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古代纸币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代纸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不仅美观实用,而且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文章从古代纸币的产生历史和原因出发,按照朝代梳理古代纸币的种类,再进一步探讨其艺术设计特色,其中涉及纸币的材质、颜色、排版和图案。最后讨论其钞版印刷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钞版材质、典型钞版印刷技术。
  关键词:纸币;艺术设计;钞版
  纸币是国家发行和流通的货币符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支付逐渐成为流行趋势,但纸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毋庸置疑的。对中国古代纸币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纸币的种类在历朝历代各有差异,外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其价值在不同时期也在不断变化。
  1 中国古代纸币简述
  中国古代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创造的白鹿皮币,每张皮币定值40万钱,仅用于王侯之间贡赠,不用于流通领域。在唐宪宗时期出现的“飞钱”,类似于现在的汇票。而中国纸币正式产生应在公元10世纪,即北宋初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纸币之所以在四川地区产生,原因主要有:第一,商品经济的发展,钱币在流通中使用的频率逐渐增多,纸币方便携带、重量轻,在市场中逐渐突出。第二,冗官、冗军、冗费一直是宋朝财政的一大特点,沉重的财政压力使货币的支付手段过于突出,进而阻碍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從而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形成了“钱荒”。同其他地区相比,四川地区的钱荒更为严重。宋初战争使铜料大量运出,四川地区由于铜料资源不足,大量铸造铁钱作为铜钱的替代品,而铁钱体大值小,达不到商品本身的价值,流通不便,纸币的产生遂成为可能。
  2 中国古代纸币种类及特征介绍
  北宋发行的纸币有私交子、官交子、钱引。私交子面额不固定,使用时再临时填写。纸币颜色朱墨相间,纸币上印有押字题号及屋木人物等图形,使用一段时间后因为某些交子户舞弊,难以维持交子信用,官府便将其废止。官交子正式发行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面额开始为一贯与十贯,后来改为五贯与十贯,后因扩大发行,纸币贬值而废止。一张官交子上主要包括年号、边框花纹及故事图等。钱引的出现也因其发行量而不断贬值。
  南宋的纸币称谓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交子、关子和会子。关子产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面额有一贯文等,类似于汇票或期票。会子产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面额有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等,会子以铜钱为币制本位。
  金代使用最多的是交钞。交钞于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出现,面额有大钞(一贯、二贯、三贯、十贯等)和小钞(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等)。交钞的流通有以京师为中心的交钞流通网络系统,其他省份可以在京师交换其他省份的纸币。交钞和铜钱的兑换比例以1∶1进行,交钞一共流通了61年。
  金代的最后19年,为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及弥补庞大的军事开支,在钞价大跌的情况下,相继印发了不同钞名的六种纸币,分别为宣宗贞祐三年(1215)印发的贞祐宝券、贞祐五年(1217)印发的贞祐通宝、兴定六年(1222)印发的兴定宝泉、元光二年(1223)印发的元光重宝和元光珍货和哀宗天兴二年(1233)印发的天兴宝会。
  元代发行了四种纸币: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面额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发行的至元通行宝钞;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发行的至大银钞;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
