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吸粉到抱团:自媒体新生态“ 社群经济” 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倩雯

  
  
  
  摘 要:新媒体时代,自媒体不仅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其背后也有社群经济的逻辑。自媒体人的许多做法,都是先通过建立自己的自媒体来扩大影响力,收获粉丝,进而发展粉丝、建立社群,并与其他自媒体抱团合作,产生自媒体联盟等,进而形成愈发成熟的社群经济体系。社群的概念在自媒体时代是如何新生与重构的?本文试以“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当红自媒体的“社群经济”探索为案例,来浅析在“社群主义”这一理论视域下的自媒体新生态。
  关键词:自媒体;“社群经济”;“社群主义”;社交网络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018-05
  一、引 言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迭,推进大众信息传播与分享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影响了整个传媒产业的传统模式。如今,信息传播的方式早就呈现以个体为中心,又以一个个“社群”为特点,具有高度互动性和参与性。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出现,给了普通民众更多话语权和高度参与的机会,尤其对本来就掌握着不少话语权的知名媒体人来说,成为“大V”的机会就更大。
   2017年底,已注册的微信公众号高达2 000~3 000万个,并且仍在不断增长,这无疑宣告着我们早已进入自媒体“井喷”的时代。其中,一批优秀的草根网络红人逐渐脱颖而出,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网络建立并产生着自己的“人格品牌效应”,
  进而通过积累人气和粉丝后创业,从粉丝经济又发展为“社群经济”,从广告到实体经济,包括推出电商业务、视频节目等等,从而产生自我品牌的经济效益。
  那么,如今最热的自媒体呈现形式是“社群”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媒体甚至断言,“还在探讨微信公号的流量,可能已经out了。该谈谈社群这个新的话题了”[1]。这背后,是“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十点读书”“视觉志”等自媒体大号这几年来纷纷进行社群化运营的背景。
   而“社群”这个词其实历史悠久。“社群主义”,被定义为在20世纪
  80年代后产生,是在与自由主义思想的冲突批判中,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思想体系。“社群主义”对政治学、伦理学、道德哲学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对新闻传播业的理论创新研究也有着很大影响,尤其是当下自媒体时代呈现出的“社群经济”特征,无疑也是值得探讨的现象。本文试以“罗辑思维”等当红自媒体的“社群经济”探索为案例,来浅析在“社群主义”这一理论视域下的自媒体新生态。
  二、“社群”在自媒体时代的新生
  尽管“社群主义”属于政治、哲学领域的范畴,但在自媒体时代,“社群”的概念在新闻传播界相当于再一次的新生,因为更多的自媒体人将眼光开始从内容生产,逐步转移到“社群”的建立和意义。下面,文章将先对社群、“社群主义”的来源进行梳理。
  (一)“社群主义”的起源
  “社群”一词在柏拉图、奥古斯丁、阿奎那、黑格尔、杜威等人那里,都有相关思想论述。古希腊城邦就可以理解为最初的社群概念[2]。自古以来,“社群”与“个人”一直构成了哲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哲学中的相关两极。
  传播理论学家克里斯琴斯主张“社群对话”、公民对公民社会更为广泛的参与。“社群主义”在传媒中的种子已经冒出了头,公共新闻事业主张新闻事业民主化,在传媒日常的言论决策中增加公众的参与[3]。
  (二)“社群主义”的特点
   学界比较认同的有三个基本特征:1.它享有完整生活方式,不是为了分享利益而组合的;2.社群的参与者是一种面对面关系;3.社群是其成员自我认同的核心[2]。
  社群里的成员将社群视为其成员自我认同的核心,在生产生活高度社会化和分工更加细化的今天,社群对个人利益的实现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
