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成瘾和疲劳对大学生情绪和注意力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采用实验法探讨大学生疲劳和网络成瘾状态对负性情绪和注意力偏向起的作用。利用E-Prime实验程序中的情绪Stroop范式、点探测范式对筛选出的14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负性情绪和注意力偏向的实验探究。结果:①情绪的Stroop实验中词语类型、网瘾、疲劳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交互效应也均不显著(p>0.05)。仅仅在词语类型、网瘾和疲劳三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边缘显著[F(2,135)=3.026,p=0.052)]。②点探测实验中图片类型、探测刺激位置、网络、疲劳变量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结论:大学生的疲劳和网络成瘾状态对他们的负性情绪偏向和注意力偏向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疲劳 网络成瘾 负性情绪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041-02
  在以往的研究中,网络成瘾被界定为一种现象[1]。作为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着迷状态,它的原因在于过度使用互联网[2]。疲劳是人在长时间活动中的不舒服的感觉,不能维持原有工作效率[3],但有时不会被个体察觉。本研究通过实验法研究不同类型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偏向和注意力偏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些实证数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陈淑慧中文网络量表[4]、疲劳评定量表,对华北理工大学2018级大学生进行筛选,按照评分标准,网络成瘾总分大于40为网瘾,小于20为非网瘾;疲劳严重程度得分大于4为疲劳,小于4为非疲劳,筛选出网瘾—疲劳组、网瘾—非疲劳组、非网瘾—疲劳组,和非网瘾—非疲劳组被试共140名,每组35名。
  2.研究方法
  利用E-Prime实验程序中的情绪Stroop范式、点探测范式对被试的负性情绪和注意力偏向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一采用情绪Stroop范式,选取被试60名,每组15名,以是否网络成瘾和是否疲劳为被试间变量,词语类型为被试内变量,采用2(分组:成瘾组、对照组)×2(分组:疲劳、非疲劳)×3(词语类型:积极、消极、中性)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是否成瘾和是否疲劳的被试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特点和差异,因变量为被试反应时和正确率。
  实验二采用点探测范式,选取被试80名,每组20名,采用2(分组:成瘾组、对照组)×2(分组:疲劳、非疲劳)×2(图片类型:积极—中性、消极—中性)×2(探测刺激位置:一致、不一致)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不同状态大学生对情绪图片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差异。其中是否网络成瘾和是否疲劳为被试间变量,图片类型和探测刺激位置为被试内变量,被试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
  二、 结果
  1.不同类型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偏向实验结果
  对实验一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剔除正确率较低的被试(低于80%),其次,剔除反应时小于200或者大于628范围的试次。最后,剩余有效被试数据134份,被试平均正确率为97%。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词语类型、疲劳、网瘾主效应和它们之间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仅仅在词语类型、网瘾和疲劳的交互效应存在边缘显著(F(2,134)=3.026,p=0.052)。具体见表1、表2。
  2.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注意力偏向实验结果
  首先对实验二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正确率低的被试(低于80%),其次剔除反应时小于200、大于616的试次。被试正确率均高于80%,有效数据140份,被试平均正确率为99%。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图片类型、探测点位置、网瘾、疲劳主效应和它们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3、表4)
  三、讨论
  实验一结果表明,网瘾主效应不显著,即不论是否网络成瘾,其对于实验任务的结果没有影响。疲劳主效应不显著,即疲劳大学生与非疲劳大学生在反应时结果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词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说明其对于积极、消极和中性词语的反應时差异不明显。网瘾与词语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也就是说网瘾与非网瘾的大学生在对于积极、消极和中性的词语的反应任务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在本实验中网瘾者并没有存在显著的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表明网络成瘾或许仅仅是大学生的一种行为偏向,这种偏向还未曾上升到意识层面并产生泛化现象,也就没有对其情绪情感等高级认知过程造成影响。疲劳与词语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即疲劳组和非疲劳组在对于词语类型的反应时上并无显著差异。网瘾、疲劳和词语类型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说明网瘾、疲劳不同条件下的大学生对于积极、消极和中性词语反应并没有明显的偏好。
  实验二结果表明,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同实验一结果类似,在实验二中网络成瘾者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力偏向,且实验程序中实验材料(情绪图片)和探测位置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说明在本校不同类别的大学生没有明显的注意力偏向倾向性。
  从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角度考虑,虽然本实验发现网络成瘾并没有对大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仍然可以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YOUNG, Kimberly S .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998, 1(3):237-244.
  [2]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55-359.
  [3]刘方琳.运动情境中心理疲劳的性质、原因及应对[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4]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29-294.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9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