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飞鼠为什么会飞?山林间的滑翔高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荣楠楠

  飞鼠虽然在名字中有个“飞”字,但它并不会真正飞翔,而是利用肢体间的翼膜在空中滑翔。飞鼠只会在固定的地点排便。它们的粪便被中医称为“五灵脂”,是一味名贵的药材,对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效果,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
  人们模仿飞鼠的滑翔方式,产生出一项疯狂的极限运动——翼装飞行。翼装飞行最初的名字就叫做“飞鼠装滑翔”,飞行者身着模仿飞鼠外形制作的翼装,从高楼、高塔、大桥、悬崖、直升机上跳下,进行无动力滑翔,最后打开降落伞着陆。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里,有种会飞的鼠类动物叫做飞狐,事实上,这种动物是飞鼠。飞鼠又叫鼯鼠,一共有43个不同种类,它们都能利用翼膜在树林间滑翔,以至于让人误以为它们能够在天空飞翔。飞鼠还是一种特别爱干净的鼠类,只在固定的地点排便。它们的粪便被中医称为“五灵脂”,是一味非常名贵的药材。
  中国是最早记录飞鼠的国家,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词典、成书时间不晚于西汉初年的《尔雅》中,就有关于飞鼠的定义。不过,在古代中国,飞鼠的名声似乎并不太好,往往都以反面的形象出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把飞鼠当成了学艺贪多而不精的例子,他在《劝学》里写到:飞鼠会5种技能,它们会飞,但飞不过屋子的高度;会爬树,却不能爬到树梢;会游泳,却没法横渡江河;能挖洞,但洞挖得太浅了,还不足以隐藏自己的行踪;能跑,速度却很慢,连人都跑不过。在一些古代民间故事中,橙足鼯鼠——也叫做“寒号鸟”,被用来比喻那些只顾眼前,得过且过,不事辛勤劳动的人。
  不过,由于古代科技条件的限制,人们对飞鼠的认知并不准确,定义也十分模糊,甚至还有古代著作将它们定义为鸟类。那么,飞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它为什么会“飞”呢?
  飞鼠一般能滑翔50米
  飞鼠是松鼠家族里的一个“小家庭”,一共有43种。它们的个头都不算大,体长大多在10~30厘米之间,最轻的仅几十克,最大的也不过几公斤。飞鼠的长相十分讨人喜欢:娇小而圆滚滚的身材,咧开的三瓣嘴,小小的脑袋上顶着一对圆溜溜、黑漆漆的大眼睛,全身覆盖着蓬松的短毛,身后还拖着一条蓬松的长尾巴——这对于飞鼠十分重要,在“飞行”的时候,尾巴起着舵一样的作用。此外,有些飞鼠的尾巴上还长着一些鳞片,便于更方便地攀附在树上。
  作为松鼠的近亲,飞鼠和松鼠在很多地方都相似,平时在树上活动的时候,两者几乎没有区别。不过,仔细观察的话,还是能发现飞鼠那对隐形的“翅膀”——那是由前后肢之间的皮和肌肉构成的翼膜。这种翼膜与鸟类和蝙蝠的翅膀结构都不相同,不能进行拍击,无法产生升力和推力,因此飞鼠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飞翔。飞鼠翼膜的功能类似滑翔翼,可以使它们在空中进行滑翔飞行。例如,当飞鼠在树上被敌人追得走投无路时,会在树梢上纵身一跃,然后展开四肢,看上去就像一块在空中展开的毛皮,利用四肢间宽大的翼膜滑翔到远处的树上,逃脱敌人的追捕。科学家观察发现,飞鼠的滑翔距离一般为50米左右,最远距离接近1公里。
