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纪录片作为创作者“真实再现”的真实表达,在新时代新环境下日渐释放出創作者在影片中的表达能动性,创新性的融入表现手法和叙事模式,搭建起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新样式。文章着重分析《重返狼群》,以自然类纪录片的叙事机制为起点,探究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态的关键点。
  关键词:自然类纪录片 叙事机制 故事化 叙事语态
  《重返狼群》等纪录片印证着内容驱动票房铁律,树立了新时代纪录片的风向标,转向用故事化的叙事机制表现其价值内涵。约翰·格里尔逊将纪录片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而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纪录片人所主张的“直接电影”,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这两种矛盾的理论观点在国产纪录片中已开始逐渐共存于创作过程中。纪录片的故事化“强调表达形式的情节叙事因素,不仅以讲故事的方式代替自然主义的刻板记录,而且可以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内容偏向人性世界的深度挖掘”。①
  推诚相见:私纪录元素叙事机制
  《重返狼群》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以创作者与格林(狼)的经历和情感为线索,不仅保留了私纪录影像的观察性,与格林的日常生活等,同时也增强了拍摄者的参与性,历经严寒酷暑成功将格林送回狼群,以“客观”的真实打动受众。
  一、私纪录元素叙事的应用。“私纪录”这一概念来自于“日本”,又称“散文电影”“个人电影”,传统私纪录片将摄像机对准自己的生活,具有浓重的家庭影片意味。现下私纪录影片中,通过拍摄者的主观参与解构了“中心权威话语”,强调叙事的亲历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介入,更全面地接近真相。在《重返狼群》中,格林在成都的家中有明显的“日记影像”这一因素,在以往传统的纪录片中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影片即真实”,而私纪录影像具有鲜明的创作者视角,拉近了影片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严格来讲《重返狼群》是一部具有私纪录片元素的电影,在选择素材和情节的跌宕起伏这两大部分上就足以印证这一点。
  二、私纪录元素叙事与纪录片叙事的关系。在《重返狼群》中,创作者运用“不隐藏自我身份”“主观介入”的视角去拍摄这部影片,“镜头关注自己或家人,不隐藏不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表现家庭、私人经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②私纪录片区别于“客观叙事”的方式,在于“自我感受”的存在,创作者与受众处于平等的身份,与被拍摄者进行互动、对话等,受众自然而然地进行一种身份调换,主动体验一种人物设定。任何纪录片都需要创作者重新结构而创造出一个复合整体。在私纪录片中,创作者参与现实事件的建构,以零散片段的意识暗流在叙事上穿插。
  声临其境:第一人称画外音元素叙事机制
  独立电影的出现影响第一人称纪录片的产生,而第一人称纪录片被归属于私纪录片的根本属性,表现出的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独立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在一般情况下都会符合即时场景,给予受众更强的现场真实感。也就是说,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具有将影片叙事人物的视角转换为创作者叙事视角的作用,从而强化纪录片的记录属性。
  一、第一人称画外音元素叙事的应用。《重返狼群》运用了大量的同期声叙事和非同期声第一人称叙事,这种情形使得纪录片穿插了许多离散的画面,但受众所感受的是语意连贯的完整叙事,为纪录片的叙事扩展了一个新的维度。《重返狼群》在讲述格林抓兔子时发出狗叫声时,画面里传来两名创作者的第一人称非同期声画外音叙事:“他小时候还知道抓个鱼,抓个兔子,现在天天躺在这儿,等着人来喂。”“再这样下去他就废了。”他们讲这番话的情景是格林躺在地上,接下来是格林遇见路人想喝水遭到路人袭击时的画面同期声,再随后是格林的空镜头,画面里传来创作者的非同期声画外音叙事:“我怕的就是这个,狗不怕人没事,狼不怕人就死定了。”“也许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狼还是狗。”在这两段影片中,受众感受到的是为格林惋惜捕猎天性丧失和格林亲近人类的特性,感受到了流畅的叙事情节和创作者的真情流露。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画外音叙事的创新方法一方面既保证了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流畅,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纪录片的可信度,对影片的叙事文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重返狼群》中,创作者使用了两个层面的同叙述者画外音,即画外音和叙述者、亲历者为同一人。画内“我”的画外音,以独白的形式出现,讲述当前的故事,表述现下的心理感受;画外“我”的画外音,以旁白和独白的相结合形式出现,以回忆姿态讲述过去的故事,表述的是过去时空。这种非同期声的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加真实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心态,更重要的是非同期声第一人称画外音为纪录片提供了一种构建故事世界和话语世界的新方式。
