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侯贤俊

  摘 要:近年来,为适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多,对保护“国家的金色名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对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具有特殊的要求,但“中国古代史”的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反馈难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文保人才的培养。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中国古代史;教学
  中国是一个史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籍,这些史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资源。从史籍中我们可以得到历史的启示,自古至今,中国人高度重视历史的作用,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中国古代史”是一门包括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思想文化进步、科学技术发明等多方面历史的课程,知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思想、文化、社會等各个方面,涉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现今,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进行文物修复的必要基础,也是做好文物修复工作的必备前提。因此,大多数高校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时均将“中国古代史”列为必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课程对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但“中国古代史”的传统教学在教学内容、讲述方式、课程效果反馈等方面已不符合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发展的需要。
  1 “中国古代史”传统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符合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教学中,“中国古代史”是一门必修课程。传统“中国古代史”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政治事件(汤武革命、玄武门之变、农民起义、阶级斗争等)、制度沿革(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重要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军事外交(汉伐匈奴、郑和下西洋等)、经济发展(土地制度、生产力进步等)等内容,这些知识是了解国家历史、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学生宏观把握历史沿革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关注手工技术、民生百态、制作工艺、文物流转等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
  2 “中国古代史”的传统讲述方法不符合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讲述方法上,“中国古代史”的传统教学也多以时间沿革、朝代更迭或重要人物的重要事件为讲述重点,突出历史的发展和宏观的演变过程,而较少注意与文物的结合。故梁启超先生有言“二十四史非史也,帝王将相家谱也!”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一定不能教成帝王将相的谱牒。
  3 “中国古代史”的传统课程效果反馈不符合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效果反馈上,“中国古代史”的传统教学多侧重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相关知识,侧重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偏重理论的掌握。这与文物修复与保护高度需要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又背道而驰。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传统教学方法对于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发展,存在以下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
  3.1 讲解内容对文物本身关注较少
  “中国古代史”传统教学内容上对文物的关注较少,很少涉及文物的相关知识,如背景、流转过程、损坏程度等,这样就无法满足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对文物知识的迫切需求。
  3.2 讲述时与文物结合较少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它们是祖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也是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意义所在。因文物的稀缺和珍贵性,“中国古代史”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较少接触文物,传统古代史教学过程中也较少使用相关的文物道具,使学生缺乏对文物的直观认识,也难以发掘文物潜藏的价值。然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特殊性质又需要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3.2.1 认识发现文物历史价值的能力
  文物的价值之一是历史价值,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的发现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能力。众所周知,商朝末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一件大事,即武王伐纣,其中的一次关键战役——牧野之战,记载在《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中,却一直苦于无实物证据。对武王克商的年代形成了至少44种结论,最早的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2000年,夏商断代工程《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最终确定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046年,那么是什么解决了这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呢?答案即为利簋。利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犹如现在的饭盆。在祭祀或宴享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祭祀祖先。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与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推求武王克商年代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关键性考古遗址的碳14测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缩小武王克商年的范围;二是在以上范围内,通过金文的排谱和对武王克商的天文学推算,寻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选定最佳年代。
  我们培养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需要能够具有发现文物历史价值的能力,而发现的前提是接触、了解文物,显然“中国古代史”的传统教学无法满足需要。
  3.2.2 释读文物历史价值的能力
  发现文物的历史价值后,需要有释读文物历史价值的能力,并由此解释历史、发掘历史价值,为学术研究、文物修复做基础。比如出土文物中楚国青铜剑与秦国青铜剑看似差别不大,但却存在有一个重大差别,楚国剑一般长40~50厘米,秦国剑长一般70厘米,最长的达到惊人的95厘米。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在冷兵器时代,剑的长度基本决定了体质相当战士的胜败,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秦国军队无敌于天下,这就是通过文物本身来解释历史。   这些决定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中国古代史”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切实实现“中国古代史”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密切结合。
  3.3 “中国古代史”教学与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结合
  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国古代史”教学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结合呢?鉴于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对“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的特殊需要,为更好地发挥课程作用,实现教学目的,应更好地实现历史与文物的结合。
  3.3.1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更多地增加文物知识
  在讲解重要人物时,增加其使用的文物内容。如讲春秋五霸之越王勾践时可以将越王勾践剑加入课程,使学生欣赏文物,并深刻理解勾践霸业。尤其剑上铭文“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确定了这把剑的意义,让学生深刻了解。在讲解重要制度时,增加与制度相关的文物。如讲解秦朝统一货币,可将秦统一前的各国货币或货币模型带入课程,让学生观察研究。
  3.3.2 适当开展“中国古代史”的实地教学
  要适当开展“中国古代史”的实地教学,如讲解唐朝军事史时,可到兵器类博物馆授课,实地欣赏唐代陌刀、骑兵、铠甲等武器装备,增加学生对唐代军事知识的直观认识。讲解古代城市时,有条件可到考古遗址授课,使学生充分了解古代城市的布局。讲解石窟类古代艺术时,可到当地石窟遗迹授课,了解古代精湛技艺。
  3.3.3 培养学生动手及实践能力
  在授课评价上,改变过度强调知识记忆、理论掌握的评价方式,增加动手能力评价。对授课涉及的文物,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应强调让学生了解甚至掌握文物的相关制作工艺、保护技巧等实践能力。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对于“中国古代史”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专业发展的特殊需要,更好地实现历史与文物的結合,做好教学工作,进而培养出真正符合专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小敏.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讨论课实施策略研究——以“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6):111-115.
  [2]杨随平.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79-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3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