  明代发行的纸币是大明宝钞。明洪武八年(1375)发行的大明宝钞,面额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在兑换上,大明宝钞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等于白银一两,等于黄金二钱五分,但大明宝钞是不予兑现的纸币。大额交易用钞,百文交易以下用钱。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之前面额的基础上加印了小额宝钞,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
  清代在1860年之前发行了三种纸币,分别是钞贯、户部官票及大清宝钞。钞贯使用时间是顺治八年(1651)至顺治十八年(1661),面额有一文至一贯,主要是仿照明代币制,造十二万八千余贯,历时短,数额小。户部官票在咸丰三年(1853)五月开始使用,面额有一两、三两、五两、五十两。户部官票又称“银票”“银钞”。大清宝钞于咸丰三年(1853)十一月开始使用,面额有二百五十文至百千文(最大为十万文)等。大清宝钞又称“钱票”“钱钞”。在兑换上,大清宝钞二千文等于户部官票一两。
  3 古代纸币的艺术设计特色
  宋代纸币选用的材料是手工抄纸(即楮纸),元代选用的是川纸,明代用的是手工抄纸和棉纸(即桑皮纸),清代的官票用白色苔笺纸(京票)、高丽纸(颁外省),同时也使用山西双抄毛头纸等其他纸。在颜色上,所有纸币的版面图纹以黑色或蓝色为主,配以石朱红印章。
  在排版上宋代纸币均为横向版面分割版式,主要分成三个版面。元代以后纸币的排版均以内文外框来展示。
  由于现存古代纸币较少,以典型的少数纸币为例,前期纸币上一般绘有房屋、人物、花鸟、火焰等日常生活中事物,后来伴有云纹、龙凤纹等统治特色文案。
  综上,纸币材料丰富多样,由单一的楮纸变成多种材料的纸并行,纸币的图案也由最初故事性的风俗画变成有“皇家风味”的龙纹。
  4 古代纸币钞版
  古代纸币留存下来少之又少,古代纸币钞版的发现正是古代纸币形制的缩影。
  钞版的材质主要分为有机材料和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即木质钞版,主要为梨木等材质较硬、质地细密的木材。这种材质的缺点是容易吸水变形,易开裂,易腐蚀,也容易被仿制。金属材料主要是铜或铜合金,铅与锡也曾是钞版的制作材料之一。用金属材料制作的钞版更加坚硬耐磨,也能刻制出更加纤细缜密的花纹,且不易变形,抗腐蚀能力较强。   根据相关记载,典型的钞版有北宋“交子”铜质钞版、南宋“关子”钞版、南宋“行在会字库”钞版、金代“贞祐壹拾贯”钞版、元代“至元通行宝钞”双面铜钞版、明代“大明宝钞壹贯”钞版、清代“咸丰准足制钱伍百文宝钞”铜钞版。
  纸币印刷技术主要有套色印刷和铜活字印刷。套色印刷是将两种以上颜色的文字、图像印在同一承印物上的工艺。套色印刷需将原稿上不同的颜色各制一块印版,印刷时先将印版和承印物定位,再逐色印刷,使印刷品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套色印刷又分为两色套印和三色套印,文献记载最早利用套色印刷技术印刷的纸幣是北宋交子。《宋朝事实》记载:“益州豪民十余万户,连保作交子……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朱墨间错”是黑、红两色套印的最明确记载。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印刷钱引时,用三种颜色套印六次。据彭信威教授根据元代费聚《楮币谱》中的记载而言:“每张钱引用六颗印来印刷,分三种颜色,这是多色印刷术的开始。第一颗印是敕字,第二是大料例,第三是年限,第四是背印,这四种印部是黑色。第五是表面,用蓝色。第六是红团,用红色。六颗印部饰以花纹,例如敕字印上,或饰以金鸡,或饰以金花,或饰以双龙,或饰以龙凤。”铜活字印刷技术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金“贞祐宝券伍贯两合同版”为例。在“伍贯八十足陌”的左边的字号与右边的字料上各有一个长1.6厘米、宽1.3厘米的方形孔洞,此孔洞皆用于镶嵌活字,作为编号或它用。
  5 小结
  中国古代纸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设计优美,纸币的套印是中国印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纸币在设计上不断改进,图案的复杂性也有利于纸币的防伪。随着后期皇权色彩的加强,古代纸币在制造上也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为统治者所用。
  参考文献
  [1]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D].江苏:苏州大学,2009.
  [2]徐琳琳.宋代交子的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
  [3]高英明,张金乾.中国古代钱币略说[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4]方晓阳,张秉伦,樊嘉禄.对中国古代纸币印刷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印刷,2001(10):42-47.
  [5]李攸.宋朝事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29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