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邢窑烧制工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窑瓷器的品种
  邢窑的产品种类十分丰富,隋唐时期以白瓷为主,细白瓷产量很高,供不应求,成为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邢窑瓷器的做工十分精细,底足像车床旋削过一样,棱角分明,规范如月。不仅如此,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也十分丰富,印花、刻划花、雕塑、镂空等,手法多样。彩绘瓷与唐三彩等色釉品种更增添了邢窑丰富的文化内涵。
  邢窑北朝时期产品较为单一,但自隋以来,邢窑工匠烧制出了上百个品种。不仅有白瓷和青瓷,还有黑釉瓷、褐釉瓷、酱釉瓷、绿釉瓷、白地绿彩瓷、唐三彩、白陶等。
  器型有碗、盘、杯、瓶、盏、盏托、盖罐、塔式罐、执壶、穿带壶、印花扁壶、豆、钵、盂、粉盒、洗、茶炉、人形灯、鹦鹉杯、海棠碗、刻印花碗、花口碟、多足砚、鹅首三足炉、贴花高足钵、双龙双腹瓶、香熏、葫芦瓶、束腹罐、扑满、人面埙、兽面埙、骑马俑、瓷人、动物及瓷佛珠等。还有用于建筑的瓷板瓦、筒瓦、宝顶式构件和用于宗教的白陶佛龛及人物俑等大量的仿生彩绘陶器,产品几乎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邢窑产品可分为:实用器,如碗、盘、钵、杯、粉盒、罐、执壶等;观赏用的陈设瓷,如长颈瓶、印花扁壶、双龙尊(瓶)等;明器,如塔式罐、风炉、茶炉、陶马、人物俑、陶炉、各种白陶制品等;文房用品,如多足砚、水盂、水注、洗、印盒等;乐器,如埙、盛水的碗等。
  邢窑产品亦有粗、细和精细之分。粗瓷制品产量最大,多为实用器,可满足大众使用;细瓷制品是邢窑主流,面向社会中上阶层,并产有大量贡瓷。而精细的制品,如透影白瓷等则可能专供皇室使用,其产量极为有限。
  邢窑的工艺特点与烧造方法
  1.制瓷原料与成型方法
  邢窑细白瓷胎料初步判断是由窑址附近所产的一种俗称为红(紫)砂石的高岭土为主配制而成的。红砂石为半软质高岭土,收缩小,塑性中等,铁元素含量一般在0.5%以下,主要产于内丘县东北岭、北大冯和临城祁村、石固一带。而粗瓷和宋金时的灰白瓷则是采用了一种叫灰矸子的半软质瓷土和青矸土配制而成。除隋代透影白瓷胎掺入了长石外,其它产品的胎中没有发现掺入长石和石英的现象,故均为软质或半软质粘土配制,一般经过反复淘洗捏练即可使用。釉料使用的是富含CaO、MgO的釉土或石灰石,与石英和粘土配制而成。
  据测试,隋代邢窑高透影精细白瓷胎的K O含量相当高,在5.2 7.25之间,而釉的K O含量也达4.7%~6.4%,都远远高于其它同时期的瓷器含量。这在我国北方地区历代白瓷当中甚为罕见。根据岩相观察结果也发现,瓷胎中残存有部分长石残骸,故此推断,这种透影白瓷的胎釉中均引入了一定量的钾长石和石英矿物。坯中长石的配比量高达40%以上。这种采用石英、长石、粘土三元系统原料配制而成的古代陶瓷产品的发现,为研究我国长石质瓷的出现时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研究还表明,邢窑透影白瓷与欧洲硬质瓷的限度范围也较近,这说明,远在隋代,邢窑的窑工就已烧制出符合现代硬质细瓷标准的白瓷,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页空白。
  邢窑制品的成型方法主要是用快轮拉坯,也有经过模制或堆贴工艺的。从器物旋纹来看,其旋削技术非常娴熟,产品的足、腹、肩、口的加工都有固定的程式,精工细作,一丝不苟。
  邢窑制品无论是平式器皿,还是立式器物,大都是内外施釉,施釉方法多为浸釉或荡釉。而带彩器物则采用点、画、涂等手法施釉,如唐三彩器等。
  2.窑炉结构与烧成
  邢窑窑炉北朝至隋代总体上为馒头式窑,双烟囱,大燃烧室。中晚唐时期的窑炉总体结构与前代变化不大,但窑体变长,窑床增大,呈长方形,平坦,燃烧室较大。窑炉大小规格不同,大的长6米左右,宽2.2米以上。五代时期的窑炉结构大体上与唐代的窑炉差不多,但其窑床已由平面变为坡面,面积较唐代有所增大,且前高后低,利于缩小前后温差。到了宋金时期,由于烧成温度降低和燃料的改变,其窑炉有了较大的变化,体积增大,容积可达10立方米以上。各时期窑炉皆为半倒烟式结构。邢窑在五代或北宋初期以前,是用木柴为燃料的,到了金元之际则全部以煤为燃料。根据对邢瓷胎釉的物理性能分析,早期邢瓷是在较强的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显然是受到了南方制瓷技术的影响,但到了隋朝后期还原的浓度有所降低,尤其是烧成的后期部分器物出现白中泛黄现象,说明当时是受氧化气氛控制。宋代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由于改以煤为燃料而完全改用氧化焰烧成。邢瓷的烧成温度在北朝至唐代初期在1200~1300℃之间,入唐以后烧成温度最高,一般在1280~1380℃之间,而到了五代以后烧成温度又下降至1300℃以下。
