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上最早的亚运会报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鸿波

  摘要:远东运动会一直被视为现在亚运会的前身,本文对上海的著名报纸《申报》对于历届远东运动会的报道进行研究。从1913年到1934年漫长的20多年的远东运动会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理念的日臻完美,可以看到中国体育新闻报道业务日臻完善,虽然当时的体育报道还是比较稚嫩的,但是其报道理念和报道业务对于当今的体育新闻报道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远东运动会 《申报》 体育新闻报道 宏大叙事
  
  《申报》创刊于1872年,是上海老牌的大报。自1912年史量才接手《申报》以来,史氏雄心万丈,罗致人才,大胆革新,使《申报》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到1922年,《申报》的发行量从1911年的7000份已然突破到5万份,到1932年,其发行量突破10万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放眼上海,乃至中国,《申报》已经成为旧中国报业发展的标杆性报纸,很难再有报纸可以超越。
  《申报》迅猛发展的20年,是中国体育迅猛发展的20年,同时也与远东运动会的20年发展历程基本契合,远东运动会在中国的举办地――上海,与《申报》的出版地恰在同城,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申报》悠久的报道历史和雄厚的报道实力,使得《申报》对远东运动会的报道无“报”能出其右,因此,研究《申报》对远东运动会的报道对于研究早期亚运会――远东运动会的新闻报道具有典型的意义。
  
  远东运动会的缘起与发展
  
  远东运动会原名叫“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亚洲最早的国际体育比赛活动,在《远东体育协会章程》里曾明确写道:“本会以辅助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工作为宗旨”。在这点上,该运动会一直被认为是亚洲运动会的前身。
  远东运动会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菲律宾马尼拉每年2月举办的“嘉年华会”(camival)。庆典期间,总要举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中、日两国运动员也曾应邀参加比赛。
  1910年前后,菲律宾体育组织打算按照奥运会的形式,组织有中、日、菲等国参加的远东运动会。1911年1月,菲律宾体育协会派遣会长布朗正式访问中、日两国,提出组织远东地区性体育组织,并每隔一年在远东各大城市轮流举行一次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建议。经三方商议,成立了一个名为“远东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区性体育组织,准备当年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举办第1届运动会,不料中国的辛亥革命爆发,不得不延至1913年2月在马尼拉举办第1届运动会。
  
