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彭建伟:情系玉雕事业一辈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玉雕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著不同的造型与特色。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4月上旬,笔者走访年逾六旬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玉雕传承人彭建伟,听他倾诉自己的奋斗历史和玉石背后的创作故事。
  世人偏爱玉石翡翠,耽于其形,自有“白玉无瑕”、“雕栏玉砌”、“珠圆玉润”之说。然玉之贵,贵于其性,于君子,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于义士,有“宁可玉碎,不愿瓦全”之说。
  绿松石,又名松石、绿宝石,古称襄阳甸子、荆州石,产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一带。长期佩带绿松石有清热、消炎、镇静、降血压之功效.目前世界最大的一块绿松石,产于湖北郧县海拔1200多米的云盖山上。绿松石实非石也,实则为玉。又称土耳其玉或“突厥玉”,因其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宝石品种之一。其质地纯净、细密、坚实,颜色光亮如陶,历史悠久,深受国内外的青睐。据考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和氏璧”即为绿松石所制。女娲补天七彩石,绿松石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的印第安人认为绿松石是大海和蓝天的精灵,会给远征的人带来吉祥和好运,被誉为成功幸运之石,是神力的象征。
  在“彭建伟玉雕工作室”里,以绿松石为素材,雕刻的工艺作品无处不在,无论雕工还是设计都让人为之赞叹。在琳琅满目的作品中,大件的是各种获奖作品,小件有项链、手链、戒指、把玩、玉坠等。
  1956年,彭建伟出生于襄阳老河口市,青年时代便被招进老河口市玉雕厂学习玉雕技艺,从此彭建伟与玉石雕刻结下了情谊,这份情谊延续了四十三年,如一坛上好的女儿红,历久弥新,越发甘醇。也许是天赋使然,也许是兴趣所在,也许是勤奋钻研,也许三者兼而有之。他在短短四年之间掌握了和田玉、独山玉、岫岩玉、玛瑙、翡翠及绿松石等多种玉石的人物雕刻技艺,着实令人惊叹不已。不久之后彭建伟被提拔为玉雕厂的车间主任,从事管理工作。
  然而,对雕刻艺术越来越痴迷,越来越精益求精的彭建伟并不满足现状,1981年,怀着“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审美观是决定一件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想法的彭建伟被推荐到中央美院中国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厂进修。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王德林教授。王德林是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森的弟子,对彭建伟的艺术天赋以及悟性赏识有加,便倾囊相授。两年里,彭建伟在玉雕技艺方面脱胎换骨,有了质的飞跃。
  一心沉醉于玉雕的彭建伟学成以后回到老河口市玉雕厂钻研起绿松石人物雕刻,一块块透着岁月沧桑感的璞玉在他的妙手下,或变成俏皮活泼的童子,或变成慈眉端庄的菩萨,或变成逍遥飘逸的神仙……他的刻刀如同马良的画笔,把每一个人物的神态,动作,甚至是衣褶,都处理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他的作品极受国内外收藏界的青睐,销量陡增,厂子效益红火。他也因此被提拔为生产、技术厂长,负责全厂雕刻技术指导工作,被评为工艺师。
  2016年彭建伟的绿松石雕刻作品《日月同辉》获“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金奖。1989年他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正式跻身艺术大师的行列,可谓实至名归。随后彭建伟腾飞的人生正式拉开帷幕,1992年加入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1997年在老河口成立“晓晓玉器厂”,自主创业;2008年,移居荆门后,彭建伟率先成立了“彭建伟玉雕工作室”。收藏名家和艺术家成为他工作室常客,一同探讨、切磋、鉴赏玉石雕刻艺术。这期间的作品“双高”:质量高产量高,如《太上老君》、《千手观音》、《老寿星与童子》等十分抢手。
  彭建伟不仅有着独到的雕刻见解和技艺水平,还有着非凡的口才和理论基础。2015年他被评为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玉雕”传承人,被江苏省无锡市宏钧珠宝学院聘请为讲师,任湖北省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办顾问。2016年,彭建伟先生凭借专业的艺术造诣被聘为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还荣获 “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称号。随着知名度提高,作品广受认可,电视台的邀请也接踵而至,多次对他及作品展开报道。
  玉之品性,在其内质。成玉之材,探山发石;造玉之法,夙兴夜寐。造玉人,行千里路,识四方人,亦在玉塑人,塑之精神,塑之品性,人玉合一。正如彭建伟所说,不是艺术家在雕琢玉,而是玉在雕琢艺术家,只有努力勤劳的人,玉才会找到你,让你打磨它,还它真身,使它再现本身的微妙。
  通过这次采访,更让人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需要的不仅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还有技艺背后日复一日的不断打磨、雕琢,不断培养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悟性。非遗的传承不应求名利,需要一颗心扎实的生根于艺术土壤中,吸取养分,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深掘其魂。把握了这个命脉和走向,才能真正开启非遗文化传承的新纪元,突破自己,让非遗传承人一路高歌,一路前行,让非遗艺术历久弥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细观玉轩吟,朝乾夕惕,一生良苦心”。愿非遗传承人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坚守阵地,不忘初心,也愿非遗之花在祖国的每个角落里尽情绽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18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