  邢窑白瓷在唐代陶瓷中,烧成温度是最高的。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瓷体烧成温度一般在1320±20℃,个别标本高达1450℃。邢窑白瓷比越窑白瓷的烧成温度高约80℃,比同时期的巩县窑白瓷高约40℃.这样的烧成温度,即使在现代日用陶瓷烧成温度中也是较高的。
  3.窑具与装烧方法已发现的窑具主要有:
  (1)窑具:窑柱座和窑柱、三角垫片、环形支垫、窑戗、泥条、筒(桶)状匣钵、漏斗状匣钵、盒状匣钵、杯状匣钵、环状、盘状支圈、垫珠。
  (2)装烧方法:
  ① 早期的窑柱、三角垫片架烧法。方法是:在平整过的窑坑上稳置好盘状窑柱座,在其顶端粘上泥条,安上一节窑柱。在第一节窑柱上也放一圈泥条,再放一节窑柱,视窑内高度放两到三层。而后将器物坯体稳置在窑柱座上面,一般安放四到五组坯体,顶上一个盘状窑柱座亦同样处理,整个窑柱及坯体均置于明火中烧成。
  ② 漏斗状匣钵装烧法。唐代细白瓷碗类器物使用此法。方法是:在一件漏斗状匣钵里铺上少量的石英砂,而后放入一件坯件,咬口叠置,到适当高度为止。
  ③ 盘状、钵状、漏斗状匣钵组合装烧法。此法为邢窑首创,在唐代大约延续了近百年,主要用来盛装细白瓷盘、碗等器物。它由盘状与钵状两种器件组合而成,三件匣钵装两坯体。方法是:下面放一钵状匣钵,里面安放一浅式细白瓷碗坯,钵上安放一正放的盘式钵盖,盖上再放一碗坯,而上面再扣上一钵。   ④ 筒状匣钵正烧法。邢窑在隋代初期就开始使用筒状匣钵,唐代大件器物也多沿用此法,五代时期的砂圈叠烧,金元时期的单件正烧、砂圈叠烧,也多用此法。它主要用来盛装瓶、罐、执壶等立式器皿。
  ⑤ 支圈覆烧法。宋金时期多使用此法,方法是:在窑坑上铺上石英砂,稳置好支圈垫,然后扣装上器物坯体,在支圈座上叠置一环状支圈,上面再扣装一件器物坯,这样逐一置放。
  ⑥ 砂圈烧法。金元时期使用此法,方法是:将制好的器物坯体施釉后,刮去内心一圈,尔后逐件叠放,装入筒状匣钵内,入窑焙烧即可。
  ⑦ 垫珠支烧法。金元时期烧造瓷盆等大件产品,多采用此法。方法是:将模印好的粗质垫珠放在大件器物坯体的底部(一般放三到五枚),垫珠上再放置一件小一些的同类器物,然后逐一垫装成套,置于匣钵中焙烧。
  邢窑的造型特征与装饰方法
  1.邢窑器物的造型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圆唇口、短颈、丰肩和鼓腹的特点,构成了庄重大方的体态。而长短曲线、直线的巧妙结合又使得邢窑器物具有了雍容华贵之美。陶瓷器皿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唐代邢窑的工匠将玉石雕刻,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应用于陶瓷制造上,在实用与艺术的结合上加以卓越的创造,制出了大量名扬千古的佳品。如玉璧底碗白如霜雪、碗底形如玉璧,还有口足为花瓣形碗、高足杯等,都是仿金银器形制的制品。既是盛装食物的实用品,又能满足观赏的审美要求。
  邢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泛青,用于形体凝重朴实的器物上,更显丰满端庄,华贵典雅。另外邢窑器物的形体既有直线又有弧线,但以弧线为主。整体线条有行有止,有抑有扬,或一气呵成激流直泻,或蜿蜒曲转舒缓有序。特别是白瓷罐口沿下那条转折的线角,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完美的形体增添了生气。总之,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2.邢窑装饰种类较多。
  计有弦纹、模印、戳印、压印、按压、雕塑、贴塑、捏塑、刻划、镂空、削边、三彩、点彩等。
  北朝时瓷器的胎体厚重,装饰较为简单,多为弦纹、贴塑、戳印装饰;入隋以后,装饰方法开始增多,模印、刻划、雕塑、捏塑、镂空、点彩普遍使用,如黄釉扁壶、鹦鹉杯、人(兽)面埙等多为模印制坯;唐代邢窑工匠更进一步精选胎釉原料,旋坯技法更为规范,特别是口和足的处理十分精细,线条优美。装饰则产生了削角、镂空、雕塑、压印和三彩技法,而模印方法使用仍然较多。另外还出现了一些特有的装饰如:黄釉执壶上的压印纹、剪纸纹等;晚唐五代时期全国统一的局面不复存在,地方割据蔓延全国,政治动荡。此时的器物胎釉质量下降,但装饰技法颇多,有模印、压印、按压、雕塑、捏塑、贴塑、戳印、点彩、削边、刻划等。
  装饰器物较为齐全,涉及碗、盘、罐、执壶、钵、穿带壶、双鱼瓶、小瓷塑等。双鱼瓶则集刻划、贴花、戳印等装饰于一体,技艺娴熟;北宋时期邢窑器物的造型体态轻盈修长。装饰方法主要有印坯、贴花、刻花、戳印、黄绿釉彩、褐彩及捏雕等;金至元初,装饰方法上借鉴了定窑的手法,但实用功能更加突出,体态轻薄。装饰方法主要有刻划花、印花、铁锈花、剔花、三彩釉、梅花点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954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