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语言电视节目结构形态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电视不仅是一种向广大群众传输电视信息的手段,还是能把从审美上工的有关现实世界的印象传到四面八方的一种新的艺术”。因为电视的特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其节目样式和形态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不仅在主题内容上做出新的尝试和选择,而且在节目结构形态上突破创新并由此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电视节目;创新
  一、赛制悬念重重,设计扣人心弦
  节目中的环节设置和赛制设置犹如一档节目的“生产线”,也是一档节目能否成为“亮点”的重要步骤。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在结构设置上以竞赛形式为主要结构,简单而纯粹的进行对抗与比拼。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曾说:“这不是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最广泛的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可见节目赛制的设计依旧是为了文化内涵的传播,只不过由于竞赛自身的悬念性,让节目在选手的博弈中呈现峰回路转的精彩。
  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不单单局限于汉字听写、成语竞猜、诗歌诵读等传统形式上,更多的融入了益智答题的环节,并且在赛制的安排上更加多样化。比如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设置的比赛流程有:“百家争鸣”、“金榜题名”、“挑兵点将”、“龙争虎斗”等不同的游戏环节。在节目的题型上更是花样层出不穷,比如常见的样式:选择题、填空题、诗词接龙题等,而且别出心裁的将沙画、歌曲、影视、书法、表演等与诗词相结合,形成更具有趣味性的比赛环节。
  第三季的《中华好诗词》邀请大学士汪国真挥笔作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观众既领略了诗词的情感美又欣赏了汪国真老师的书法作品,这种形式的创新更满足观众的心理诉求,并且让比赛节奏张弛有度。还值得一提是,第一季《中国成语大会》比赛伊始就将队伍分成“春秋”、“国风”、“尔雅”三支队伍,并且因为尔雅最先失利,剩下的队员被分归到国风队和春秋队。两队的较量较之三队的抗衡更加残酷和悬念重重,选手往往因为搭档配合的失误而抱憾离开舞台。没有复活赛也没有踢馆赛,正是因为这种残酷的赛制才让观众领略到或峰回路转或戛然而止的精彩。其实无论是多么精彩或者残酷的赛制,目的在于增强节目的可看性。而这些赛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又如出一辙,某些赛制或者传统游戏正是我们课堂或者生活中的娱乐形式,把这些传统的游戏放到电视屏幕上,让观众在“熟悉中体味陌生”寻久违的亲切感。这种传统游戏形式的搬演或者变形的设计,正是让竞賽的生化”搭配电视节目舞台的效果,将竞赛的激烈性、游戏的趣味性以及观众的兴趣点充分的融合并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专家权威上阵,诊释锦上添花
  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考官、专家或者场外嘉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灯谜大会》都单设考官,这些考官的设立在节目中担负重任,直接影响到选手成绩。而像《中国成语大会》中的郦波教授、作家毕淑敏和蒙曼教授作为节目的文化专家,在节目的适当时刻对于成语的出处做出解释并且对于其意义的把握做出更权威的解读。场外嘉宾在《中国谜语大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嘉宾有的是明星歌手,有的是科学家或者主持人,虽不算专业人士,但是通过这些场外嘉宾来朗读谜面、增加节目的气氛是一种别出心裁创新形式。这些重要群体在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中的设定正是其对于人物陌生化处理的成功之处。电视观众之前对于这些明星或者专家嘉宾的了解是局限的,这种“熟悉”仅仅存在于他们的讲座、他们的演出等方面,而通过节目形式中人物的设定,观众又一次重新熟知这些名人,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节目为确保信息传递的正确性启动了更为高级的学术平台,专家学者的选择都煞费苦心。如《中国成语大会》中,郦波教授、作家毕淑敏和蒙曼教授齐上阵讲解成语,揭示其背后的故事,也纠正某些成语理解的误区和盲点。例如,“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典故的误传,它现在的解释为“表里不一”,表面上说很喜欢,很爱一件事情,但实际上却不喜欢,甚至反感与畏惧。原文出自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煽,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妻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也。”郦波教授在节目现场为叶公正名,叶公姓沈,名诸梁,在叶县兴修水利,名重一时。当时没有图纸,然后叶公在自家墙壁上画沟绘渠,考虑龙王是主宰降雨的神物,所以才画上“龙”的图像。现如今他修建的水利工程的遗迹还在,当地的老百姓很感谢他,这个被嘲笑的伟人终于在节目中被正名。郦波教授讲完典故,全场一片掌声,专家讲解环节的设置,对于普通大众学习成语、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观众之前对于成语的理解仅仅存在于课堂中老师的讲解或者生活中积累,有很多盲点和误区是自身无法识别的,虽然“熟悉”但不能做到百分百正确的解读。节目组利用权威专家的解读,让观众获得更准确和权威的知识信息。在传播汉语言丰富内涵的过程中,此类节目避免了传统文化节目简单生硬的说教式信息传播,而是通过知名学者的自然流畅的讲解、旁征博引的举例、娓娓道来的淦释、深入浅出的介绍汉语言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积淀。这些妙趣横生的信息传递,更有利于汉语言文化的传播。
  作者简介:
  冯向向,男,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6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