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宁丁家沟一处砖砌彩绘墓的发现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1年4月29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会宁县博物馆对会宁县丁家沟乡郝川村甜水社甜水小河东岸的何家山坡地里发现的一处砖砌仿木结构砖砌彩绘墓进行了发掘,该墓室建筑及彩绘都较为粗糙,虽不能确定墓主身份,但可推断为当地经济较为盈实的平民。会宁在哀宗正大三年(1234)金亡前由宋、西夏、金交替统治,据此可初步判断该墓为金末元初时期墓葬。
  关键词:发现;砖砌墓;会宁丁沟 ;精准研究
  2011年4月29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会宁县博物馆对会宁县丁家沟乡郝川村甜水社甜水小河东岸的何家山坡地里发现的一处砖砌仿木结构砖砌墓进行了发掘,该墓室建筑及彩绘都较为粗糙,虽不能确定该墓主身份,但由此可推断为当地经济较为盈实的平民,该墓室内未发现任何可靠纪年文字,也未发现能够证明墓葬时间、年代和墓主人身份的其他物证,仅可从墓葬形制、壁画、建筑结构形式、民间绘画手法技巧和丧葬习俗方面做出推断。甘肃省会宁县在哀宗正大三年(1234年)金亡前由宋、西夏、金交替统治,据此可初步判断该墓为金末元初时期墓葬。
  1 砖砌彩绘墓的发现
  清理发掘发现该墓形制较为完好,仅顶部西侧局部有刮损,墓室底有淤泥1.2米。
  1.1 墓葬形制
  该墓顶距地表约1.2米,坐东南、朝西北,为仿木结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凸”字形。墓道位于墓室西边正中,墓道平面呈长方形,通道顶呈卷拱形,采用条砖砌成,直壁用条砖平砌,卷拱由条砖竖砌,平面呈长方形,通道口由两层素面残砖竖砌封堵。墓室呈边长1.94米的正方形,墓室底部由素面青方砖铺地,墓室由底至顶高3.4米,直壁高2.1米,墓室四角砌柱,柱顶平砌丁砖及犬牙状条砖,用以出檐转角。墓壁最底层由三层条砖砌成墙角,墙角之上用面砖平砌一周,面砖之上用六层条砖错落砌成条带一周,再上又用面砖与立砖相间拼砌成小龛面,也绕墓壁一周,龛面上又为四层条砖错落砌成条带一周。墓门结构上为仿木歇山顶山面结构,用雕绘结合的手法雕绘出三组栌斗华拱,斗拱之上为檐坊,檐坊上为砖雕瓦样屋檐,屋檐上用长条砖砌绘出一个三角形山面,山面顶部由条砖叠砌十一层后,挂砌条形素面垂柱八根,挂柱间镶砌长条面砖,挂柱之上为砌出砖雕仿木斗拱,斗拱之上砌斜面立砖,间砌面砖,再上平砌一周丁砖,使墓顶呈不规则八卦形,其上套砌四块方砖,收顶处盖一素面方砖。
  1.2 墓室彩绘
  墓顶以仿木结构八角挂柱造型为主,彩绘较少,主要采用红、黑两色。收顶方砖下两层砖涂有红彩,垂柱柱头及其上立砖皆涂以黑彩,正西面立砖用朱红、挂柱用白彩绘有咒符纹样。墓壁中部(墓室彩绘的重点部位),墓室东壁三角形山面下砖雕雨檐,雨檐下红彩绘出檐坊,檐坊下用雕绘结合的手法雕绘出三组栌斗华拱,斗拱皆涂以黑彩,有白彩勾绘的弧线纹饰。正间为龛饰实榻双开门,红彩绘成门面,门面上白彩勾绘有上、中、下三排门钉及门首、门环,黑彩绘成门框、门槛、门额,门额上用白地红彩勾绘有四瓣花卉纹门簪三个,门框两侧及门额顶条砖雕成斜面,以白彩为底,红彩留白法绘出象征“富贵不断头”的折带纹。门结构两边靠下2/3处各饰一较大画面,画面两边及上部白底上用红彩勾绘垂帐,图画正中绘有盆花,豆形花盆,盆口沿为花瓣形状,花盆正中为盛开的莲花,两边莲叶陪衬,花盛叶茂,莲子蓬生,似绘室内布陈。南北壁结构及彩绘相同,壁面正中龛饰双扇门,门面、门框彩绘和东壁结构基本相同,砖雕雨檐下檐坊东壁为红彩,而南北壁则为红白彩绘成几何纹样,边间格心图案却与东壁完全不同,白底红彩绘出叠饰编织纹,裙板亦为火焰纹,边间两边亦与东壁不同,用黑、红色柱将墓壁隔为与边间齐平的两块条形图案,一幅绘有宝瓶莲花。西壁与东壁对称,相对较为简单,仅有单层模制翘檐方砖作歇山顶屋面,未有雕琢的雨檐滴水,翘檐砖下叠砌两层四片条砖并涂绘红彩,条砖下又红彩竖绘两立砖,墓门两侧壁面、甬道两壁和墓壁下部相同,彩绘图案被淤泥粘蚀不清,可辨识为花草图案。
  1.3 人体考察
  该墓清理出人体骨架三具。第一具骨架仰身直肢位于墓室南侧,骨架较大,推断为成年男性,应为墓主。第二具骨架紧挨右侧,骨体稀少,较为整齐,推测为收集摆放。从骨架分析应为女性,属二次迁葬,可能为墓主人的妻子。两具骨架周围及骨架中间均有棺木朽迹,女性骨架四角有铁质棺钉。第三具骨架位于墓室西北角,骨架较为凌乱,部分腿骨另置于骨架旁靠墓室北壁。周围有棺木朽迹,骨架四角有铁质棺钉,从骨架分析为女性,骨架为收集摆放,推测为迁葬而来,其身份應为墓主人妾。
