(57.9±21.4)分钟;术中失血量在10-100ml之间,平均为(54.2±14.5)ml,本组36例患者中共有1例发生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天将引流管拔除,全部治愈。无1例发生穿孔、瘘、福腔出血以及消化道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无1例行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利用腹腔镜技术展开贲门食管区手术已经被诸多临床实践所证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腹腔镜手术的长柄器械以及腹腔镜放大的视野会对行常规开放手术无法显露的贲门食管区解剖的认识给予较大的方便。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对操作过程中进人正确的解剖层次进行了强调, 应沿着疏松的间隙展开分离与切割。所以对解剖标志进行正确地识别和利用为安全实施该区腹腔镜手术的一个关键。在解剖学中左右隔肌脚为贲门食管区十分重要的一个解剖标志, 右侧隔肌脚纤维一般源自右侧,左侧隔肌脚纤维则一般源自左右两侧。对食管和隔的弹性纤维组织进行连接, 并对胸腹内予以延续的连接组织嵌入胸膜以及腹膜, 被称作是隔食管韧带。在将隔肌脚表面腹膜予以打开后,能够看到含有微小间隙的密闭结缔组织,对其进行钝性分离比较容易,其为实施食管游离必须进人的一个正确层面。而后沿着该间隙对左侧隔肌脚进行显露, 并对食管进行充分游离,为对食管后窗进行建立做好准备[1]。
  针对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而言, 现阶段一般采取后干切断联合前壁浆肌层切开缝合术进行。后干的显露以及切断一般不存在较大问题,在食管后方同左侧脆肌脚之间的间隙简单分离便能够对后干进行充分的显露。针对前干的“鸦爪支”,将伴行血管作为引导,绝大多数的病例均能够进行辨别,然针对脂肪沉积较多者则存在一定的困难[2]。
  参考文献
  [1] 阳波,康小平,杨静.腹腔镜下治疗胃十二指肠疾病42 例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4(23):1014-1015 .
  [2] 蔡秀军,郑雪咏.腹腔镜食管裂孔病修补、胃底折叠术的综合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2010,16(21):121-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626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