  
  1920年。远东奥林匹克委员会获得国际奥委会承认,并遵嘱更名为“远东体育协会”。远东运动会继1913年举行第1届后,到1934年共举行了10届。前5届采用“计分制”,后5届改“锦标制”。最初届期为2年,第8届时改届期为3年,最后两届为与奥运会交叉并行,再改届期为4年。
  1934年,日本拉拢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要求修改运动会章程,将伪满洲国拉人到体育组织中,中国申请的高丽国参加远东运动会的提议始终未获通过,因此中国宣布退出远东运动会,远东体育协会宦告解体,远东运动会消亡。
  表1是远东运动会历届比赛的时间、地点及参赛国家。
  《申报》历届远东运动会的报道特征分析
  在10届远东运动会的报道中,有两届远东运动会的报道比较特殊,其一是1913年的首届远东运动会《申报》没有报道,其二是1919年因为远东运动会举办恰逢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发生,大量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冲淡了远东运动会的报道,远东运动会的比赛结果因此只发了几条电文了事。除此之外,其他的8届运动会,《申报》都派特派员或者记者深人比赛现场采访,既及时准确地发回了有关当天比赛结果的电文,稍后又对比赛进行了翔实的报道。其中1921年、1927年、1930年、1934年为远东运动会特别出了4期特刊。与《大公报》、《新闻报》相比,《申报》的远东运动会报道可谓当时体育新闻报道的翘楚。
  《申报》的远东运动会的报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其一是1915年到1919年,也就是前4届;其二是1921年到1934年,也就是后6届。这两个时期的远东运动会的报道无论从报道数量还是报道质量,甚至是报道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别,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其界限泾渭分明。
  第一个时期的远东运动会报道很模式化,报道也很简单,我们可以将之称为远东运动会的自发报道时期,时间包括1915年、1917年、1919年。
  1915年的远东运动会在上海召开,《申报》得天时地利,报道起来很方便,但是这种报道与《申报》早期的赛马报道和中小学运动会报道几乎一样,只是将比赛的结果和明天比赛的预告,记流水账似的挂在上面,没有任何报道重点之分,也没有任何评论,也不做任何解释,这种报道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吃力。
  1917年《申报》特聘笔名“心危”的留日学生前往采访,比赛开始,《申报》每天在新闻头版的“外电”栏目发1~2篇当天比赛结果的电讯稿。直到比赛结束,“心危”的通讯稿件才从日本寄出,描绘运动会实际情形的通讯在《申报》上刊载已经是7天之后的事情了,比如报道比赛的《远东运动会纪七》就发表在1917年5月20日,此时比赛早在12日就已结束,运动员也都回家了,报道才姗姗来迟,由此可见,运动会的报道时效性很差,而且后面特派员发的稿件与除了简要的场景描写之外,绝大部分内容几乎是在重复电文。稍微出彩的文章就是在最后的续篇中作者谈了此次比赛的感受与对此次比赛的评价,这是前4届远东运动会新闻报道中的唯一一篇体育新闻评论。
  前面提到1919年的远东运动会的报道因为与“五四”报道发生冲突,因此仅发了几条电文了事,电文内容与1915年的记账式报道无异。由此可见,此时《申报》的体育报道可有可无。
  第二个时期是《申报》报道的成熟期,这个成熟期是以1921年的《申报》运动会特刊为标志的。1921年之后,《申报》对于远东运动会的报道开始从自发的被动报道转向自觉的主动报道。新闻报道的数量增多了,新闻报道的文体多样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也丰富了,总之,此时的远东运动会的报道可以说是每次都有新的进展和新的突破。这种进展与突破也反映了包括《申报》编辑在内的报人们对于体育新闻报道的孜孜以求。
  1921年的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办,《申报》的《远东运动会》是《申报》历史上备受重视的一份体育特刊,这份特刊可分为评论、赛事报道、花絮三个部分。特刊最显眼的就是置于篇首的两篇评论,评论由总主笔陈景韩和副主笔张默两人亲力亲为,陈景韩的体育评论短小精悍,一语中的,对体育的精神、体育的功能、赛事举办的意义论述得非常到位,读来让人畅快淋漓;张默的比赛情形的述评,有述有评,评

