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师德的现代性问题及其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传统向现代性转换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种种现代性问题,反思师德现代性问题,找到产生师德问题的原因,探索适合师德现代性建构的路径,构建具有现代性特质的教师职业道德。
  关键词:现代性 教师 师德问题 师德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145-02
  一、师德的旨归和问题
  (一)师德信仰的缺失
  当现代性冲击了传统性,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师德和现代意义上的师德产生了摩擦和分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代意义上的师德似乎并未与传统意义上的师德实现衔接,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教师摈弃了传统职业道德,也在现代性中迷失了方向。
  师德信仰的缺失表现在职业理想的茫然和学术信仰的淡化上。信仰存在的根本条件和特征在于对终极价值的笃信不疑,这种终极价值是所有规范获得其合理性的价值根基,但随着现代性的到来,师德继承出现了断裂,以前的超越性精神开始被遗忘。传统师德信仰也在社会生活中慢慢被边缘化了,教师崇高品行的信仰被物欲的满足和追求所替代,师德意识开始走下坡路,教书育人不再是理想,而成为部分教师谋生的手段。
  (二)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不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教育不是教师单向认识和改造学生的活动,而是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现有学校制度束缚下开始处于倦怠状态,热爱学生的意义开始转变,且职业角色也而临着被固化和僵化的危险。在现代社会,教师更多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呈现的是“传授”与“被传授的”单调活动。或进入现代社会,一些教师或过分追求权利,或倾向于学术,热衷于行政,忽略了课堂的质量,且只教书,不育人。
  二、师德现代性问题的反思
  (一)“单向度”的价值判断
  “向度”一词主要是想表达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单向度”的价值判断就是指价值取向的单一性,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生活形式越来越变得狭隘和单调,最终丧失想象力。单向度的制度是人变成单向度的人的根源;一方而是制度取代自律,他律占据主导地位,使人直线式地、机械地在制度的框架里行动,没有质疑,没有反思,它以追求效率、立足整体为基础,以一整套工具理性指导下的规章制度为指标,“生产”出了一批批一模一样的老师和学生;主动迎合制度规范的标准,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二)“中心论”的价值定位
  当“主我”占据大半壁江山,“客我”已逐渐被抛弃到脑后,而以理性主义为控制的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这个结果的主谋。所谓个人主义的主体性、自由性的上升,未使人实现真正的主体性,真正的自由,反而将个人拘束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空间里,疏远了他人,疏远了社会,也扭曲了自由的真正意义,也加剧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紧张。而某些教师也一样,与同事、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而对社会的关注也划分到了私人领域,缺乏反思、省视自己的能力,更不能进一步完善、塑造自己。
  三、师德的现代性建构
  (一)强化制度建设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
  1.构建现代教学制度:师德建构的外在条件
  在现代性下,应该赋予教师道德现代性的特质,但出现了师德的现代性困境。所以要想走出困境,让教师道德符合现代性特质,还需要通过制度建构和完善凸显师德现代性。因此,在规范制度的设计上,首先强调教师教学自由和师德责任的统一,在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时给予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尊重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制度制定上也秉承积极性质的自由;其次,以尊重为前提,对学生实施全而的教化。站在学生的角度,改革评价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揠苗助长。以立足整体、着眼长远的评价眼光,将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贯穿到评价体系的始终。
  2.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师德建构的内在标准
  学校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对现代师德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避免刚性制度出现,予以制度科学性和灵活性,坚持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相结合。其次,“建构倡导性、支持性机制,赋予教师基层较强的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探索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职业道德意识
  1.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提升
  现代性下,师德意识是不成熟的,教师职业理想茫然,学术信仰淡化,造成其后果的真正原因是市场经济观念下经济学的交换原则开始渗透到教学领域,一些教师失去职业信仰。所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意识,首先就要建立教师利益保障机制,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共存。其次就是加强核心价值的选择和培养,师德信仰的缺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者自身,增强教师对代表主流取向的核心价值的理解、认同和内化,引导教师的个人价值与学校社会价值的融合,促进教师、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教师方法论意识的凸显
  在现代性语境下,教师“消极不反对”地运用着普适性的教学方法,让自己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地位,必须提升教师的方法论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备课中,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不要过分注重教学方式和形式,而要注重教学的对象,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三)师德构建的本质要求:师生共同体
  1.教学关系下主导和主体的多样化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逻辑是错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逻辑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一种凭借师生之间本真性的信赖和相互关爱,并执着于提升师生存在意义的共生和共在的关系”,构建现代师德,一方而,需要倡导教师教学主导的多样性,抛弃以前教师主导的强制性,减少“满堂灌”的教育形式;另一方而,需要倡导学生主体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动态化,改变学生主体方式的单一化和机械化。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建立师生和谐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仅仅只是教与学的关系,除了教学的过程,师生还需要心与心的沟通。一方而,让学生跨越惧怕老师的心理,除了敢于和老师交流一些学习上的事,也敢于和老师交流一些生活上的困惑和困难,这样有助于激发老师的责任感,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另一方而,老师也愿意将自己与学生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一种朋友关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而学生也因为教师教学风格的变化和对老师的喜欢,更愿意去认真上老师的课,这样教育的主客体实现了融合,教學任务和教学目的也就更容易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7.
  [2]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3]桑宁霞,张晶华,职高教师职业伦理现代性困境的省思[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4]刘奕涛.现代性语境下师德建设的文化管理路向[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6).
  [5]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困境[D].复旦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0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