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艺术的风格流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麦积山石窟自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凿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佳作遗存,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尤其北朝时期的作品更具代表性,不仅有时代的共性,还有地域的特性。造像题材丰富,工艺精湛,全面展示了北朝泥塑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具有清晰的时代序列和发展脉络,代表了北朝造像艺术的较高成就,在麦积山石窟佛教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北朝;泥塑;造像艺术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据《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引《玉堂闲话》中提及麦积山石窟名称的由来:“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的后秦时期(384),历经后代不断地开凿、重修、营建,现保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是公元5-18世纪佛教沿丝绸之路传播和发展的典型佛教石窟寺。洞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上,洞窟之间由飞桥栈道相连。石窟遗存主要由崖面遗存(包括洞窟建筑、塑像、壁画、题记、石刻等)、建筑遗存(瑞应寺及舍利塔)、可移动文物及古代文书组成,是典型的文化遗产综合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其中的一处遗产点,荣登《世界遗产名录》。
  麦积山石窟现存221个洞窟,其中160个洞窟有塑像,保存了自十六国后秦以来历代各类雕塑3938件,共计造像10632身。麦积山石窟的山体为第三季红色砂砾岩,这种岩质比较松散粗糙,不宜精雕细琢,所以古代工匠因地制宜,大部分塑像作品都采用泥塑制作工艺。造像多为北朝(北魏、西魏、北周)作品,全面展示了北朝泥塑造像藝术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在麦积山石窟佛教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麦积山石窟最初的开凿
  麦积山石窟现存摩崖题刻记载:“麦积山阁胜迹,始建于姚秦,成于元魏,约七百余年,四郡名显。”由此可知,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的后秦时期。后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他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史称后秦。因后秦主姚姓,故又称姚秦。公认的74窟、78窟、90窟、57窟、51窟、165窟等是麦积山石窟最早开凿的一批洞窟,其中74窟、78窟保存较为完整。洞窟形制、布局结构、造像风格基本一致,被称为双窟(图1)。西崖东侧是早期洞窟较为集中的区域,关于现存最早洞窟的具体开凿年代,学术界存在分歧,普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献记载中最早开凿的是后秦时期作品;另一种认为是北魏早期的作品。笔者根据78窟仇池镇供养人泥层的层位关系及前辈学者的论述,认为作品定为北魏早期更接近实物遗存的真实性。所以,接下来笔者从北魏早期梳理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艺术风格特征及艺术流变。
  2 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的营建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公元452年,文成帝继位,恢复佛法,僧人昙耀在首都平成(今大同)开凿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到孝文帝时期,奠定了云冈石窟的最初规模,形成了石窟艺术上有名的“云冈模式”。云冈石窟的开凿对北方石窟的开凿具有重要的影响,麦积山石窟北魏时期的洞窟就是在“云冈模式”的影响下开凿的,开窟造像的数量最多,共计92个,占总数的一半左右(图2)。由此可以看出北魏时期佛教在麦积山石窟的发展盛况。根据雕塑手法和风格演变,可分为北魏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历史阶段。
  北魏早期,即北魏建立之初至文成帝恢复佛法之前的这段历史时期(386-438),代表洞窟有51窟、74窟、78窟、90窟、165窟等。洞窟形制为敞口拱形大龛、凹字形高台基,内塑三壁三佛两胁侍菩萨。正壁两侧上方各开一个小龛,分别塑交脚菩萨和思惟菩萨。思惟菩萨和交脚菩萨表现了释迦牟尼未成佛前的思惟状和未来佛弥勒菩萨的形象,是对三世佛题材的补充与说明。造像风格:佛梳水波纹高发髻,面型方圆,高鼻深目,鼻梁直通额际,眼角细长,两肩宽厚,体形高大,古朴雄健,庄严挺拔。78窟佛着偏袒右肩袈裟,衣纹为疏密相间的阴刻线,边缘凸起的泥条代表衣服边缘(图3),造像明显受到犍陀罗造像艺术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并非是对外来艺术的简单模仿,水波纹发髻从写实性转变为图案化的装饰,说明此时已融入了本民族的创作雕塑手法。麦积山石窟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大的地震,造成崖面大面积坍塌,中间部分损毁严重,分成了东、西崖布局。保存下来的74窟、78窟为最早期洞窟的风格样式,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
  北魏中期为孝文帝太和时期。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这一历史时期开凿的洞窟现存20多个,代表性的洞窟有148窟、80窟、100窟、128窟、70窟、71窟、69窟、169窟等。