  而“社群”一词可以说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内涵,在地理学和社会学中,社群是指在某些边际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或指存在于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但是在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社群一词的内涵非常广泛,因为相同的兴趣、需求等原因,逐步汇聚的小组、大小群体、集体就可以称为社群[5]。
  (三)“社群主义”在当下自媒体时代的重构
  那么“社群主义”与自媒体有何关联?答案是紧密相关的。自媒体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一个普通人经过网络和全球相连,提供或者分享他们看法、新闻的途径。”也就是说,自媒体人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取关注。然而,个体话语要想在公众范围内受到更多的关注,就必須满足集体话语的需求[6]。
   从集体话语和个体话语的角度出发,“社群主义”在自媒体火热的当下,有了一次新生与重构。看看自媒体的经济数据,就让人弹眼落睛了:第一批入驻微信公众号并倡导“知识付费”的自媒体人罗振宇,2016年,他创办的“罗辑思维”已B轮融资,而他当年的营收突破1.5亿元。在 2016 年《互联网周刊》发布的中国网红排行榜中,因在公众号上发布搞笑原创视频而走红的自媒体红人papi 酱获得“罗辑思维”等公司的投资1
  200万元,7月,papi酱在多个平台直播,在线观看量高达2 000万,投资方“罗辑思维”的营收自然很可观。
  在“罗辑思维”和papi酱的急速扩张和成长下,网红自媒体人的经济效应再次引爆舆论。
  自媒体出道,后又出书,还一早就建立了社群,并转化为“社群经济”……罗振宇的变现能力一再让人惊讶。要知道,他的“罗辑思维”还通过强大的社群影响个体,他从2015年开展首次跨年演讲,如今已连续至今,演讲票价高达四位数仍一票难求,虽然他“贩卖焦虑”的争议也一直未曾停止过。   另外,吴晓波是财经作家出道,后又创办了自媒体品牌“吴晓波频道”,他在许多公开场合的演讲中,提到的高频关键词,也有社群、“社群经济”[1]。
  “视觉志”等早早涉足微信公众号的自媒体,也早就开始了社群化运营。那么在自媒体越来越商业化的当下,自媒体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社群经济”的呢?下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自媒体人建立“社群”的基础:粉丝经济  传统媒体人转型为自媒体的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原来供职中央电视台的罗振宇、财经作家吴晓波等。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而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以及对待世界的方式。推而演之,自媒体账号即作者本人的观念、价值、思想的输出[7]。
  罗振宇和吴晓波,两位成功的自媒体人,都有一批认可他们本人观念、价值、思想的拥趸。
  (一)自媒体人的“原始积累”:紧跟热点社交平台  很多自媒体人早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就积累了不少“粉丝”。许多网络红人,在天涯、猫扑等论坛红火时就已经较为活跃,小有名气。新浪博客刚出来时,就有很多人开始用博客发表自己兴趣爱好领域的文章和见解,慢慢受到网友的支持。而后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出现,他们也是第一时间的使用者和进驻者。
  比如前两年,笔者供职的媒体集团中,一位从《新闻晚报》离职的自媒体人当年就是网络红人,经常也在博客平台推荐一些洗护用品、化妆品等。《新闻晚报》休刊时她选择了拿赔偿金走人,此后加盟了一家创业公司,但新公司不久也关闭了,之后又尝试洗发用品的创业,这对她而言虽说是跨领域创业,但结合她以前的特点来看,也完全可以说是能发挥她资源优势的一种延续。后来洗发用品创业公司倒闭,她又写起了公众号、进驻新浪育儿平台分享育儿知识等,仍有一定影响力,而这和她早期的原始积累分不开。同样的,如今时尚微信公众大号“石榴婆报告”的博主早年也是《新闻晨报》的资深编辑,从博客时代就积累了一批拥趸,如今在她的个人微博账号上,还常有老粉丝留言说:“从博客时代一路追到公众号,可以说见证了自己和石榴婆的共同成长。”
  (二)自媒体人“占领”微信公众平台:换一种方式写作  “一些传统媒体正在式微,速度还很快。那我自己还写不写东西?用什么方式写?”2014年,吴晓波暂停了报纸和网站上的个人专栏,进驻了腾讯刚推出不久的微信公众号,把自己的内容定期发布在公号上。