  1.4 随葬器物
  墓室内共清理出灰陶罐一件,泥质灰陶,口径0.10米,高0.10米,腹径0.13米,底径0.055米,口部略有残损,直口,方唇,圆肩,鼓腹,下部内收,小平底,底部略内凹,器表有轮制加工痕迹,无纹饰。酱釉瓷器盖一件,直径0.12米,高0.045米,表面无纹饰,近圆锥形,乳凸形钮,外部施釉,内部无釉,胎质较粗糙,含有一定数量的沙粒。白玉环一件,白玉质,直径0.02米,厚0.005米,无纹饰。清理已锈蚀的铁质棺钉30多个。灰陶罐置于墓室东南侧男性骨架上,推测为棺材顶部放置的食品罐,棺木朽化落在骨架上。
  2 砖砌彩绘墓的研究
  该墓室内未发现任何可靠纪年文字,也未发现能够证明墓葬时间、年代和墓主人身份的其他物证,但可从墓室、彩绘和图形,建筑、结构和形式,历史、人体和陪葬三个方面做出推断。
  2.1 从墓室、彩绘和图形方面研究砖砌墓
  ①仿木结构的斗拱、板栏及门结构主要采用黑、红、白三彩表现。
  ②该墓一改同时期墓室壁画采用墓主人生活生产场景和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壁画题材,而全采用花草题材装饰,有别于其他同时代墓葬,此为其一大特色。壁画内容所表现的吉祥图案较多,如莲花、牡丹等花卉和几何纹样,反映了该地区当时的时尚,寓意长寿富贵和多子多孙。   ③该墓的另一特色是墓顶结构采用八面挂柱式攒尖顶构造,而同期会宁及周边地区出土的墓顶结构大多为攒尖顶和穹窿顶,这种挂柱顶并不多见。
  ④该墓栏板花纹即为较复杂的几何纹样,壁画中有与山西朔县金代崇福寺装饰相似的古泉纹等装饰纹样,也与敦煌莫高窟西夏时期洞窟如第61窟甬道顶壁画相类似。
  2.2 从建筑、结构和形式方面研究砖砌墓
  该墓葬是目前会宁县内保存较好的宋金时期砖雕彩绘墓之一,墓葬形制及其壁画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该地区宋金时代建筑结构形式、民间绘画手法技巧和丧葬习俗,为研究会宁境内宋金时期社会经济状况、人文精神理念和葬俗葬制等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在我国,砖雕仿木结构墓室的营造兴起于晚唐五代,起初只是一种用小型砖砌筑的半圆形筒式结构,后来发展为穹窿顶,亦有攒尖顶,宋初沿袭其形制,皆仿现实生活中房屋木建筑的形制,用砖雕出精细的立柱、额枋、斗拱等建筑构件。到北宋末期,建筑样式日趋复杂。金代,这种仿木结构的砖雕墓葬更是发展到了顶点。金人统治时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意识形态禁锢方面的松懈,由于平民在墓葬面积和体积上有制度的约束,装饰上更加向繁华方向发展。
  2.3 从历史、人体和陪葬方面研究砖砌墓
  《会宁县志》和《会宁文物(会宁历史文化丛书)》记载,会宁县区域内丁家沟乡已经发现古遗址的地方就有老人沟、沈家屲、吴家山、万河、荔峡、康湾、窑沟、线家川、河沟、阳屲山、万崖、张庄西山、盘龙山鄂博十三处,都比较古老,也预示着会宁县丁家沟乡还有遗址有待发现。从人体骨架分析,一具为原葬,其他两具为二次迁葬,合葬原因和原葬、迁葬具体时间均无法考证,据此推断,该墓葬是男主人去世后,连同先去世的两位女性一同下葬,最后成为夫妇并妾的合葬墓。该墓室建筑及彩绘都较为粗糙,虽不能确定该墓主身份,但可推断为当地经济较为盈实的平民。
  3 结论
  会宁在哀宗正大三年(1234)金亡前由宋、西夏、金交替统治,据此可初步判断该墓为金末元初时期墓葬。
  参考文献
  [1]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沙武田.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重绘于西夏时代考[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3):57-62.
  [3]会宁县志编纂委员会.会宁县志[M].蘭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0-11.
  [4]马可房.会宁文物(会宁历史文化丛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58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