  148窟是北魏中期典型的代表窟龛,位于西崖中部,平面方形平顶窟。三壁两龛,主要造像组合为三世佛(图4)。正壁通坛基泥塑主尊,正壁两侧各开三个小龛,最上方为思惟菩萨和交脚菩萨,中下层四龛塑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影塑造像(图5)。佛为磨光高肉髻,宽额,高直鼻梁,双眼细长,着偏袒右肩袈裟,衣纹装饰密集,依然受早期风格的影响。交脚菩萨与思惟菩萨对称开小龛的样式组合在麦积山石窟将近有20例,流行时间为5世纪中期至6世纪初,反映出《法华经》思想在麦积山石窟的流行(图6、图7)。
  80窟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窟龛,洞窟形制,风格样式基本和148窟一致。不同的是正壁上方的小龛内思惟和交脚菩萨题材变为佛的题材,并且窟底出现了供养人的形象(图8)。可以看出主佛已损毁,菩萨保存完好,头戴三株宝冠,宝缯下垂,面型方圆,双眼细长,高鼻阔嘴,面带微笑,表情温和,造像依然具有早期外来风格特征(图9)。供养人贴于壁面底部,戴笼冠,穿宽袖交领长袍,袖口外翻,双手交叠置于腹前。从供养人身上可以看出这一历史时期人物的服饰打扮。
  与早期洞窟74窟、78窟比较,可以发现北魏中期的洞窟规模明显变小,四壁壁面较直,与顶部交界处基本呈直角,洞窟内由三壁高坛基、塑三身等大的三佛,变为正面低坛基、两壁开龛,成为三壁两龛窟,重点突出了主尊的地位;正壁两侧由原来的只有交脚思惟菩萨对称开两龛变为下部又凿出两列小龛,内塑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题材造像。这一历史时期逐步出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造像风格样式。   北魏晚期是指太和末期至宣武帝正始年间(499—508),代表洞窟有76窟、86窟、89窟、114窟、115窟等。这些洞窟中唯有115窟有明确纪年(图10),北魏景明三年(502)这则题记为麦积山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依据。与北魏中期洞窟相比,北魏晚期的洞窟规模进一步变小,洞窟一般为方形平顶窟,在延续三壁两龛窟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三壁三龛窟,造像组合为三佛,多数为一佛二菩萨的组合,如121窟(图11)、155窟等。开始流行在壁面泥塑长条小坛台上贴影塑,拱形的小龛慢慢消失(图12)。受南朝士大夫超凡脱俗、清新飘逸精神追求的影响,这一历史阶段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进一步成熟,并逐步形成了麦积山特有的造像风格,已基本脱离外来影响的束缚,逐渐演变为民族化、世俗化的造型特点。如121窟的窃窃私语和133窟的小沙弥等,刻画细致,塑作精美。
  西魏时期,据麦积山相关碑刻记载,开窟造像活动再次兴盛。《北史·后妃列传》记载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号祭陵,其子武都王元戊在麦积崖附近为其母坐禅守陵。这一历史事件使麦积山石窟的开窟造像活动再掀高潮。现存西魏洞窟15个,这一历史时期窟形以方形平顶、三壁三龛或三壁两龛为主。造像题材以三佛为主,但这一历史时期影塑造像逐渐消失。造像风格承袭北魏传统风格,艺术上更趋成熟,造像生动细腻,亲切自然。代表作品有44窟主佛及123窟的童男童女。44窟的主佛为漩涡纹高肉髻,五官秀美,两颊丰润,着厚重的双领下垂袈裟,身躯逐渐趋于圆润,脱离了清俊瘦美的样子。衣裾分两瓣垂于佛座前,线条简练流畅。菩萨像更接近现实中的人物,躬身而立,双眼微笑,表现出浓郁的现实趣味(图13)。20窟应出自同一批工匠之手。
  北周时期(557—581),麦积山石窟又一次出现开窟造像的高潮。历任秦州刺史笃信佛教,并极力扶持佛教的发展。在艺术史上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上承两魏风格,下启隋唐新风。北周时期的麦积山石窟洞窟有42个,占全部洞窟总数的五分之一,造像达到了1200余件。窟形以四角攒尖顶梁枋结构的帐形窟为主,有三壁一龛、三壁七龛、并列七龛等布局。造像题材多为七佛,代表性的洞窟有62窟,佛造型饱满圆润,质朴自然,体现出珠圆玉润的特点。佛低平肉髻,短颈宽肩,腹部突出,身体粗壮。衣饰薄纱透体,肌肉感强。菩萨典雅多姿,装饰华丽,既注意整体的刻画,也注意局部和细节的处理,显得真实自然(图14)。北周时期洞窟及造像表现出诸多变化,出现了新的风格样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 结语
  通過以上对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造像艺术的梳理可以看出,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在麦积山石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泥塑作品,其手法洗练,工艺精湛,形神兼备。其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在众多石窟中无出其右者。这些雕塑作品倾注了古代工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大程度上冲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淡化了宗教的神秘色彩。雕塑作品虽然都是佛国人物形象,但大都栩栩如生,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世俗化、民族化倾向,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花平宁,魏文斌.中国石窟艺术—麦积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2]张锦绣.麦积山石窟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魏文斌.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
  [4]洪毅然.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寂陵”遗址蠡测[C].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5]郑炳林,沙武田.麦积山石窟北朝雕塑艺术体现的佛教人间化倾向[C].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6]张学荣.关于麦积山石窟中的北周洞窟、造像和壁画[C].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08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