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要掌握教材的知识,又要提升自身的文字感悟能力与应用能力,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来,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古典文化的重要性,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本文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196-02
  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且具有人文特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光靠死记硬背,无法形成自己的思想,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处于学习和成长阶段的初中生,社会经历少,尚未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渗透传统文化,以便学生树立正确认识事物的思想与观念,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产生正确认识。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其历史悠久的体现,国家的发展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群体在思想教育与精神引领方面有重要意义,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
  (1)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较多,学生们学习也较累,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很多字与词古今含义不同,极易导致学生混淆其含义,长期的死记硬背,会使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文化背景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加深对文字内容的进一步认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典故与文化习俗的分析,便于学生们有效理解语文与历史、文化研究之间关系,对新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实课堂内容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2)促进文化知识的积累。语文课程是初中各学科中的重点课程。认识和理解书本内容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能够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起到了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更深层次理解,二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积累语文文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语文教材中杜甫的《石壕吏》一文时,笔者结合作者所处历史背景对该诗进行解析。该诗是唐代晚期大诗人杜甫在亲眼目睹了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情形而写,主要揭示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通过结合诗人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效地将“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滲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
  (3)促进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文化知识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语文教育对学生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转变有效的教学方法,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在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古诗词、古文蕴含着不少人生哲理与处世哲学。
  例如,在学语文教材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朱熹通过对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上的进步。让学生们在背诵和朗读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经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体会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1)在教材内容中感悟传统文化。我国现阶段初中语文教材,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但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解释诗文的意思,不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作用。因此,想要提升教学成果,就要重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富含人生哲理的古诗、名句,其中不乏表达爱国思想的诗文。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充分表达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像这样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句还有很多,教师在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准确细致地讲解,才能提升学生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2)借助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过程中,分析经典典故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品质,借助人物所表达的含义,对学生进行讲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一文时,诸葛亮在委婉地规劝刘后主要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兴复汉室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句话,涉及了典故三顾茅庐,教学中,笔者先是将三顾茅庐的背景介绍给同学们,又对典故中人物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品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感悟典故中以真诚之心待人的道理。
  (3)诵读经典的同时,学习古人的智慧与胸怀。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分析解读传统文化,适时渗透课外知识,以拓宽知识面,使学生们在学习经典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与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时,文章通过对岳阳楼景色、晴天与雨天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更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们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体会古人的博大心胸,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4)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们的理解。伴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形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沉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们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如了解特色的民间习俗与先进的思想文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这是以性善论为依据的孟子,对生死观加以探讨的一篇文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引申出生与死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孟子的主张讲解清楚,他主张性善,认为人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平时还要加强自身修养与教育,坚决不做有悖礼仪之事。在理解孟子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们对舍生取义思想的理解,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结语
  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要对其在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上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不同体裁的文章,如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等,加强学生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教师在对文章内容的讲解和分析过程中,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既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精神,从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增强自身道德素质与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殷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作文教学研究,2016(1):47-49.
  [2]胡军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11).
  [3]杜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研究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7):261.
  [4]柏花.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J].成才之路,2017(6).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53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