述结合,非常到位。《特刊》最主要的是篇幅集中在比赛结果的报道中,在报道比赛结果的同时,也大量穿插比赛规则、积分规则的解释和说明,这些说明尽量使用白话文来完成解释,浅显易懂,明白晓畅。《特刊》的各种花絮报道很值得一提,记者们对体育比赛现场的“可惊可愕”之事用简短的篇幅予以报道,对不文明的观赛行为予以教导和谴责。除此之外,《特刊》的版式也十分精美,头版以超过半个版的篇幅来做花饰,既庄重又热烈,同时又没有半点浮华的感觉,整个版面都有获奖运动员的头像和运动队的合影穿插其中,版面十分活泼。
  1923年和1925年的远东运动会分别在大阪和马尼拉召开,《申报》没有出特刊,但是其报道方法与手段已经明显超过了第一时期。首先这两次运动会《申报》都派了特派记者前往比赛现场,所以采写回来的报道虽然因为通信技术的原因晚了三四天时间,但是其采写的通讯报道与1917年的明显不一样,这些报道不再是简单重复比赛结果的报道,而是将比赛现场的亲身经历与比赛报道结合起来,大多采用述评的方式来完成,而且在这些述评的编排中,大量采用许多富有比赛现场感的照片,让读者如临其境;其次,在远东运动会开幕之前,《申报》就提前介入报道,选拔赛、选手名单、选手出发日期、为选手饯行等新闻时时见诸报端,积极营造大型体育比赛的气氛;再次,对于比赛结果,《申报》也是不遗余力,尽量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来满足读者的需要,首先新闻头版上每天发一两篇电讯,这些电讯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将最重要、读者最感兴趣的体育新闻放在显要位置发出,凸显重要新闻的新闻价值。比如1923年的“跳高决赛华选手余怀安得第一”,电讯内容简明扼要,总共13个字,这个“第一”。对于在田径赛中一直未获奖牌的中国队来说,其价值不次于当今的刘翔。至于另外的新闻电讯则在要闻栏中用两个通栏的篇幅予以报道,每天报道的电讯平均在6条以上。信息量非常富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的远东运动会的报道与轰动一时的“临城抢劫案”发生了冲突,编辑没有因此而削弱运动会的赛事报道。
  后面3期的《远东运动会特刊》比此前的运动会报道更加完善,此时的远东运动会已经由计分制变更为锦标制。因此从1927年起每项赛事都有花边纹饰的专栏,分别标示《××锦标》,让读者一目了然,当然,特刊的构成还是由评论、赛事新闻、花絮、图片四部分构成,但在许多细节上都有了很强劲的修改。每个特刊都有较好的特色,在赛事报道和版面编排上都有新的突破。
  1927年的远东运动会是在上海召开的,这是中国人独立自主举办的运动会,是历届远东运动会参赛国家最多的运动会,为了能及时对运动会进行报道,《申报》派出了强大的报道阵容,对比赛进行现场采写。消息不仅准确及时,而且信息量特别大,以至于特刊没有花头,有时不得不出两个半版。赛事结果仍然是报道的重点,占的篇幅也最多,赛事评论往往置于篇末,以述评为主。图片既有获奖运动员的照片,同时也有现场比赛的动感的赛场传真,大量的图片配置使得整个特刊不仅整洁美观,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如临其境的现场感。标题制作也有了大的突破,在大标题《远东运动会纪》的大字标题下。往往安排7~8个小标题,读者只要阅读篇首,当天赛事新闻最重要的部分就能一目了然。
  1930年的远东运动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为了显耀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日本耗费巨资,将此届运动会办得非常隆重,在此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竞技体育基本上是全军覆灭,唯有足球比赛与日本打成平手,比赛成绩极差。这也影响了《申报》的报道热情,最初的特刊可谓豪气冲天,对于中国运动队的溢美之词随处可见,但是随着运动员的接连失利,《申报》的赛事新闻中也对代表队颇有微词,新闻述评中也不断检讨中国队失利的原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人物报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人物访谈也开始多起来。
  i934年的远东运动会是最后一届,在运动会即将闭幕之时,日本人提议让伪满洲国参加运动会,中国队离席退场。第二日,日本单方面解散了远东运动会。这届运动会报道的《申报》特刊只有一个半版,但是无论在新闻的报道还是版面编排上都是最好的:在新闻报道上,特刊的体育新闻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不像以前“捡到篮里便是菜”,对于像《中菲篮球的纠纷解决》、《杨秀琼游泳夺冠》等重要新闻予以详尽报道,不太重要的比赛就一笔带过。在特刊的编排上,力求重点突出,美观大方,比如在开幕式的祝词中,将发表祝词的嘉宾的头像做成花边,将开幕式的重要新闻框住,既有新闻强势,又美化了版面。另外,在标题制作上,此次特刊别具匠心,篇首标题还是像1927年、1930年一样采用多行题,但多行题的主题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远东运动会纪》,而是将当天最重要的新闻的标题用粗黑体字打出来,非常显眼,这是1934年《远东运动会》特刊最亮丽的一点。
  综览9届远东运动会的报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的轨迹,这种轨迹与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一样,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成熟,从蹒跚学步到一日千里。虽然对比现在的体育新闻报道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是这种精益求精、不断突破的新闻报道精神,还是让后来人无限敬仰的。
  
  《申报》远东运动会报道的启示
  
  20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中国体育的新闻报道来说,却是关键一刻,在这一刻里中国的竞技体育慢慢走向成熟,在这一刻里中国报纸对于体育的报道理念也慢慢成熟,运动会的发展和体育观念的成熟,完全有赖于与新闻媒体的不间断的传播。因此《申报》远东运动会的报道对于中国的体育报道、运动会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蒙意义,给后世运动会报道带来了许多启示性的意义。
  启示之一:宏大叙事的报道框架,提高了体育报道的高度。宏大叙事是后现代的一个史学概念,“指的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叙事方式,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而且与政治话语紧紧联系在一起。综观当今的所有运动会报道,其叙事方式无不采用宏大叙事的报道框架。
  远东运动会的召开始终处于日本的政治暴力下,1927年否决高丽参加运动会,1930年居然不让我国代表团代表王正廷在开幕式上讲话,尽管体育家呼吁“体育并非政治”,但是《申报》对于远东运动会的报道仍然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刀光剑影,1921年《远东运动会》特刊发刊词就明确提到:“国家之强弱由于各个人之强弱积而成也,故欲强国者必先强国家内之各个人,此一定之理一也,所谓强与弱者,不经此比较无由而知,然由弱而至于强,不经修养无由而得,故欲强国家内之各个人者,其途径有二:临时之比较和平时之修养是也,假使平时之修养不足,则临时之比较自劣,此一定之理二也。有

