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VR技术对传统灾难新闻报道的创新与改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颠覆了以往的新闻生产与报道方式,给传统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灾难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领域的一项特殊内容和组织形式,公众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大,然而传统灾难新闻报道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从灾难新闻报道入手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灾难新闻报道带来的创新与改变。
  关键词:虚拟现实;VR新闻;灾难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1-0025-03
  早在1964年,“虚拟现实之父”伊凡·苏泽兰特就已经提出了“虚拟现实”这一概念。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的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装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亲临对应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1]。“VR新闻”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的简称,最早提出在新闻领域应用VR技术的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的诺妮·德拉佩纳,她在2010年发表的论文上首次提出“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这一概念,并对该概念定义为:“一种使观众能够对新闻中的故事或者场景获得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的新闻生产方式”[2]。
  VR用于灾难新闻报道已有诸多探索,《纽约时报》2015年11月推出的第一篇以难民题材为主题的VR报道《无家可归的孩子》(The Displaced),这篇报道赋予佩戴VR头戴式设备体验者以战争后流离失所的儿童的第一视角,深入而逼真地体验战争[3]。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广东深圳市光明新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垮塌事故,致69人遇难,在此次新闻报道中,新华社的微信公众号“新华全媒头条”推送了一条《虚拟现实,带你“亲临”深圳深夜搜救现场》的消息,新闻中,新华社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带领读者“亲赴”深圳滑坡灾害的救援现场,读者通过转动手机,实现360度的视觉观察,了解救援现场的情况,给VR技术与灾难新闻报道的融合带来了诸多想象空间。
  一、 传统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
  灾难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震撼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等特点,灾难事件发生后由于环境、信息的不确定性,公众需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了解灾难发生的具体情况与最新救援进展,传统灾难新闻的报道主要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通过派出记者到达第一现场来了解灾难现场的第一手情况,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传统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报道形式比较单一
  传统灾难新闻报道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介,报道形式多为单一文字文本,配上现场图片或视频,广播通过单一的声音、电视通过声画、报纸则通过文字和图片发布新闻,与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图解、数读、短视频、H5、VR、直播等报道形式相比,传统灾难新闻报道形式单一,多以静态为主,新闻呈现不够具体生动,无法表现灾难事件的发生过程,不利于增强灾难事件报道的影响力。
  (二) 报道效率较低,极易滋生谣言
  灾难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传统的灾难新闻报道过程通常是在灾难事件发生后派出记者前往第一现场采访拍摄,然后将采集到的现场素材传回电视台、电台或编辑部,由编辑进行整理编辑后播出,尽管参与新闻制作的每一位媒体从业人员都争分夺秒,但新闻到达受众的时间仍会存在一定的“延迟”,加之灾难事件发生后社会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公众求知心切,正常新闻传播渠道的到达“时差”易滋生谣言与非理性情绪的传播。
  (三)单向线性传播,及时反馈渠道有限
  在传统灾难新闻报道中,报纸、广播、电视发布信息,公众接收到信息后主要通过拨打热线电话或写信留言的形式进行反馈,反馈渠道有限,媒体与公众之间缺乏有效地互动,在这种情境下易产生社会负面情绪,同时也不利于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灾难新闻报道的创新与改变
  灾难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领域的一项特殊内容,其突发性、危害性、破坏性、公共性等特点决定了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引起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如果此时新闻媒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那么灾难事件引起的非理性舆论、情绪性行为等很有可能诱发恶性社会事件,因此,面对当下新技术的冲击,如何在“人文关怀”理念下快速、准确、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灾难新闻是新闻媒体创新实践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VR技术的出现给灾难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创新实践的手段。
  (一)把关角度之变:从叙事框架到多维呈现
  李普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媒介传播所固有的局限性:“传播过程中,话语的‘意义’不免会受到损害。世界太大,我们面对的情况又太复杂,得到的信息却太少,因而,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4]。传统媒体受限于技术往往只能够呈现“片面”的现场与真实,单方面叙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的“观看”选择,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弱化了媒体的中介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叙事框架的影响,还原客观真实,将新闻事实多角度“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能够探索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通过操作改变自己所处的视角,主动获取新闻信息与事实细节。通过复现灾难事件的“现场”,让受众能够“亲历”具体情境,以第一人视角自主捕捉想要获取的新闻细节,相对于传统新闻报道的“概述”与“距离”, VR新闻囊括与呈现的触目惊心的“细节”与“环境”更能够加深受众认知与新闻深度。