  吴晓波在采访中对记者说,“原来在报纸网站写文章,付给我稿费,但广告收入可仍旧是报社和网站的。但我比如和商業平台今日头条等合作的话,这些平台要用我的文章,是要议价的,而在我公众号上投放广告,也是直接跟我谈的……这大大提高内容生产者的议价能力。”[8]。
  公众号上线后,吴晓波很快就实现了良好的商业变现,吴晓波本就拥有数量巨大的“50后、60后、70后”读者群,加上良好的受众基础,很快便吸引了奔驰、中信信托等大品牌投放商业广告。
   (三)“粉丝经济”变现:核心人格正在成为商业价值的核心  “当年在电视台当制片人,起早贪黑地做节目,但是在外面风光的全是主持人,没有幕后团队什么事,就是领用正常工资。”
  罗振宇那时候就想到,“核心人格正在成为商业价值的核心。”
  于是2012年,罗振宇离职了。他创办的“罗辑思维”,起初是以网络脱口秀节目形式出现,但由于内容质量不错,形式新颖,很快积累了一批粉丝。而且,他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在玩“社群”,以会员的方式募集粉丝,让粉丝为观看他的内容付费,而且起初就是类似众筹,没想到第二年,他就募集到了七八百万人民币,这些就是从征集的粉丝群手里“取”的钱。
   一位粉丝说,“我只是觉得,不愿意让一位不那么讨厌、又比较有趣的胖子,那么快消失而已,反正入会费也不高”。而有分析则认为,“罗辑思维”在提高“门槛”,又打响名气之后,这些粉丝会为成为阅读“罗辑思维”的一员而感到一种身份认同(就像如今发一些知识炫耀的朋友圈一样),可能是找到一种自我表达的途径,表达“我是这种人,这种关注当红自媒体,关注新领域知识的人”[9]。
  四、“社群经济”——自媒体的新方向
  而后,“粉丝经济”已逐渐被认为“落伍”了。起初被认为是“粉丝经济”代表的罗振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陈,“最初就是会员收费,但不知道有多少粉丝愿意捐钱,没想到很快就卖完了。我开始觉得,这么多人爱你,要负一点责任。”
  罗振宇也慢慢意识到,“社群”的重要性和商业潜力。“社群经济”的特征,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可以说最具代表性。
  “社群”之于互联网,就是“以兴趣和相同价值观集结起来的固定群组”,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出现后,以及一些较为垂直的如豆瓣、果壳等新兴平台,在这些平台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去形成一个个社群[10]。
  公众号、图书、脱口秀、跨年演讲、投资……“罗辑思维”产品的多渠道,可能超过任何传统媒体。他将自己的内容以多渠道、多形式进行传播,吸引各平台的网民,并聚合成自己的用户,然后再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
   罗振宇在许多媒体上表示,“‘罗辑思维’的价值发生了转移,核心不一定在自己身上,我们不称读者为粉丝,称为用户、伙伴等,粉丝经济走不远,以用户为基础的‘社群经济’才是我们钻研的方向。”
  精准的营销,高聚合度社群运作,广泛多渠道传播……“罗辑思维”成功构建了一个“互联网知识社群”,品牌估值已超过1亿元。
  同样的,“吴晓波频道”在点对点获取多元用户方面进行资本合作,扩大潜在读者群体。将中产阶级知识人群定为社群目标客户,围绕契合的社群进行一系列的投资,投资超过20个自媒体矩阵,他还投资喜马拉雅等内容平台,与韩寒、贾樟柯等合作项目[11]。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交往的弱关系在网络社会拥有比强关系更优的传播效率。可以说,以资本合作建立起的关系链,将具有相似价值观的知识社群连接起来,就是在为不同知识社群中的读者用户搭建弱连接,也就是让彼此陌生的人因为共同关注一个自媒体而连接起来,扩大用户基数,积极挖掘潜在用户,从而与后续的营销进行衔接。
  此外,还有其他学者总结的“内容至上”,对于出身传统媒体的罗振宇、吴晓波来说,深知做好内容始终是自媒体取胜的王道,内容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使社群成员能够持续关注的最重要一点,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福利、互动、活动等,加强社群个体对品牌的忠诚度。
  五、社群经济时代就是未来方向
  (一)自媒体社群的出现,是新媒体发展趋势  自媒体的兴起象征着个体话语表达的可能性,未来,自媒体贩卖的将不仅是自己的知识输出,可能会是用集体力量寻求窄化的话语权[6]。
  这也越来越表明,此前谈到的“社群”在各领域的概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参与感”和集群兴趣存在感,是越来越多人渴望得到的感受。