  二、第一人称画外音元素叙事与纪录片叙事的关系。西摩·査德曼从宏观上将画外音叙事的功能分成了两种:“一是用画外音做简略说明,二是让画外音在更大范围里发挥一种结构的作用。”③创作者在使用画外音的同时承担了一种叙述故事功能,构建着纪录片的叙事文本,以及叙述者在画外音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对故事进行解释评论,表现自己的价值体验。纪录片介入了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增强了影片的主观性,使受众对故事的分析容易可以从心理层面出发,享受纪录片所传达的美学意义,而不是仅仅止步于影片的表象层面,拓展了纪录片的叙事空间。
  情感共鸣:建构式叙事元素机制
  随着影像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客观真实”为核心的纪实美学开始动摇,纪录片的真实与虚构不断交互,形成一种独特的“真实纪录观”。1923年苏联纪录电影的核心人物维尔托夫定义了“电影眼睛”,“人们无法改良自己的眼睛,但能不断地改变摄影机”。这种叙事机制通过机位变换和后期剪辑等手法不断地改换着观众的视角,将故事片的策略加入到纪录片叙事当中,无疑引起了人们广泛观看的欲望。“纪录片导演运用虚构的手法来创造真实,并用真实的笔触来探寻虚构。”④随着创作者对纪录片这一形式的不断探索,开始出现了虚构与现实相结合的“新纪录片”,从而发展到现在的建构式叙事元素的应用,成为一种“纪录剧”。   一、建构式叙事元素的应用。建构式叙事元素就像紀录片的催化剂,以对现实生活的淬炼,得出真实状态下人性的诸多特征。在《重返狼群》中,格林咬着创作者李微漪的脚不让其放牧,后来发生了冰雹以及李微漪脚受伤而牵来了一匹马。这两个情节大部分人都是持以“虚构的真实”态度的,前一情节可能过分地解读“巧合”,而后一情节则是在“有狼群的环境下,马的主人为何会放任一匹马不管”,在整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重返狼群》的真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掺杂了建构式叙事元素机制,使得故事更加完整。
  二、建构式叙事元素与纪录片叙事的关系。在纪录片中,建构式叙事元素并不是对客观真实的亵渎,而是通过剪辑、解说等创作手法使纪录片更加富于生动性和立体化,是影响寻找叙事线索、获取现实材料的关键点,这种建构式叙事元素没有排斥传统纪录片的“客观真实”,但同时也不排斥“纪录剧”(真人秀式的纪录片)中首要的戏剧冲突,在保持客观真实的事实上进行戏剧化的演绎,在保持客观真实的状态下,进行一种艺术创造,使受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注入更多的感情关注。
  罗伯特·麦基认为:“故事产生于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相交之处。”⑤为了使影片产生故事化,必须设置一个“期望和结果之间的矛盾结合体”,在《重返狼群》中,创作者显然遵循了这一法则。格林在捕猎的时候碰到了旱獭,字幕上出现了“旱獭报警声:笨狼来了”,随后画面出现了纵纹腹小鸮和野兔逃跑的画面,格林抓住了野兔,同时找到了旱獭,字幕出现了“叫你报警”,用字幕对画面进行了另一番阐述,对旱獭、格林的行为作出了充分的解释,营造了格林捕猎的矛盾冲突。在这一段落之后出现了创作者李微漪的抒情画面,通过音乐以及李微漪写信的心理声音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德里克·波兹指出:“好莱坞电影中的演员意识到他们在参与构建一个虚构类影片,而自然类纪录片却不同,片中的动物是影片‘不知情的演员’。影片的故事由他人构建并投射到了他们身上,而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变得无足轻重,并可能在观众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转化为一个虚构的故事。”⑥这种建构式叙事元素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是一种创作者实现“真实”的叙事策略和手段,虽然在向电影化的制作方式靠拢,但它已经不再是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迥异之处,而是与纪录片真实故事的融合共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栏目责编:杨 刚
  注释:①冷治夫:《故事是纪录片的灵魂》,《传媒》,2002(7)。
  ②聂欣如:《纪录片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③[美]西摩·査德曼:《用声音叙述的电影的新动向》,转引自[美]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④刘 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⑤[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⑥[美]德里克·波兹:《野生动物影片》,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60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