  (二)受众角度之变:从浅度阅读到深度沉浸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它能够塑造和重组人的感知能力。VR技术放大了受众感官,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受众在现实世界中的“感知阈”[5]。这种多重感官的唤起与调动给受众营造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沉浸感”与“现场感”,受众通过接触 VR及在接触使用 VR的情境中获取新闻信息,同时获得了认知或情感上的满足。VR新闻延伸了受众的视觉、听觉,营造了一个灾难现场的仿真环境,延伸了受众对灾难新闻的“感知阈”,受众能够在 VR构建的3D虚拟空间中“抵达”最真实的灾难现场,360°全景捕捉受灾情况,以“第一视角”看到、听到真实立体的具体情境,加强了受众的参与感,拉近了受众与灾难事件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受众不再是对传统文字、图片的浅度被动式“瀏览”,而是在多维信息叠加中的深度主动式“体验”,同时,它避免了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创造了新的受众新闻阅读情境。   (三)效果角度之变:从理性认知到情感融入
  麦克卢汉曾提出冷热媒介的概念,虚拟现实技术满足了受众的感官与心理需求,为受众认知新闻提供了一种更”热”的媒介[6]。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单一新闻信息相比,它还原了最真实的新闻场景,放大了新闻细节,“媒介丰富性理论”认为,媒介在感官细节方面越丰富,在场感也就越强烈[7]。 VR新闻多以全景视频为主要呈现手段,强视觉刺激能够使灾难新闻更直抵受众内心,如同灾难事件就发生在自己面前一般,不同于传统文字、图片报道的“第三视角”,VR新闻的主观感受与共情体验比理性认知的影响更为强烈。
  (四)呈现角度之变:从平面到空间
  传统阅读新闻的过程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各种类型的“屏幕”单向接收的过程,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交互有了新的突破,VR在新闻中的应用打破了新闻现场与受众存在的空间隔阂,缩減了固有物理空间,形成共时场景的分享。受众从“看”“读“听”到能够通过简单手势操作开展自主“体验”,从“二维平面”的单向接收到实现“三维空间”的双向互动,“屏幕”的中介意义在逐渐弱化,受众的感知力得到提升,新闻表现力被释放。传统灾害新闻报道主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对新闻现场进行报道,对受众来说灾难新闻更多的是一串串冰冷的数据和客观的文字与图片,而非“呈现在眼前的事实”,VR技术实现了“新闻第一现场”和受众物理空间的虚拟连接,建构了另一种新闻空间,重构着受众与新闻内容之间的关系。
  三、结 语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相较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VR新闻独具的沉浸感体验、强烈的视觉冲击、多维的角度呈现逐步开创着新闻业的另一个变革,它创新了新闻报道方式,改变了新闻的传播形态,影响着传统新闻报道原有的生产逻辑。尽管目前 VR技术应用于灾难新闻报道数量还较少,内容还不够成熟,但仍不失为传统灾难新闻报道的一种创新方式。有学者认为,目前虚拟现实新闻产品叙事主题主要集中在“战争”“灾难”“自然”“科技”命题上[8]。从纽约时报的虚拟新闻产品《无家可归》,到财新传媒发布的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虚拟现实技术在灾难、战争、科技、科普教育等主题的报道上有天然优势,VR技术的运用将最真实的受灾现场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获得暂时性的主体视角去感受、理解自然与生命的意义,与以往传统灾难新闻报道形式相比,VR灾难新闻无疑更具冲击力,正如The Media Briefing资深记者 Chris Sutcliffe所说:“当VR寻找一个恰当的叙事时,他所带来的体验感和冲击无法被任何媒介替代[9]。
  然而,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两面性,需要重视 VR技术应用于灾难新闻报道的伦理道德困境。VR技术营造的即时的在场感容易弱化受众作为“第三视角”旁观者的理性认知,视觉感官的刺激容易削弱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理性参与度,从而造成非理性情绪的产生与扩散;同时,强视觉感官体验的压倒性优势,使新闻报道的内容叙事弱化,缺乏新闻的理性叙事框架,VR灾难新闻容易成为只追求单一“视觉快感”的情感消耗品,受众迷失在视觉感受的表层信息洪流之中,容易失去对灾难新闻本身问题的关注与责任;此外,某些灾难现场过于血腥、压抑,VR 的全方位展现是否就如同把这些伤疤重新揭开给世人观看,有些内容不适于 VR 技术进行新闻报道,这也是记者在策划编辑中需要考虑的[10]。
  因此,就传媒实践而言,VR技术应用于灾难新闻报道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探索其创新发展,在充分考虑受众的实际需求和接收度的情况下突破现实局限,更好地实现快速、准确、客观、真实、全面报道灾难新闻。
  参考文献:
  [1] 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J].中国科学,2009,39(1).
  [2] 韩存齐.VR新闻:虚拟现实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前景探究[J].采写编,2016(4):13-14.
  [3] 何智文.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价值和适用范围探究[J].新闻爱好者,2017(6):74-76.
  [4] 史安斌,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向[J].新闻记者,2016(1):34-41.
  [5] 周敏,侯颗.冷热媒介视角下虚拟现实新闻探究[J].当代传播,2016(5):51-54.
  [6] Daft R L,Lengel R H.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J]. Management science,1986,32(5): 554-571.
  [7] 常江,杨奇光.重构叙事?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J].新闻记者,2016(9):29-38.
  [8] 喻国明,张文豪.VR新闻: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12):47-50.
  [9] 田龙过,杜娟.“VR+新闻”:新闻报道的新方式[J].传媒观察,2016(9):17-19.
  [责任编辑:艾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4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