   而像“罗辑思维”创造的社群经济变现模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模仿,有学者已概括出他的“套现思路”:首先聚拢粉丝,通过公众号、视频等打造罗振宇个人形象,之后,影响力扩大了,就利用影响力建立社群,进一步加强用户粘性,再进一步贩卖产品给他们。随后开跨年演讲,将已形成刚需的粉丝流量转移到知识付费平台,实现更多营收[12]。
  曾有调查显示,人们通过广泛的参与,实现了信息的分享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社群,人们在展现个性的同时,实现了物质与情感的双重收获。对社群外部来说,又可能会形成集体话语权,等于是扩大了个体话语权,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声音的留存。
  (二)竞争激烈,自媒体的泡沫经济时
  代会来吗?  尽管微信公众号的数量早已井喷,但数据统计显示,可能只有2%的公众号能享受盈利的红利并赢得资本的青睐。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微信公众号无序、略显畸形的膨胀式发展态势,而在数字背后,自媒体的生存状况、经济效益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亦成为业界甚至公众关注的问题之一[7]。
  自媒体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内容的同质化,诸如一篇心灵鸡汤式的文章会以数十个标题出现在各种公众号中,完全原创的公众号,也会在材料选取、观点雷同方面进入同质化困境;另一方面,就是“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如何更好地维护和营销的问题。
  而自媒体人需要承受和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可能比其他行业更多。就比如说自媒体大号“咪蒙”因为不当言论和无休止地夸大、渲染一些社会新闻,向社群和社会输出“扭曲的三观”,最终,千万粉丝大号被监管部门封号,支持她的一众粉丝建立起的社群由此瓦解。自媒体的监管、“大V”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话题如今被一再讨论。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唯有少数内容优质、懂得营销,且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自媒体才可以真正存活,所建立的社群也能更稳定。而如今,今日头条号、网易号、一点号、抖音等平台的出现,对自媒体人来说,又多了很多个社群经济的切入口,我们也看到许多自媒體人开始转向短视频平台传播和吸粉。不过,在更清醒的用户、更严格的监管之下,一切有关互联网经济的革命,也许只是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 傅盛裕.还在聊公众号自媒体?可以改口谈谈社群了[N].文汇报,2015-10-01.
  [2] 徐耀强.社群主义历史由来、基本主张及其警示[J].当代电力文化,2015(8).
  [3] (美)阿诺德S.戴比尔等著.郭之恩译.全球新闻事业:重大议题与传媒机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4] 李万全.社群的概念——膝尼斯与贝尔之比较[J].社会科学论坛,2006(6).
  [5] 裴扬等.基于罗辑思维的社群及社群经济初探[J].新闻研究,2015(9).
  [6] 赵蓉.社群化和商业化之下自媒体的话语表达[J].新闻研究,2015(7).
  [7] 周凯莉.自媒体的泡沫经济时代?[J].青年记者,2015(1).
  [8] 郭佳.他们为什么要做自媒体[N].光明日报,2015-02-01.
  [9] 岱牧黎.参与感:粉丝经济的新模式[J].中国西部,2014(34).
  [10] 陈三玲.社群经济视角下自媒体的营销策略[J].青年记者,2015(2).
  [11] 肖洋.自媒体平台社群营销的关系链研究[J].编辑之友,2018(12).
  [12] 刘斯君.知识网红的变现逻辑——以罗振宇个人IP驱动知识产业全链条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9).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19-05-12
   作者简介:朱倩雯,女,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3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