  飞鼠是一种很娇弱的小动物,它们既怕高温,又怕寒冷。所以,只能栖息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热带与温带山地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里。在森林中,飞鼠一般独自居住,昼伏夜出,习性与蝙蝠类似。白天,飞鼠躲在巢穴中休息,夜间则外出觅食,这是因为它们的眼睛只在夜晚才有敏锐的视力,所以黑夜才是它们的舞台。飞鼠锋利的爪子是爬树的重要工具,它们主要采食植物性食物,尤其爱吃松树、柏树的籽实、针叶和嫩皮,也爱吃油脂丰富的坚果和嫩叶,偶尔也捕食包括甲虫在内的其他昆虫。
  “狡兔三窟”和“家庭暴力”
  虽然荀子对飞鼠看法存在着偏见,但他也说对了一点:飞鼠的确不太擅长挖洞,或者很少用到挖洞这项本领。它们通常都很“偷懒”,利用现成的石洞或是大树上的树洞筑巢,巢穴至少距离地面3米以上。每只飞鼠至少拥有三、四处居所,它们会根据天气、气温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巢穴居住。飞鼠十分爱干净,总会在巢穴里铺上干净的苔藓、枯草或鸟羽,既整洁又美观。在食物匮乏的冬季,飞鼠不会离开巢穴觅食,但也不会冬眠,所以平常就会把过冬所需的食物储存在巢穴内,籍以果腹,并用干草挡住巢穴的洞口,抵御冬季的严寒。
  每年的春季是飞鼠发情繁殖的季节。春光初回大地之时,习惯独居的飞鼠在自然的召唤下,纷纷爬出蜗居了一冬的巢穴,在无边无际的森林中寻找自己的爱侣。这时候,雌鼠会从树洞巢穴中探出头,通过叫声,发布自己的“征婚信息”。雌鼠的鸣叫会引来好几只“应征者”。雄鼠们展翼滑翔,并用自己的声音应和雌鼠的叫声,希望得到雌鼠的青睐,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选中的雄鼠与雌鼠成双成对地在树林间相互呼唤、追逐、嬉戏,然后交配。那些“落选”的雄鼠则会转移到其他雌鼠的家附近,继续等待机会。平日里性情温顺的飞鼠,在繁殖交配的时候却有些暴躁——雌鼠只会在双方配合好的情况下才会受精,否则极易引发咬伤等“家庭暴力”。
  雌鼠怀孕后,雄鼠便会离去,继续“狡兔三窟”的独居生活。雌鼠的怀孕期约为70~90天,一般一胎产1~4只幼崽。刚刚出生的幼鼠娇弱无毛,总是闭着眼睛呼呼大睡,偶尔醒过来也只顾着吃奶。不过,母鼠的乳汁通常仅够哺乳两只小飞鼠,没有抢到乳汁的小飞鼠往往会夭折。飞鼠的哺乳期约为30~40天,偶尔也有长达100~120天的。小飞鼠半个多月后才睁开眼睛,40天后开始长出体毛。飞鼠妈妈非常爱护小飞鼠,不足3个月的小飞鼠都是由飞鼠妈妈带着。在哺乳期,飞鼠妈妈的行动变得迟缓,更不会轻易“飞翔”,因此很容易遭到猛禽的袭击。不过为了抚养幼崽,飞鼠妈妈也不得不外出觅食,但一般都不会离巢穴太远,并随时保持高度警觉。一旦遇到危险,它们会迅速返回巢穴,将小飞鼠转移到安全的地方。3个月后,小飞鼠才可以离开母亲独立觅食,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人类怎样模仿飞鼠滑翔
  一提到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脏,而飞鼠却十分讲卫生,很爱干净,从不在外面随地大小便,只在巢穴附近的特定位置——可以说是飞鼠的“厕所”——固定排便。因此,在飞鼠的巢穴附近,往往会发现不少粪便。   对于国人来说,飞鼠的粪便不仅不是肮脏之物,而且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飞鼠的粪便可分为灵脂米和灵脂块两种:灵脂米指的是干燥后的飞鼠粪便,形状大小如西药的胶囊,表面粗糙,呈棕褐色或黑褐色;灵脂块则是飞鼠尿和粪便凝结而成的不规则团块,呈黑棕色或黄棕色,有油润性光泽,并有腥臭味道。有的灵脂块还夹杂着类似松香的黄棕色物质,那是飞鼠干结后的尿液,同样也可入药。
  中医认为飞鼠的粪便“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气”,将其称为“五灵脂”,是一味疏通血脉,散瘀止痛的良药,内服能治疗心腹血气诸病,如妇女月经不调、产后瘀血等妇科疾病,以及胃痛、心绞痛等病症;外用则能治跌打损伤,甚至蛇、蝎、蜈蚣等毒虫的咬伤。