此一定之理二。故我人对于远东运动会之开会不能不注意之,以其可以比较国家内各个人之强弱也,以其可验平时之修养也,决胜固当奋发于临时,知败更当勤勉于平日,故远东运动会开会虽在一时,而其关系临时与平日皆有重焉,本报有见于此,故于开会期间每日附出特刊俾得详述会中运动之情形及会中一切之事实。”
  通过统一连贯的体育报道,在国家和民族的名义下来实现意识形态整合的目的,这种宏大叙事的报道框架是《申报》的一个重要特色。这种特色提高了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高度,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新闻本身的高度,这种报道框架对后世的体育新闻报道、运动会报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启示之二:优势报道资源的整合,为大众设置议题。1921年之后,《申报》对于远东运动会报道可谓极尽能事,报道计划详尽,报道周期漫长,报道方式多样。运动会召开之前,就对比赛的预选赛、选手的训练情况、各界对于运动会的赞助等新闻进行报道,运动会召开的时候,不惜人力物力前往比赛现场进行采访,发回第一手的报道资料、图片,比赛之后,对于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比赛失败的原因,不断加以检讨和评论。总之,围绕运动会的召开,《申报》的报道是不惜一切的、不计成本的,甚至《申报》的主笔陈景韩、张蕴和等大腕级人物也亲力亲为,或评论、或报道,为远东运动会的报道添彩。
  这种报道优势资源的整合,在当时的报界可谓首屈一指,虽然当时的读者对于体育的兴趣并非很大,但是通过大量的报道来突出运动会,而且多次、大量地报道运动会,其议题设置的效果不容小觑,事实上,对于中国体育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作为话题设置者的《申报》在媒体的竞争中自然赢得了“执牛耳者”的领导地位。
  启示之三:真实客观的报道精神。前面提到,《申报》的远东运动会报道具有宏大叙事的报道理念,但是这并不影响运动会报道的真实和客观,通览《申报》的远东运动会报道,整个远东运动会的报道没有半点体育娱乐的气息,新闻写得简单直接,评论也从专业的角度评价得十分中肯,对于体育赛事中发生的矛盾,在报道新闻的时候,特别强调报道的平衡,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足见当时流行的西方客观主义的报道理念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产生的影响。
  1930年的运动会开幕式上居然没有请我国代表团代表王正廷讲话,《申报》对此进行了3天的报道,在报道中也不做任何评价,只是客观地叙述事件进展的过程,在新闻的叙述中,作者的倾向自然流露在字里行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申报》的运动会报道的真实客观的报道手法对于当今体育新闻报道还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当今体育新闻成为假新闻的“重灾区”,娱乐八卦满天飞,激情有余,较真不足,究其根源,就是记者在取悦读者的时候,忘却了新闻最重要的东西――真实客观。
  
  结论
  
  《申报》远东运动会的新闻报道历时20年,在这20年中,《申报》对于远东运动会的报道通过不断的探索慢慢走向成熟。受当时新闻理念和物质条件的局限,这种成熟是相对的,比起今天铺天盖地、花样百出的体育新闻报道来自然显得很稚嫩。但是在《申报》的远东运动会报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亮点,比如体育新闻宏大叙事的报道框架、报纸对于体育巨大的议题设置功能、真实客观的报道理念等,不仅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即便在传播技术非常发达的现在,也是具有很大启示作用的。
  
  注释:
  1、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第四卷,人民体育出版社。
  2、根据罗时铭的《中国体育通史》第三卷和第四卷整理而成。
  3、1923年5月11日《申报》。
  4、1934年5月16日《申报》。
  5、1934年5月17日《申报》。
  6、桑海:《走向平等的历史》,《国外理论动态》,2010(5)。
  7、1921年5月30目《申报》。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82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