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南“文化名片”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是湖南的传统特色手工艺品。湘绣文化及其作品正努力迈入海外市场,但是语言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湘绣文化的对外传播。对湘绣文化在海外推广中出现的翻译难点及翻译对策进行探析,这对其他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更有益于推动湘绣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湘绣中国特色文化 海外推广 翻译对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071-02
  湘绣作为湖南的“文化名片”,在2006年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深受国内外市场与文化收藏者的喜爱。然而,有关湘绣外宣资料的翻译普及率很低,并且其翻译质量也不佳。直至今日,很少有专门研究湘绣翻译的专门著作和论文,鉴于这一层面的问题,本文作者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探讨湘绣文本海外推广的翻译现状及其翻译对策,希望湘绣能够通过翻译这个中介,踏出国门,走向国际,让更多的国际友人熟知湘绣文化,感知湘绣之美。
  一、湘绣海外推广文本的翻译难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它自身就是一种文化,本身就拥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换言之,湘绣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具有文化特色的负载词汇。由于中英文化两种文化的关注点有很大的不同,且这两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所在,因此翻译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使得湘绣海外推广的难度加剧。笔者在查阅了大量有关刺绣方面的翻译文献后发现,当今湘绣文本翻译的难点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湘绣文化介绍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湘绣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蕴含着浓厚的湖湘文化,因此无论是针对湘绣文化的介绍,还是针对湘绣作品的名字问题,都必然会出现含有中国特色文化意义的文化负载词,比如“湘绣”这个词的词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湘绣这一特定的文化领域内,在翻译相关文化负载词时,译者是否还可以遵照“归化”或“异化”的处理方法,有待商榷。
  2.湘绣作品名中丰富寓意的取舍
  大部分人对于湘绣最简单最直白的了解来源于欣赏湘绣作品,然而很多湘绣作品的命名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寓意,如“狮啸雄风”“三阳开泰”等著名作品。在翻译时,无论是直译还是根据作品的内容来重新选定名称,似乎都无法准确明白地传达出原作品的寓意。与此同时,翻译作品名时也要注意作品标题的格式是否恰当。由于多种因素混杂在一起,造成了湘绣在海外推广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
  3.湘绣针法讲解中专业词汇的把握
  湘绣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绣制的全程都需用到针线,因此人们称针法和色线是湘绣的灵魂。湘绣的种类多样,且图案各不相同。湘绣有72种绣制的针法,一般来说有5类,分别包括网绣、扭绣、织绣、平绣和结绣。湘绣在从古至今的发展中,结合了南北多种绣法的优点,形成了多样且特点鲜明的针法工艺,如“盘金”“鬅毛针”“花游针”“双面全异绣”等,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译者对于这些针法的翻译可以说是毫无头绪,这也是湘绣文本翻译至今无法完善的原因之一。
  二、湘绣海外推广文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间的切换,更是不同语言所各自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切换和融合。因此,文化的矛盾和交融在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其翻译的困难度往往是由文化差异的程度所决定的。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当译者把湘绣作品翻译成英文时,几乎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表达,这也就增加了湘绣海外推广的难度。在翻译湘绣相关文本时,可以采取下面几种翻译策略:
  1.负载词之加注法
  湘绣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中国地域特点,因此在湘绣中常常会出现具有本土特色的词汇。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湘绣中的词汇无法在其他文化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词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负载词空缺的现象。在对湘绣进行介绍时,为了让目标语读者对湘绣文化形成一个大致准确的印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加注法的策略来进行翻译。比如“湘绣”一词,维基百科就将其翻译为“Xiang Xiu(Hunan Embroidery)”。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翻译旨在将中国特色文化推广到海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保证目标语读者在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而且在此基础上,最大化地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英译加注有时候可以消除“误解”,比如很多不了解“汉绣”的人会将其理解为从汉代发展至今的刺绣。因此,笔者认为,将“汉绣”仅译为“Han Embroidery”是不准确的,而应该和“湘绣”的表达方式一样,译成“Han Xiu(Wuhan Embroidery)”才能够向目标语读者传递准确的信息。
  2.作品名之意译法
  在湘绣的作品名中,会出现很多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这个时候直译不能准确地表达它的意思。除此之外,直译或加注虽然在某种层面上可以弥补词汇缺失的现象,但是如若使用加注来对某一词进行释义,又会显得冗长又多余,反而遭致相反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应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换言之,用解释性的话语向读者指明作品名的含义。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湘绣作品《鸳鸯》中,运用了意译的方法,将“鸳鸯”一词翻译为“lovebird”。“鸳鸯”指的就是一雌一雄,英文翻译为“mandarin duck”。“鸳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般是指感情很好的一對夫妻,但其在西方文化中仅仅是指一种很常见的动物,并没有其他的比喻义。因此,在对这样的作品名进行翻译时,译者没有取直译的译法“mandarin duck”,而是根据其内涵意译为“lovebird”,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鸳鸯”的比喻义。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时,遇到带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可以试着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将作品的寓意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3.针法之多重译法
  刺绣针法的翻译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到目前为止对刺绣针法翻译的专家少之又少,研究的成果也很少。在翻译湘绣针法时,胡赟对其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并运用意译、直译和加注这三种翻译策略来翻译湘绣中的针法。在湘绣针法中,有一种其自创的独具特色的针法——“鬅毛针”,这种针法可以绣出蓬松毛发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其字面意思运用直译法,即译为“Fluffy Hair Stitch”。除此之外,胡赟还把“单面绣”意译成“single-sided embroidery that done only on one side of a piece of fabric”,将直针、凤眼针分别直译成“Straight Stitch”“Bird-eye Stitch”。此外,“花游针”是湘绣的特殊专业针法,在其他的刺绣针法里都未曾出现过,因此并没有相关的专业词汇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音译加上释义的方法来分别翻译:“Huayou stitch(a kind of irregular and overlapping stitch embroidered along with the object shape)”“Banyou stitch(a kind of regular stitch embroidered along with the object shape)”。因此,在目标语境中,如果相关专业词汇出现空缺的时候,译者需要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达到快速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促进深入交流与交往。
  三、结语
  湘绣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凭借精良细致的工艺技法和精美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在湖湘文化的推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湘绣文化的推广中,译者需要充分认识湘绣文化在海外推广中的难题,并迎难而上,改善湘绣文化翻译的现状,提高湘绣外宣文本的翻译水平。这不仅可以促进湘绣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海外友人了解湘绣、爱上湘绣,对湘绣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arson,L.Meaning Based Translation:A Guide to Cross-LanguageEquivalence[M].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84.
  [2]何秋红.浅析贵州刺绣作品名的英译问题[J].贵阳学院学报,2014(2):87-89.
  [3]胡赟.国家非遗传承人刘爱云大师湘绣英译研究[J].校园英语,2017(4):236-237.
  [4]李湘树.湘绣史话[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
  [5]盛超,刘正兵.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6(19):124-126.
  [6]田顺新.湘绣[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7]王炎.湘绣艺术特色探究[J].创作与评论,2013(22):93-96.
  [8]晏小花,刘祥清.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02(1):61-63.
  [9]邹敏讷.湖湘刺绣[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10]邹翠英.变译理论对汉绣文化翻译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7(7):144-145.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2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