  据现代医学的研究,飞鼠的粪便里含有一种特殊的酶,以及大量的树脂、尿素、尿酸及维生素A等物质,对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效果,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
  由于飞鼠的巢穴总是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或悬崖峭壁上,采药人为了得到五灵脂,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山林,爬上大树或悬崖上的山洞进行采集。因此在古时候,五灵脂十分稀少,价格高昂,只有富有的贵族才有条件使用。如今,五灵脂的来源都是人工饲养的飞鼠。有意思的是,人工饲养的飞鼠仍保留着在固定地点排泄粪尿的习性,使养殖者的收粪工作很方便,因此五灵脂的价格也一步步跌落,成为了一种寻常的药材。
  人们不仅从飞鼠的粪便中发现了药用价值,还模仿飞鼠的滑翔方式,发展出一项疯狂的极限运动——翼装飞行。翼装飞行最初的名字就叫做“飞鼠装滑翔”,飞行者身着模仿飞鼠外形制作的翼装,从高楼、高塔、大桥、悬崖、直升机上跳下,进行无动力滑翔,最后打开降落伞着陆。这项运动的危险性和难度极大,全世界也仅有数百人参与,因此被称为“世界极限运动之最”。
  科学家对飞鼠的“飞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飞鼠只需要调整四肢,就能在空中滑翔时控制速度及方向,甚至进行快速转弯。依照飞鼠模样设计出的飞行服,在双腿、双臂和躯干间缝制有大片结实的翼膜——几乎完全复制了飞鼠的特殊结构。
  飞鼠家族的奇怪成员们
  飞鼠家族一共有40多位成员,它们各自有很多不同习性。红白鼯鼠是中国最为常见的一种飞鼠,分布在四川、重庆、广西、陕西、云南等地。红白鼯鼠全身绝大部分体毛为红色,只有面部和身体腹面为白色,辨识度极高。
  红白鼯鼠最有趣的是它们的“语言”。它们一边滑翔,一边发出“吱、吱、吱……”的尖叫声,声音有长有短,是红白鼯鼠间互相传递信息的“语言”。科学家研究发现,“吱”的一声,表示“平安无事”,可以进行正常活动;“吱、吱”两声,是相互追逐或逃脱时的声音;“吱、吱、吱”三声,是受到威胁时发出的紧急信号。“吾、吾、吾”的叫声,则是红白鼯鼠张牙舞爪同敌人战斗时发出的。而在初春,当你听到红白鼯鼠发出 “得、得、得”的叫声,那就是雄性红白鼯鼠的求偶信号。
  橙足鼯鼠因其前后足背面为橙黄色而得名。在我国,它们不如红白鼯鼠那样常见,但知名度却远远超过了后者——这种飞鼠也被称为“寒号鸟”。在我国民间故事中,这种飞鼠盛夏之时毛色绚烂,光彩夺目,成天自鸣得意,不准备过冬的食物。等到深冬严寒,其体毛脱落,一身光秃,只好得过且过,最后在严冬受冻挨饿而死。橙足鼯鼠因此被冠上懒惰的恶名,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作长远打算、不辛勤劳动的人。橙足鼯鼠的故事还入选了我国的小学课本,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动物。
  绒鼯鼠是已知飞鼠种类中最大的一种。这种飞鼠全身覆盖着浓密而笔直、如丝绸一般顺滑的蓝灰色毛,体长可达60厘米,加上那条长长的尾巴,全长可达1.2米左右。这个飞鼠界的巨人只生活在巴基斯坦,在当地文化中,它们的尿液被当成催情剂,它们的叫声则预示着死亡。因此,绒鼯鼠在巴基斯坦并不受欢迎。70多年前,这种鼯鼠便被科学家判定为已经灭绝。幸运的是,1995年,来自美国的两位自然爱好者在巴基斯坦北部再次发现了绒鼯鼠的美丽身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708309.htm