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医患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由于医疗供需不平衡、医药价格较高等现状,使诸多患者将不满泄愤于医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医疗纠纷及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良好的医生媒介形象对于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当今时代,网络媒体日益成为公众了解社会的“窗口”。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 是强大的形象塑造者,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医生群体的认知。鉴于此,本文主要探析主流媒体在医患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协助主流媒体恰当报道医患新闻,并为其建言献策。
  关键词: 主流媒体;医生;媒介形象;形象建构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5-0068-02
   作为“生命的保护神”,医生是伟大而神圣的职业。近年来,医疗纠纷及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医生群体也因此备受社会关注。2015年5月28日到6月7日短短十天便发生9起伤医事件[1]。2016年全国发生典型暴力伤医案例42起,共导致60余名医务人员受伤或死亡,涉及的医闹人员为230人[2]。2017年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剪衣门”等医疗事件在全国范围引发舆论风暴。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62%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其中51%为语言暴力;仅有34%的医师从未亲身经历过医疗纠纷[3]。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日益成为公众了解社会的“窗口”。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常常占据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是强大的形象塑造者,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医生群体的认知。事实上,网络媒体日益承担着权利共生的角色,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现今的新闻媒体所拥有的这种知识具有一种垄断性,正是由于在新闻的获取和追踪过程中记者或者媒体单位拥有第一手资料,他们也就拥有了处理这些资料的权力以及如何向公众发布的权力。因此,正面的医生媒介形象建构可以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一、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医患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式化的医生形象及同质化的新闻内容
  主流媒体网络新闻中医生形象类型化、模式化。人民网2017年的新闻报道中关于医生出行途中救人、医生捐献器官、医生工作劳累等的新闻内容过于集中, 把医生建构成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圣人”形象。虽然光明网在2017年的新闻中医生相关的报道较少,但“最美医生”一词也多次出现。新闻内容类型化、模式化报道让受众对主流媒体报道内容失去兴趣,甚至导致其认可度下降。
   转载新闻为主,原创新闻较少,限制读者阅读视野。根据新闻来源来分析人民网2017年与医生相关的报道,原创新闻仅占样本总数的27.42%,转载报道占样本总数的72.58%。光明网在2017年与医生相关的报道较少的情况下,转载报道仍占样本总量的一半。因此,同一篇新闻多家媒体重复转载,加剧了新闻同质化现象,局限了读者的阅读思路。
  (二)媒介舆论导向明显
   2017年两大媒体均高频率出现“家庭医生”相关报道。以光明网为例,2017年医生相关的报道仅28篇,报道家庭医生的新闻就有5篇,占样本总数的17.9%。两大媒体均多次提及“家庭医生”,长此以往,公众便会对拥有其充满向往,为社会中“家庭医生”的普及有推动作用。
   舆论导向明显。网络媒体有选择的报道新闻,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影响并制约了社会公众的认知。例如2014年,湖南省湘潭市一名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媒体以“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为题进行报道,激怒大批民众[4]。经调查发现,此事件不属于医疗事故。因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媒体在医生形象的建构和医患之间的沟通中承担着重任。
  (三)与医生相关的报道沦为烂尾新聞
   烂尾新闻是指新闻事件出现时,备受社会关注,引发舆论风暴,但在较短时间内便退出公众视线,很快销声匿迹,公众对此类新闻的最终结果鲜有关注。当前,与医生相关的报道出现了“烂尾化”现象。如2017年轰动一时的“榆林产妇跳楼案”,多家媒体报道情况有偏差,有媒体称将矛头直指医院,也有媒体将矛头指向家人。事件一经报道,迅速引发舆论狂潮,社会各界议论纷纷。但不久,此事件便淡出公众视野。媒体在报道时,一味地追求关注度,以吸引眼球、获取流量,这便加速了与医生相关新闻报道的“烂尾化”。
  二、 改善主流媒体医患报道失衡的对策
   施拉姆认为:“社会是一个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对一名观察者来说,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为整个有机体服务”[5]。作为社会的瞭望者,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公正化突破新闻“利益化”
   网络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性尤为重要,不少记者为获取利益一味追求时效,却忽视了新闻的灵魂——“真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与医生相关的报道事关生命,新闻记者在报道时更应注意核查新闻真实性,一旦处理不好,则将会加剧医患矛盾。比如典型事例:2014年,有媒体不经调查便以《走廊医生:医院年挣两亿多 可我只想纯粹从医》为题对“走廊医生”进行报道,将矛头指向医院,引发社会舆论。后经查实,实则“走廊医生”自身性格有问题,这却对医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前,记者为了获取收益极力争夺第一手资料而忽略了新闻最本质的东西——客观、真实,给社会增加了些许不稳定因素。固然,媒体报道时追求时效性无可厚非,但细节处应多次核实,莫让利益蒙蔽双眼,应时刻保持冷静客观及理智,以公正化突破新闻“利益化”。报道时,切忌加入个人感情色彩。
  (二)以专业化突破记者低门槛化
   面对危急事件,部分媒体记者掩盖新闻事实,漠视公众知情权。对于此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记者必须谨小慎微。新闻记者在报道医疗事件时若不能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在报道时就会出现难以避免的错误。例如,对于“非典疫情”的报道中,存在不少缺失严谨性、有悖科学性的新闻。有媒体在报道中指出碘盐能治疗“非典”,有抵抗病毒的作用。被专业素养缺失的媒体误导后,不少地区碘盐、白醋抢购一空。待专家出面辟谣,媒体上才开始纠偏。
   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的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自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6]。新闻媒体肩负着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在报道医疗事件时,记者应先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在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后,再进行报道,便会避免部分错误的出现。
  (三)以差异化突破新闻同质化
   目前,与医生相关的报道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长此以往,受众便会对媒介信息失去阅读兴趣,不再“买账”。因此,媒介在报道新闻时,应以差异化突破新闻同质化,尽量避免使用“新闻模板”,不跟风报道,选取独特角度,新闻报道多元化。光明网新闻《严仁英:“0.4毫克”的重量级医生》中, 为确保新生儿神经管正常发育,医生严仁英建议孕妇补充0.4毫克叶酸的事迹。此篇报道选取严仁英对医学界的重大贡献为报道视角,报道角度新颖,可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以达到可观的传播效果。
  三、小 结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体成为构建“拟态环境”的主要渠道。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存在医生形象神圣化、媒介舆论导向较为明显、新闻烂尾化等问题。因此,当前主流媒体应以公正化突破新闻“利益化”、以专业化突破记者低门槛化、以差异化突破新闻同质化。在未来,网络媒体应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使医生形象真实化、生动化、立体化。
  参考文献:
  [1] 李婉婷.网络新闻报道中医生形象研究——以新浪网为例[D].郑州大学,2017.
  [2] 吴波.医患关系报道中医生形象呈现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
  [3] 宣宝剑.媒介形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黄红蓝.从医患报道解读医生媒介形象建构——以“新浪新闻”为例[D].湘潭大学,2015.
  [5] (美)威尔伯·施拉姆著.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曾铁.对提高报纸科普水平的若干认识[J].职大学报,2012(2):93-99.
  [责任编辑:艾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38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